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易中天品三国”是什么水平?《品三国》能算是合格的历史书籍吗

“易中天品三国”是什么水平?《品三国》能算是合格的历史书籍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810 更新时间:2024/1/16 12:22:28

《品三国》开始播出的时候,约是工作5年后。记得直属领导和我都是该节目的铁杆粉丝,易老师的出书也是买了的。记得当时工作场地在野外,看的是原版,还有他讲空城计时“快来听我弹琴”的桥段。

这些内容在线版或重播里已被删减。这么说是为了表明自己也算个老听众,应该有直观的感受来评价这个“三国系列”吧?

易中天的专业不是历史,而是中文系的讲师。但毕业于古中文系,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史书、史记。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全面了解此人及其《品三国》是很重要的。

还记得后来有一期谈话节目,易中天怒怼一位博士生说他上电视是“不务正业”吗?易老师说:这叫“不务专业”,从来没人说电视讲课就是“不务正业”。直接把人怼无语。从这里来看,他其实是对文字特敏感的那种。

《品三国》里也有诸多例子。例如分析“白帝城托孤”时:他说刘备的“君可自取”应该是“自行其是”。还有,易中天本身也有翻译过外国宪法。涉猎了不少历史题材,以上都不是他的专业。

易中天自己承认:录制节目前,对三国历史是不熟悉的。是百家栏目组看到他的《汉末人物点评》大爆之后,才邀请他讲三国,毕竟这算是华人圈里最大的一个话题IP。

他也说过:为了赶制节目,自己是在飞机上补《三国志》课。一边看原文,一边修讲稿。这样的备课过程,其专业度也就不难判断了吧?因此,单就《品三国》系列来讲:其实就是一个爱好者对《三国志》的读后感的感觉。

《品三国》主要分2大块。立意主旨完全不同。第一部分就是爱好者级别。输出的很多与史实相去甚远。这跟易中天本人没有读完《三国志》是有直接联系的。还没能融会贯通。

例如:你要把《武帝纪》和《裴注》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然后跟《大江东去》这一期作一个对应,就会发现大部分是照抄照搬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汗颜。

最重要的是,和绝大多数刚刚接触《三国志》的人相同,都要显摆似地怒怼一番《三国演义》才罢休。易老师也没能免俗。在首次接触《三国志》时,发现和自己的《演义》形象大为不同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很正常。

例如:他说孙策托孤给张昭和周瑜曹操赤壁逃亡时被张辽营救等桥段,在史书里是没有的。因此,在脑海里的“演义形象”还很深的初期,说出“可爱的英雄”“第一谋士”“最聪明的人”等让史家笑话的评语,尚可理解。

譬如:《三国志》会提到贾诩段煨处巧妙地逃走,但绝不会提到他不带家眷。记录过郭嘉的战前分析很准,但绝不可能说“十胜十败”其实就是个彩虹屁,对战场胜负没有半点作用。

不过这些,都不能否认易中天对史料的分析态度和方式方法。对于历史入门者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也就是:从初期接触时的三观颠覆——脑洞联想颇多,到逐渐沉淀后的回归——“看山还是山”。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把它看完。

初期的《品三国》给社会认知带来的影响,可以被称为是前所未有的。我还记得当时一个科室4、5个人围坐在17寸电脑前专注的状态。如此如此,一方面是易老师本人的中文专业造诣以及独特的评说风格。

另一方面就是:在合适的时机碰上了公众认知水平。尽管“三国题材”的流传度很高。但实际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自己读完《三国演义》原文的还是少数。而《三国志》则更是“曲高和寡”。

当然了,如果一个电视栏目直接照搬史料全文,那一定会“曲高和寡”。因此,同为三国历史初涉者,易中天的水平固然比普通人高,但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再加上把历史人物联系到普通人的生活认知以及人情世故方面,节目不爆才怪呢。

所以,“品三国”从问世开始,就一直纠缠着质疑与肯定的2种声音。其实就是历史爱好者与普通大众认知矛盾的具体体现。

当年的网络互动性不像如今,但易中天本人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例如在点评汉末人物时,有爱好者反应他的泡面头实属不雅,就把头梳齐了。在“品三国”里也有:当受到观众的质疑,他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史料基础水平。

例如:在说完第36期永安托孤之后,节目停播了数月之久。利用这段间歇期,易老师又专门对三国史料进行了补课,才完成了后面16期的内容。

最后的16期才是这档节目的出彩部分。例如讲:孔明的内政治理、东吴末期的权力之争、引入士族这个概念等等。尽管总体而言没有达到专业水平:比如错带蜀国末期的“人有菜色”和30年前诸葛亮的“治蜀”功绩。但的确是有飞跃了。

不得不说一下“士族”这个内容。尽管如今的历史爱好者对此琅琅上口,但在10年前,实属冷僻词汇。还记得10年前的三国论坛上,尽是扯什么武艺高低、武器排名等等话题。

易老师把士族这个词带出来,从当时的观众反应来看是有点懵逼的。或者叫:哇,虽然不了解,但听起来很厉害。可无论怎么说,正是这一概念的出现,让大众从打打杀杀的三国世界中脱离出来,提升到去思考汉末历史背后原因的结果。

还有,和前36期的嬉笑打骂不同,后面的16期易中天多次运用“吕思勉”等历史专业人士的评语,尽管这些专家的观点在如今网文作者眼里被批得一文不值,但在10年前,应该是大多数听众没有接触到的层次。

最后4期是画龙点睛的。易中天对三国史作了一个回顾。并引用了马哲里关于“路易王朝”的总结:“平庸之人成为历史英雄”,说明三国人物并非可笑而普通,或为整个节目定了调,又回归到唯物史观的范畴。

前后2个部分的确是大相径庭的。从一味吹嘘谁是最聪明的谋士,谁是真正的好人,到思考曹操与汉朝的关系、东吴庙堂的成分结构等等。还有前期易中天有说过:要弄个三国人物排行榜什么的,到了最后也是不再提及。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告别了演义里的英雄史观。伴随着对三国史的不断熟悉,回归到一个逐渐成熟的节奏上来。

总体而言,一直到节目结束,易中天也不算是个严谨的历史学者。其史料基础明显不够。就算跟如今的许多网文作者来比,要他讲明白三国诸多的官宦、吏制、经济、学说等等,也会有差距。尽管如此,依然不可否认其推广三国正史去往民间的功绩。

从专业爱好者而言,过分批驳“品三国”里的不足之处是吹毛求疵的。历史总是在不断辨析中不断发展。记得张艺谋年轻时不断批驳谢晋一样,等他到了谢晋这个年龄,他又成为了新的“谢晋”。

而比起同期借他的风,或者比他更早期的三国喷子的居心叵测,其“最强谋士”“可爱奸雄”等内容,也只是副产品而已。一个普通大学教授,把阳春白雪拉到人间,这样的成绩无可厚非。

最后,《品三国》不算合格的历史书籍,甚至不建议拿来当作蒙作品,但对于易老师本人,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更多文章

  • 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计谋远超诸葛亮,被称为“毒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正史最厉害的谋士,诸葛亮身边的谋士,三国最聪明的五个谋士

    首先我们都知道贾诩是一个非常喜欢算计的人,他特别喜欢玩手段,而且玩的非常的极端,曾经他就捏造了曹操给韩遂写信的事件,正是因为他这个反间计让勇冠三军的马超成功的败倒在了曹操的面前,贾诩是一个特别喜欢观察别人的谋士,它能够从人的表里看到人的内心,还会巧妙地利用敌我优势,制定出相应的计划。第二点,贾诩做事

  • 提倡薄葬,布72疑冢,一代枭雄曹操到底葬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为什么死后葬在安阳,曹操去世葬在哪里,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么死的

    据说,曹操一生都在主张省俭,他对自己的家人和下属的官员要求都很严格。严格到就因为儿媳妇因为穿了绫罗他就按照规矩下令,让儿媳妇自杀。曹操称帝以后,王宫里各种布料都是用坏了再补,补了继续用,不能换新的。有一阵子,民间灾荒严重,物资匮乏,曹操不穿皮制品,哪怕到了严冬,官员们冻得发抖都不敢用皮制品御寒。又传

  • 赵云不老,姜维不出,文长被杀,幼麟崛起,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姜维与赵云,率土之滨黄月英姜维赵云组合,姜维赵云蔡文姬开荒

    赵云不老,姜维不出三国演义中后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都已死去,只剩下赵云一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年近七旬,已经是一员老将了。然而他不服老,自请为先锋,继续冲锋陷阵。他奉丞相诸葛亮之命,带领五千士兵来到天水郡城下,准备攻城。没想到姜维早已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设下埋伏,亲自

  • 独孤伽罗气跑隋文帝杨坚,即使是一代贤后遇到感情问题也化身妒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坚终是负了伽罗,杨坚伽罗吻戏,杨坚以为丽华是伽罗女儿

    在杨坚成为隋文帝的一路惊险的政治斗争中,独孤伽罗都坚定的站在了杨坚是身旁,给了他无私的帮助。因为他们的感情,也是从最艰辛的时刻培养起来的。独孤伽罗的父亲的西魏八柱国独孤信,在宇文泰掌权的时候就已经权力很大,几乎可与宇文泰分庭抗礼。等到宇文泰一死,他侄子宇文护掌权,位高权重的独孤信和另一位柱国赵贵不服

  • 隋炀帝的陵墓中为何只剩下两颗牙,而萧皇后尚有遗骨,原因有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炀帝萧皇后简介,隋炀帝陵墓全景图,隋炀帝的墓葬在哪里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隋炀帝是隋朝是第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史料记载,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并改国号为“大业”,自此也开始了他骄奢淫逸的生活,同时他还下令开凿大运河通往江南,

  • 王昭君出塞的真实结局令人难以直视,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画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王昭君出塞去的那个地方叫啥,王昭君出塞的感悟,母仪天下王昭君出塞

    其实王昭君的身世,也是比较坎坷凄惨的。她是古代政治联姻的牺牲品,由于王昭君对自身的样貌非常自信,所以没有给专门为皇帝提供竞选妃子画像的画工贿赂,这也就导致了画工的报复,特意丑化王昭君,使得王昭君久久没有被当朝的皇帝看中。恰巧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而且汉朝和匈奴这两个国家都想要稳定度过发展

  • 李渊能够建立大唐王朝,靠的不是李世民,而是一百多个兄弟姐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渊死后李世民活了几年,经典传奇李渊李世民,李世民给李渊请罪用什么方式

    说起唐朝大家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作为历史上最厉害的朝代之一,后人们对唐朝耳熟能详。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现如今很多人认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很多功劳。在现如今人们的眼中,没有李世民的功绩,李渊是建立不了唐朝的。假如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李渊才是大唐王朝能够建立

  •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原因只有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世民李渊朱棣朱元璋,朱元璋把李渊移出太庙,朱元璋与李渊关系怎么样

    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此人是唐朝建立不可缺少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时至今日,甚至是有人认为李世民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其实并不是,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不过此人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开国皇帝了。李渊在位期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射杀

  • 中国历代皇帝寿命表大全,女皇帝不止武则天,颠覆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一共几个女皇帝,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女皇帝

    历朝历代皇帝都叫万岁,都没过百岁,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开国皇帝寿命也偏长!这么多的皇帝,你认为有哪些皇帝本可长命些却偏偏成了短命鬼的,哪些皇帝碌碌无为的却又偏活得太长的?这样的干货,你看到这里了,还不想收藏一下?!

  • 唐朝究竟有多强大?看看这些唐朝人低调的炫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到唐懿宗时唐朝怎么样了,唐朝歌颂唐朝皇帝的诗句,唐朝的建立到唐朝的灭亡思维导图

    唐朝在历史上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作为历史上非常历皇的王朝,这个朝代拥有很多厉害的东西。唐朝最厉害的就是国土了,其次就是外交,还有就是唐朝出现了一个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汉朝一样,唐朝的江山也是征战天下而来。最开始李渊造反,后来李渊称帝。这时候的李渊年龄已经很大了,在他的晚年时期,发生了骨肉相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