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可谓是:“一贴加你九品官,五贴阎王共言欢。”
贫苦农家出身的朱元璋,从小受尽剥削,经历过元末的黑暗腐朽,因此对于贪官污吏是非常的深恶痛绝。
他说“贪腐枉法者,罪之不恕,必用重刑!”登基后的朱元璋,在编写《大明律》之前,就先出过一本《大诰》,这是一本专门的酷刑法典,量刑标准极其严酷,甚至可以说是残暴!
上面罗列了许多知名酷刑,比如:堪称地狱酷刑的“剥皮楦草”、还有传说温柔至极却又生不如死的“贴加官”。
贴加官的名字,其实来源于民间的傩戏,在傩舞开场之前,得有一个“跳加官”的正式祈福仪式。
表演者携带面具,扮演道教“三官大帝”中的“天官”,向观众唱和诸如“加官进禄”一类的吉祥祝辞。
因为面具贴合,这个“跳加官”也叫“贴加官”。当然了,酷刑中的“贴加官”,可不是贴面具,而是贴一张沾了水的纸。
这小小一张沾水纸,不如一把利刃剥皮看的毛骨悚然,但是却能让受刑者在清醒中迅速找到生死无缝衔接的临界点,是真正的生不如死。
首先,将犯人捆绑在条椅上,准备好桑皮纸和烧刀子酒。烧刀子酒的寓意,是司刑官一给自己壮胆,二给受刑者践行。
将一张厚薄均匀的桑皮纸覆盖在受刑者脸上。这时,司刑官会喝一大口烧刀子酒,并不咽,而是冲着盖有纸张的犯人脸,使劲儿喷过去。
细密的水雾喷洒在纸上,质地柔韧的桑皮纸沾水不会溃散,受潮回软,紧紧贴合在犯人的脸上。
这个时候,受刑者还有残余的氧气遗留。但是当第二张桑皮纸贴上来,再次被喷湿,残余的氧气就会被急剧消耗。
紧接着第三张,如法炮制,犯人无处呼吸,氧气剧烈枯竭,开始手足挣扎。直到第五张,大多数的受刑者就已经彻底不动了。
此时,负责实施的司刑官,长舒一口气,行刑结束,一切如释重负。等待一会时间,司刑官上前,揭去覆盖在受刑者脸上所有的桑皮纸,仔细检查犯人是否真正死亡。
报告上官,签字画押。这五张叠摞在一起的桑皮纸,近乎快要干燥,从死刑犯的脸上一揭就起,带着脸部清晰的轮廓,凹凸分明,就如同傩戏中天官的面具。“贴加官”由此而来。
从头到尾,行刑的场地都不需要大。施刑者与受刑者,也都不见任何一种利器。
受刑者全身不见任何一滴血,不见任何一丝伤痕,可以讲,手法极其温柔。相传这个酷刑,是由朱元璋亲自所创。
虽然历史典籍中并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验证,但是大明王朝期间,贴加官的施刑率非常高。
把贴加官这一酷刑,发扬光大的是在大清王朝。尤其是慈禧!
据说,在光绪帝最爱的珍妃卖官鬻爵被告发后,珍妃宫里30多个太监有一多半,就被秘密执行了贴加官。这个时候,贴加官已经更名为“加官进爵”,一听就吉祥喜庆。
行刑时,司刑官不再含烧刀子酒,而就是清水。每贴一张,会高呼:“一贴加你九品官……三贴欲仙又欲死……五贴阎王共言欢……”
看过《如懿传》的就会知道,太监王钦被贴加官而死。海兰赐死凌云彻的方式,也是加官进爵。这个方式,死得痛苦,但也死得体面。
贴加官刚开始用于惩治犯人,直接处死。但是近代史上多用于逼供,在第二张和第三张贴纸之间,若有悔意招供,便可示意。
犯人挣扎的过程,窒息感扼住喉咙,痛不欲生,悔之不及,几乎无人能抗。有人说,贴加官看似温和,其实非常不人道。
对于朱元璋所创立的残酷刑罚,虽然某种程度阻碍了刑罚制度的文明进程,但在当时的确在惩治贪腐,开启一段时期的廉政时代,无疑还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