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特有的行政机构——“道”,以及“府”、“道”之间的关系

清朝特有的行政机构——“道”,以及“府”、“道”之间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015 更新时间:2024/2/17 10:02:01

唐太宗登基后,因为天下经历了隋末割据战争,使得百姓户口锐减、而州县数量倍增,不利于中枢朝廷的监督和管理,于是在贞观元年(627年),于原有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之外,再增设一级监察机构,命名为“道”,划分天下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道。

后来,在开元二十一年(733)时,唐玄宗又增十道为十五道,即:关内道、京畿道、河南道、都畿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剑南道、陇右道、岭南道;以按察使(观察处置使)为道的长官。——清代特有

“道”最初设置时,并不管理地方军事、民政事务,而仅仅是中枢朝廷派出的监察机构(就像汉朝刚开始设置刺史一样);不过,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坐大,各地节度使均兼本地观察处置使,因此,“道”也成为了藩镇辖区的实际名号。

元和(805-820年)时期,大唐除了京兆府以外,天下共计四十八道(也就是四十八镇);但在后世《地理志》中,唐朝的行政划分,还是以开元、天宝时期的十五道来区别。

唐以后,历经五代、、元、明数代,“道”的设置也多有改变,其性质和行政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只有“监察、巡视”的作用,而逐渐成为具有“专司职务”、“分管地方”、“分巡地方”、“整饬、管理军务”等等不同功能的地方权力机构。

明代的“道”,分为布政使司系统、以及按察使司系统;诸道本身没有品秩,属于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派出机构,其长官分别由布政使的佐贰官:左右参政、左右参议;以及按察使的佐贰官:按察副使、按察佥事,各以本官兼职、出任道的长官。布政使系统的道,称为“分守道”,按察使系统的道,称为“分巡道”、“兵备道”。

此外,布政使系统、按察使系统负责“专门职务”的道,各有名称,如:督粮道、清军道、屯田道、盐法道、海道,等等(大概相当于近现代的‘专员’一职)。

清承明制,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并将布政使司改称为“省”;道的职责也汇集于“分守”、“分巡”两种,分守道偏重钱粮,分巡道偏重刑名(之后部分重要区域的分守、分巡道员被加兵备衔,其职责趋于一致)。另外,专职道也被保留。

原则上,“道”只辖一府,或者数道共辖一府(职责不同),但也有辖三、四府的大道。清初时期,各道长官都是以布政使、按察使佐贰官兼任,其中布政使参政道品秩从三品,按察副使道正四品,布政使参议道从四品,按察使佥事道正五品。

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更定“道”制度,长官定名为“道员”,品秩定为正四品,之前的参议、参政、按察副使、佥事等官职一并去除,不再兼任(个别道员,有品秩三品、甚至二品的级别,但不是特例)。

起初,清代知府的品秩也是正四品,和道员一样。但“道”在清代,大多数时期只有九十二个(数量不同时期有增减),除了各省七十九个“分守道”、“分巡道”之外,还有山东、河南、浙江、湖北、湖南五个督粮道,广东粮驿道、苏松粮储道、江安督粮道(特设道)、江南、云南两个驿盐道、山东运河道、江南河库道、福建盐法道,共十三个专职道。清末时期,又在各省增设巡警道与劝业道,在天津设津海关道。

但“府”这一级行政机构,在清代是一百八十八至二百一十五个(有增减);而道大多数时期只辖一府(辖多府的道数量有限),并且还有没辖府的专职道存在。

因此,清代大多数府,并没有归属道管辖,他们的直接上司是各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也兼管);这一部分“府”的长官——知府,在名义上,是和本省“道员”平级的。

当然,在’“道”下辖的府中,其长官——知府,虽然品秩和道员相同,但在行政级别上,确实是有隶属关系;这一部分知府,是要受道员节制,也就是说,级别上低于道员的。

不过,在清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即使是辖府的“道”,因为道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钱粮、处置刑名,并不插手地方民政、赋税事务,所以,这些事务,还是由当地知府说了算。这样看来,即使是道辖府,其长官知府的实际权力,也和道员差不多(就像地方总督和巡抚的关系一样)。

这样模糊的行政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道员对下辖的知府有监管权,但不能插手实际民政;另一方面,知府对道员有隶属关系,又能大致对掌中分地方权力;所以,道员和所辖知府之间,经会彼此不满,矛盾重重,甚至相互攻讦、弹劾。办事效率因此也大大被影响。

有鉴于此,乾隆帝在完善“道”制度的同时,也专门针对“道”、“府”同级的问题作出了改进,将知府的品秩一律降为“从四品”,比道员低了一级。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道员”、“知府”同级、而在地方行政事务中分不出彼此地位高低的尴尬事情。

另外,乾隆帝还规定道员拥有专折上奏权(就是可以单独给皇帝写信汇报),知府则没有。之后,地方知府以下(含知府)的州县官员奏事,必须由所隶属的道员批核、转交(不隶属道的府州县,还是由本省巡抚批核转交)。

全国的道员,因为乾隆帝的这次“官职改革”而欢欣雀跃,再也不用和下辖知府们去争论官场尊卑了,以后可以堂堂正正地管辖、监督所隶的知府。而那些道辖府的知府们,只有垂头丧气、叩谢皇恩,不能和隶属的道员们去一争高低。

道员和知府,最初都只有地方民政、钱粮刑名的管辖权,对军事、军队方面没有发言权;而全国大部分道,辖地中都驻有绿营军队(八旗也有驻扎,不过那是地方驻防将军、副都统们管辖,和民政道没有关系)。按清初的制度,不论道员还是知府,对地方绿营的事务都没有管辖权。

清初的时候,道、府衙门没有军事指挥权,只能驱使少数的衙役、民壮,巡查城池、抓捕犯人倒是没问题,但大规模的作战、平定民变、讨伐匪乱等,那道员和知府就无能为力了,只能行督抚、或者本省驻军长官,请求协助出兵。

而文官、武官系统一不和,即使是督抚有札文,武官系统对于地方官员的请求不配合甚至抵触都是常事。这样的情况,在清初战争中经常出现,也造成了极大的内耗。

乾隆帝在提升道员品秩、权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保持地方稳定,堵住行政系统上的漏洞,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次提升部分紧要地域的“道员”职权,分别给这些地方的道员们加“兵备衔”、或者“整饬兵备衔”(注意,不是晋升为兵备道以及整饬兵备道,而是加衔),赋予了他们节制当地绿营驻军的权力,在关键时刻可以直接指挥军队,主持平乱、弹压地方。

“兵备衔”道员,一般在比较重要的区域,比如黑龙江兴东道、奉天洮昌道、甘肃西宁道等等;而“整饬兵备衔”道员,则设置于关键的战略要地,如:直隶口北道、直隶热河道、山西归绥道等等。这些加“军事指挥权”的道员,就比下辖的知府更加有权力、有威望,在官场上的地位也更高。

而其他没有军事指挥权的普通道员们,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职权,例如驿传、水利、关务、盐法、商埠等事务,手中的权力、,是管辖的范围比清初之时大大增加;相对依旧只能管辖地方民政的知府来说,道员的地位一再提升,要显赫得多了。

道员的品秩,在《清会典》上注明是正四品,但也不完全是这个规制;在个别重要的地域,所设置的“道”,其最高长官——道员的品秩,被再擢升两级,为正三品;这些“道”又分为两种情况——————

吉林东南路道、吉林东北路道,吉林西路道、黑龙江呼伦道、黑龙江瑷珲道,这五道因为地处东北关外,所管辖的事务内,很多都涉及到当地的驻防八旗军民,为了管理方便,这五位道员在原有的关务、交涉职位之外(即海关、外交),再增加了“八旗参领”的官衔,以方便管理八旗军队和普通旗人;“八旗参领”品秩为正三品,所以以上五位道员的品秩也升了两级,为正三品。

安徽宁太池广道(皖南道)、四川康安道、江苏淮扬海道,直隶热河道、新疆镇迪道,这五道因为兼管重要关务(宁太池广道),少数民族事务(康安道),盐法、漕务、海防事务(淮扬海道),重要军务(热河道),驿传、交涉(镇迪道),还要兼顾地方刑名,因此分别加按察使衔(清末,按察使改名提法使,这五道均改加提法使);按察使品秩为正三品,所以这五位道员也成为正三品官员。

本来正四品道员在品秩上就要高于从四品的知府,乾隆以后,道员的职权、管辖范围也大大超出知府;而加了“参领”、“按察使”(提法使)官衔的道员们,不光权力更大,官衔也更高,其下辖各府的知府们,和他们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虽然从行政制度上来说,“道”不完全具备地方政府的性质,其属官并不齐全(只有库大使、仓大使、关大使、典吏等下属官员,没有府、州、县所设的六房书吏、官狱、皂吏等)、不属于亲民官,实际上是省(巡抚、布政使)的派出机构。

但是从乾隆以后,“道”的职权不断被增强、从道员的权力和管辖范围来看,“道”已在事实上成为省与府之间,真真正正的一层行政机构,而“道员”也成为了巡抚(布政使)和知府之间,承上下的一级官位,是知府名义上和实际上的“上官”、“大人”。

清代官场内外,官员称谓的恭敬奉承用语层出不穷,对各级官员的尊称和谄谓花样百出,而顺应这种称谓,民间百姓尊称“道员”为“道台”、“观察”(从唐代道长官的官衔观察使而来),就像称呼总督为“制台”,巡抚为“抚台”,布政使为“藩台”,按察使为“臬台”一样。

以上,就是清代“道台”和“知府”之间隶属关系、官场尊卑、职权高低情况的详细介绍,读者朋友们阅读完毕后,是否都了解其中的奥秘了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军入关时,多尔衮问一道士:清何时会亡?道士的话让他自我怀疑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多尔衮算是一个有军力,有才华的人,他挥兵入京,一举打败了叛臣李自成,扶持还是个儿童的福临为新帝,而他这个皇帝也算是可怜,因其没有兵力的支持,只有一个母亲,也没有什么实权,只能倚仗多尔衮的扶持,而他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当上皇帝也只是个幌子,因为多尔衮如果不扶持福临,自己登上帝位会多有不服,而且之所以可以挥

  • 清朝时期并非对世界一无所知,甚至粘杆处的间谍遍布全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虽然闭关锁国,但并非对外界不了解我们可以从康熙曾经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甚至现在我们数学中“根”、“元”、“次”、“幂”、“解”高元多次方程运算中的专有名词都是康熙发明的。1793年6月,经过长达9个月的长途跋涉,由英国皇室派

  • 宋徽宗被掳走后在金国过的如何?生活有滋有味,还生了14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是北宋一大耻辱,京城被金人攻破,皇帝被掳走,财宝被洗劫一空;这场劫难的发生和宋徽宗后期的统治有莫大的关系,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整个北宋一步步走向灭亡,最终宋徽宗等人被掳走这一事件结束了北宋。你真的以为宋徽宗在金国过的是畜生都不如的生活,受尽了耻辱吗?大家都想错了,宋徽宗有一个绝活,还有众多女

  • 宋徽宗连宋江都杀了,却为何会赏识一位好汉,还让他随驾身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而宋江甚至是被人毒死的,108位好将多半都惨烈地死去了,留下的要不就远遁江湖,要么和宋江一样被赐毒酒身亡。只有一个人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还让他随驾身边,这个人就是呼延灼,宋江为何一步步身陷囹圄,呼延灼有什么本事得到了宋徽宗的情有独钟呢?宋江招安晁盖死后,宋江成为了梁山泊的领袖,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泊

  • 朱元璋临死前,留给朱允炆四位大将可防朱棣,最后为何都没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出身,最后却能够坐在皇帝的座位。这一切都耗费了朱元璋许多的心力。所以朱元璋也希望能够让自己朱家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临死之前,朱元璋专门留下了四名大将用来防止新帝的叔叔朱棣谋权篡位,但是未曾想到的是,朱允炆竟然一个都没有重用。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是这几名大臣不堪重用还是

  • 朱元璋问道士:我能活多久,道士:比我多一天,朱元璋:斩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着恐惧,仿佛所有未知的事情都如洪水猛兽一般,随时都在暗处伺机而动,时刻准备着给人致命一击。在现在的文明社会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幻想着自己能知道未来的事情,甚至还专门衍生除了一种以算命为生的职业。就连当时处于权力顶端的帝王亦不能免俗,很多的帝王都选择在自己的国家

  • 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竟对他的后人做出不解的行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说:“郭元帅对我有再生之恩,他有难我却逃跑,还能算大丈夫吗?”立即回去查看家中情形,却发现只剩了满屋子女人,和郭子兴有关系的男丁们,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外甥舅子,都统统躲了起来。朱元璋当机立断,立即让小张夫人找来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领着他们去向彭大求救,使彭大能够拦阻赵均用,延缓他下毒手的时间;

  • 洪秀全死后,他的88个老婆都到哪里去了?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工人阶级起义的一次运动,是由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开始,因为当时的鸦片,税收的加重农民是苦不堪言,洪秀全也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一时间洪秀全也就成了农民心中的神了,纷纷跟着他一起起义,势头是非常凶猛的当时的清军一时间都是难以抵挡,随后洪秀全也是一直打到了南京,而且定都在南京。洪秀全也

  • 宋朝让人痛恨的靖康之耻,其实背后的罪魁祸首不是金人,而是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就连宋朝帝赵佶等人和妃子都不能幸免,被金人随意侮辱取乐,可谓奇耻大辱,人们在痛恨金兵之际是否想过,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本质上是谁呢?金国轻易瓦解宋辽联盟,宋国终究是强弩之末对于靖康之耻,许多人认为是宦官专权下的产物,大宦官童贯更是因此背负了千年骂名。虽说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个国家的覆灭不是仅凭

  • 朱元璋称王之后打算为父迁坟,刘伯温看到后,说这座坟千万不能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埋葬的那天,天气晴朗,突然下起了大雨。朱元璋怕淋湿、怕生病、怕花钱,赶紧放下草席跑到凉亭避雨。就在这个时候,石头从雨中掉了下来,埋葬了他的父亲。他认为这可能是上天的旨意。上天为他的父亲选择了坟墓的位置,所以他将他的父亲埋葬在这里。然而,奇怪的是,从那时起,朱元璋的命运开始改变。他本来是在四处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