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明史中这句话应当修改一下,改成“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自古未有也”,因为单从出身来讲,汉高祖刘邦还是不能和朱元璋比,朱元璋在起义之前是真正的布衣,是地地道道底层百姓,汉高祖刘邦虽然曾经也说自己是布衣,但实际上他在起义之前做过秦朝的亭长,虽说是绿豆芝麻大点的官,但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朱元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原因也正在于他的出身,所谓的“正”是指从一无所有起家,最后成为皇帝。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代开国皇帝起义之前,或是一方诸侯,手握千军万马,或是一族首领,一呼百应,或是为官为宦,左右逢源,总之,他们虽也经历坎坷才成为人上之人,但相比朱元璋就容易很多。
“得位最正”是后人对朱元璋的评价,他自己也许并没有想那么多,甚至在当上皇帝之后,他还曾因自己的出身而自卑过,中国人历来讲究“寻根求源”,前朝皇帝都有显赫出身,或者祖上曾经出过名人,有的人祖上没有名人也要生拉硬拽攀上一个,朱元璋心想能不能借鉴一下,也给自己攀个名人祖先。
说中国历史上有开国皇帝硬给自己找个名人祖先,这事并非无中生有,而且还不止一例,比如隋朝文帝杨坚,为了证明自己身份高贵,他就说自己是汉代名臣杨震的后人,再如建立唐朝的高祖李渊,他把西凉李氏奉为祖先,虽然西凉李氏政权短命,但总也算身份高贵。朱元璋就是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发,于是开启寻祖之路。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因此他就想找一个安徽历史上的朱氏名人作为祖先,思来想去哪终于想到了一位,此人正是宋朝大儒朱熹,要真能和朱熹攀上关系,朱元璋必然可以自信很多,于是就开始收集相关证据,不仅在民间寻访,连大明朱姓官员也不放过。
有一天,朱元璋见到一位安徽朱姓地方官,他就询问人家是否和朱熹出有关,结果这位官员据实回答,说和朱熹并无半点关系,这么一来,朱元璋感觉很是羞愧,心想人家一个地方小官尚且不愿乱攀先人,我堂堂大明王朝缔造者竟然还乱认祖先,经过这件事后,朱皇帝打消了寻找名人祖先的想法,也不再继续搜寻那些可笑的证据。
朱元璋后来不仅不再因自己的出身而感到自卑,相反却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坦然,他自认就是布衣出身,没有什么显赫身世,没有什么身份背景,打天下靠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如果我们多加留意就会发现,朱元璋后来在写东西时都会加上“朕本淮西布衣”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看上去是充满了豪气。
我们如今可以自由评价朱元璋,可以说他是治世明君,也可以说他治吏残暴,好的评价看上去一目了然,对于那些负面评价,如果我们愿意去了解更多史料,愿意深入思考,你会发现,在对史事进行负面评价的背后,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他的谋略、他的胆识,而且都是心存天下、心存百姓,他其实是无可争议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