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可以看出,当宋文帝治理南方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拓跋部日渐强大,不断蚕食刘宋的疆域。北魏统治者发动的这些战争,充满了民族仇杀的血腥气味。他们每次出兵,总是强迫汉人为前驱,“以骑蹙,未战先死”;每次攻城抢关,总是强迫其他各族士兵上前冲锋陷阵,“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他们进攻淮南,对汉人“丁壮者即加斩戮,婴儿贯于槊,盘舞以为戏。”
正因如此,南北汉人对刘宋王朝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刘宋能北定中原,拯救那里处在鲜卑压迫下的汉民于水火。
元嘉二十七(公元450年)年宋文帝北伐时,出现了“王公妃主及朝上牧首,各献金帛等物,以助国用,下及富室小民,亦有献私财至数十万者。”宋军北上时,“河洛人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有千数。”
元嘉时期,宋文帝先后于举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北伐活动,但均以失败告终。
失败原因主要为:1、刘宋军队士兵战斗力不及游牧出身的北魏鲜卑族骑兵。2、宋文帝刘义隆的军事指挥才能远不及北魏皇帝拓跋焘。3、宋文帝由于其猜忌成性,无端杀戮统兵将领,造成宋军军事人才缺乏,不得不以庸才将领统兵。4、宋文帝由于担心军权旁落,不敢放手使用将帅,并制定一些不合理的军事制度,来限制战场上将领的权力,这样使将领们的军事才能难以发挥。
看到这些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就没看到是由于“刘宋没和北方草原柔然配合好,共同合击北魏”而造成失败的这点原因。
那么刘宋元嘉北伐,若刘宋与柔然配合一起夹击北魏,能取得成功吗?
我认为若是刘宋元嘉北伐联合柔然一起夹击北魏,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
一、若刘宋与柔然配合夹击北魏,双方先秘密约定好出击日期,做好充分准备后,然后出动重兵,一南一北出其不意攻击北魏。使北魏分兵乏术,疲于应付,一战击败北魏并非不可能。
而现在看到的史料,作为北魏的大敌刘宋与柔然,从来没有认真举行过一次军事联盟、采取过一次联合军事行动来对抗过北魏,反而是各自为战,被北魏各个击破,导致各自损兵折将、生灵涂炭、国土沦丧。
二、若刘宋与柔然配合夹击北魏,就算一次军事行动不能击败北魏,也不要紧。刘宋与柔然以后只要多次联合进行对北魏的军事行动,互相配合不停进攻北魏,不断消耗北魏的军事实力以及国力,北魏的衰败是迟早的事,失败也是注定的事。
柔然最鼎盛时期在约公元410年—425年,其势力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麓诸国服属。可见柔然实力的强大,当然比起北魏还略逊一筹。
自十六国后期起,北魏王朝为扩充势力范围以统一北方,柔然可汗为掠夺魏境的粮资和雄据大漠南北,连年互相攻战。
425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此时南方刘宋并没有趁北魏军队主力北讨柔然,中原兵力空虚之际,而趁此出兵攻魏,错失良机。
神鹿二年(公元429)四月,魏廷再议击柔然,公卿大臣及保太后担心宋军进攻,均竭力劝阻。太常卿崔浩认为:“宋闻克统万(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内怀恐惧,必不敢动;柔然自恃遥远,谓我力不能制,防备松懈已久,故夏则散众放牧,秋则聚众南掠,今乘其放牧无备出击,可一举灭之。”后来结果果如崔浩所料,宋军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北魏大破柔然。这次北魏对柔然地军事行动,对柔然打击很大,柔然诸部前后降魏者计30余万落,魏军缴获戎马百余万匹,柔然可汗大檀因遭惨败,愤悒病死。柔然从此由盛转衰。
如果这两次柔然与北魏的战争中,刘宋能从南方出兵进攻北魏,牵制北魏的兵力,或许柔然就不会败的那么惨。如果柔然能一直保持强盛,给北魏强大军事压力,北魏对南方刘宋的军事压力就会小很多。并且对刘宋的北伐行动也有大的好处,因为北方强大柔然地存在,使北魏要在北方屯集重兵,这样北魏对付刘宋北伐军的力量自然就会捉襟见肘。
而反观柔然,表现同样糟糕。
元嘉二十七年刘宋第二次北伐,王玄谟的北伐主力在河南滑台失败后,北魏皇帝拓拔焘率大军南进至长江北岸的瓜步。这时北魏主力大军远在长江,柔然正好可以趁此出动数十万铁骑南侵北魏中原地区,一方面可以报当年(429年)北魏大败柔然之仇;另一方面可以趁此对北魏抢掠一番,获得财物人口,增强自身实力;最后还可以缓解刘宋的压力,为大兵压境的刘宋解燃眉之急。可惜,柔然至始至终未出一兵一卒从北方攻击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