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杨震

杨震——东汉名将

杨震

杨震的资料

本 名:杨震

别 称:四知先生、关西孔子

字 号:字伯起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弘农华阴

去世时间:124年

主要作品:《上疏请出乳母王圣》《谏为王圣修第疏》《因地震复上疏》

主要成就:嫉恶如仇,屡谏安帝

官 职:太尉

典 故:暮夜却金

杨震的介绍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少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人物生平

隐居不仕

杨震的八世祖杨喜,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父亲杨宝,研习《欧阳尚书》。

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的儒生称赞他说:“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很多人认为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坚决。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讲堂前面,主讲之人拿着鱼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暮夜却金

杨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公正清廉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他在任内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布置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入朝任职

元初四年(117年),杨震受命入朝,担任太仆,又升任太常。以前的博士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杨震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的称赞。

屡陈时事

永宁元年(120年),杨震接替刘恺,升任司徒。

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宠爱一些后妃开始骄横起来。安帝的奶娘王圣,困为抚养安帝有功,依靠帝恩,无法无天。他的女儿伯荣出入宫中,贪赃枉法。

杨震上疏说:“臣听说,君主自古以来施政,主要是选用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治理国家,管理主要是惩治去除违法乱纪行为,所以唐尧虞舜时代,贤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为官,而恶人则被流放监禁,天下百姓都心悦诚服,国家一派兴旺发达的气象。当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种道德,未能发扬光大,而按幸小人却充斥朝廷内外。阿母王圣,出身卑微,因遭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奉养圣上。虽然有推燥居湿抚养陛下的辛勤劳苦,但陛下对她前后所封赏的财富荣耀,已远远超过了她的功劳。然而她贪得无厌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经常交际朝臣,接受贿赂、请托,扰乱夭下,使朝廷清正的名声受到损毁,如同日月蒙上灰尘一样。《尚书》曾告诫说:母鸡啼鸣是不祥之兆;《诗经》也讽谕奸诈多谋的女子参政是丧国的根源。过去郑庄公屈从母亲意愿,任由弟弟叔段骄横不法,结果,叔段准备谋反,郑庄公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将其弟诛杀。《春秋》对此事持贬抑态度,认为郑庄公‘不教而诛’,是不道德的。自古以来,奸诈的女子和小人都是很难相处的,亲近她们,她们就会嬉闹放纵;疏远她们,她们又会心怀怨恨。《易经》上说:‘无所遂其心愿,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说的就是奸诈的妇人不能千予政事。因此,应当迅速送阿母出宫,让她居住在外面,同时还要阻断她女儿同宫内的往来,这样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继续保持下来,对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请陛下舍弃有碍大局的儿女私情,割除有害国家的仁爱优柔之心,把精力集中在日理万机的朝政上,谨慎使用封赏拜爵的权力,减少下面的贡奉,减少百姓的赋役征发,使天下德能兼备的‘鹤鸣之士’都群集在陛下周围,为朝廷出力;让正在朝廷做官的士大夫莫因朝政不清而懊悔出仕;对诸侯国不要横征暴敛,使他们心存不满;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抱怨朝廷。要循着先朝英明皇帝的治国法则而行,与英明伟大的哲王比德,这岂不是很美好的事吗!”安帝将奏折给王圣等看,她们都因而怀恨在心。

乳母王圣的女儿伯荣,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刘瑰为趋炎附势,遂娶伯荣为妻。安帝因此而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官至侍中。对此,杨震坚决反对,再次向安帝上书说:“臣听说过去高祖皇帝执政时曾与群臣相约,不是有功之臣不得封侯拜爵。在爵位的继承上,自古以来都是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别人篡夺爵位。臣见诏书赐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承袭刘护爵位为侯,而刘护的同胞弟弟刘威如今还健在,为什么不让刘威袭其胞兄刘护的爵位而让刘瑰承袭呢?臣听说,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诸侯靠德行获得爵位。在刘瑰没有任何功劳和德行,仅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缘故一时间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义,以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百姓迷惑不解。请陛下以历史为镜鉴,按照帝王应该遵循的规则办事,得人心,安天下。”安帝没有采纳他的谏言。

延光二年(123年),杨震接替刘恺,升任太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杨震,杨震不接受。耿宝亲自询问杨震说:“李常侍是陛下亲近的人,陛下想叫你推荐他的哥哥,我耿宝不过是传达陛下的意见而已。”杨震说:“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举,应该有尚书的命令。”于是拒绝了他,耿宝恨极而去。皇后兄长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他的亲友,杨震又不接受。而司空刘授听说后,马上举荐这二个人,十天之内都被提拔。因此,杨震更加遭怨。

当时安帝下诏让使者为乳母王圣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鼓动,扰乱朝廷。杨震再次上疏说:“臣听说耕种九年必有三年的储备积蓄,所以尧帝遇到洪水灾害时,人民照样有饭吃,有衣穿,不受饥俄折磨。臣思虑,如今灾害发生,且日见扩大,百姓储备空虚,不能自足,再加上蝗虫成灾,羌虏侵掠,边关震扰,战事连年不息,兵马粮草难以供应,大司农主管的国库资财匮乏,恐怕国家到了难以安定的时候了。臣适才看到陛下下诏为阿母在津城门内大建府第,合两坊为一坊,将街道都占完了,雕刻装饰极其精致。如今盛夏,正是草木旺长农业生产大忙的时候,在自然灾害严重、国库空虚、农业大忙的情况下,动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山取石,修建府第,不是很不合时宜吗?特别是动用大匠、左校以及其它官员,建造衙门官署几十处,相互攀比,费用过亿,耗资特别巨大。周广、谢恽兄弟,既不是皇上重要亲戚,又不是皇室枝叶贵属,仅仅依附皇上周围亲幸的奸债小人,与樊丰、王永等人共分权力,嘱托遍布州郡,威势动摇大臣,宰相衙府想征召人材,大多都要看他们的眼色行事,被招来的人差不多都是通过行贿买官的无能之辈,甚至一些过去因贪污纳贿被禁锢不许做官的人,一些放浪形骸、胡作非为的人,也都通过行贿重新得到了高官显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浊不分,天下舆论哗然,都说上流地位是用金钱买来的,使朝廷招来无数讽刺漫骂。臣曾听老师说过:‘国家向人民征用赋役太多的话,百姓财尽就会埋怨,力尽就会叛乱。百姓同朝廷离心离德了,朝廷怎么去依靠百姓?’所以,孔子说:‘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能富足呢?’请陛下斟酌考虑。"

樊丰、谢挥等人见安帝不听杨震接二连三的苦谏,便更加肆无忌惮,进而假造诏书,调拨大司农所管国库钱粮、将作大匠所管众多现成材木,各自大肆建造家舍、园地、庐观,花费人力、财力不计其数。

杨震因为发生地震,又上疏说:“臣蒙圣恩得以供职于台府,却不能宣扬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臣听老师说:‘地属阴精,当安静承阳。’现在动摇,是阴道太盛的缘故。那天戊干辰支并地动,三者皆土,位在中宫,这是内臣近官操权用事的象征。臣想陛下因边境不宁,自己非常刻苦,官殿垣屋倾斜,也只用一根支柱撑撑罢了。土木不兴,想使远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师庄严雄伟,不在乎崇楼高阁。而一些谄媚之徒,不能与陛下同心,骄奢越法,浪用劳役,大修房屋,作威作福。道路议论纷纷,大家耳闻目睹。地动的异变,就在京城附近,大概就是因此发生。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官焦急,而修建不止,真是致旱的先兆。《尚书》说:‘僭恒阳若,臣无作威作福玉公。’就是说:只有君王得专威福,为美食。请陛下发扬刚健中正的精神,抛弃那些骄奢之徒,杜塞妖言的来源,秉承皇天的警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权旁落。”

杨震前后多次上疏,言词激切,安帝已经不高兴,樊丰等又都更加对他侧目憎怨,只是因为他是名儒,而不敢加害。

不久,河间郡有一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门上书,批评朝政。安帝阅后非常生气,下诏将赵腾收捕人狱,严刑拷问,最后以诬惘安帝的罪名结案。杨震知道后,立即上书营救赵腾。他说:“臣听说尧舜时代,在朝廷置放敢于直谏的鼓,标立敢于诽谛的木,用以鼓励官吏和百姓给皇帝提批评意见;殷周时代的英明君主,特别注意倾听百姓的怨愤谩骂和不满,用以修正自己治国中的缺点和错误,用德行去教育感化人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下情尽数上达,使人民无所忌讳地畅所欲言,让最下层人都能把意见讲出来,以便广泛采纳众议扩集思广益。如今赵腾虽因言语激烈攻击朝政而获罪,但这与那些杀人放火的犯罪分子是有明显差别的,臣请陛下减免已经定下的罪名,保全赵腾的性命,并以此鼓励最下层的广大人民坦率直言,以求广开言路,获取教益。”安帝看了杨震奏章,仍不醒悟,将赵腾押赴都市斩首。

饮鸩而卒

延光三年(124年),安帝东巡泰山,樊丰等乘机修建房屋。杨震的掾属高舒召将作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获得樊丰等的假诏书,杨震写了奏书,要等安帝回来上奏。樊丰等听说了,惶恐万状。正好太史说星变倒行,就一起诬陷杨震说:“自赵腾死后,杨震深为怨怒。并且为邓骘的旧部,怀恨在心。”等安帝返回,在太学待吉日入宫,晚上派使者持节收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闭门不见宾客。樊丰等还是恨他,竟请大将军耿宝上奏说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安帝下令送归原籍。

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门生们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圣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于是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弘农太守移良秉承樊丰等旨意,派官员在陕县留停杨震丧,露棺道旁,责令杨震诸子代替邮差往来送信,路过的人,都为之流泪。

冤屈昭雪

永建元年(125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伏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至朝廷申诉杨震的冤情。朝廷都称赞杨震的忠诚,下诏任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杨震葬前十几天,有大鸟高一丈多,飞到杨震丧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直到下葬,鸟才飞去。郡里将这一情况上报。当时灾异连续出现,顺帝感悟到杨震的冤屈,于是下诏说:“已故太尉杨震,正直为怀,使他辅佐时政,而小人颠倒黑白,谄害忠良,上天降威,灾害屡作,求神问卜,都说是杨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这种罪过。山岳崩塌,栋梁折断,是多么危险啊!现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灵魂显灵的话,请来享受这些祭品吧。”人们立石鸟像于杨震墓前,来纪念他。

有关“杨震”的历史故事

  • 杨震身为东汉著名的清官,有什么经典故事?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清正廉洁的官员,东汉时期的杨震就是这样一位,他一心为国为民,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流传到后世。杨震在做太尉的时候,皇帝的舅舅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的哥哥,杨震知道他只是想做官,并没有真材实料,就没有同意。这耿宝也没想到自己会碰一脸灰,心中很不痛快,他亲自会见杨震,我说杨震啊,这中常侍待皇上有

  • 杨震生

    杨震生,男,1976年7月28日出生于唐山,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中文名:杨震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76年7月28日现任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

  • 杨震华-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杨震华杨震华,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管理博士,高级经营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评审评估专家,中国广播电视制片委员会常务理事,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全国优秀出品人、澳门国际电视节优秀制片人、中国电视剧

  • 杨震-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前任副董事长介绍

    杨震杨震,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中级工艺美术师,工程师,曾任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副董事长,金螳螂家具设计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州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被评为“全国建筑工程优秀项目经理“、“江苏省装饰装修行业优秀项目经理“。中文

  • 《后汉门。杨震》原文、译文及注释

    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

  • 杨震暮夜却金 这则小故事的寓意 给故事换个题目 解释字的意义 故人知君 知()何谓无知 何()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

  • 四知先生,杨震四知先生称号的由来

    一钱太守二不尚书三汤巡抚四知先生五代清郎,是后世对一些清官的简称,这些人为官时均清正廉明,在当时颇有盛名,如其中四知先生杨震拒金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时期华阴人。八世祖杨喜,他在汉朝时被称为“赤拳候”,是汉朝开国名将之一。其父亲一生研习《今文尚书》,为当代名儒,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杨振虽出身官

  • 杨震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那么杨震是什么样的人哪?杨震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哪?下面就和三国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杨震出身弘农杨氏,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

  • 隋文帝杨坚是谁的后人,杨坚和杨震什么关系

    根据史籍上的记载,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关中高门弘农杨氏,他自称东汉名臣杨震后代,不过这个说法一直有争议,杨坚和杨震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隋书》和《周书》中的记载是有出入的,杨坚可能并非是杨震后人,他或许是冒充。古代不少皇帝都喜欢自称是名人后代,感觉这样多多少少能成为自己的加分项,哪怕是后来的唐朝也

  • 东汉风云:杨震愿做清白吏,太后临朝十八年

    话说前大将军邓骘自母丧还第后,与诸兄庐墓守制,还算勉尽孝思。季弟邓阊哀恸过甚,竟至骨立,尤得时誉。及服阕后,邓太后召令复职,仍授前封,邓骘等固辞,乃止令并奉朝请,遇有大议,方诣阙参谋。已而,邓弘病逝,邓太后亲服齐衰,安帝亦服缌麻,并往吊丧。有司请追赠邓弘骠骑将军,封西平侯,太后因邓弘有遗言,不愿加赠

  • 东汉风云:中官十九人封侯,杨震冤案终得雪

    处死阎氏以后,尚书令刘光等,乘机上奏道:昔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弃天下,陛下正统,当奉宗庙,而奸臣交构,遂令陛下龙潜藩国,群僚远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乡不永;汉德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策,左右扶翼,内外同心,稽合神明。陛下践祚,奉遵鸿绪,为郊庙主,承续祖宗无穷之烈,上当天心,下餍民望。而即位仓猝,

  • “四知先生”是谁?杨震为何被称为四知先生?

    四知先生是谁?四知先生是东汉时期的一个著名大臣杨震的别称。其通晓经籍、博览群书,又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那么,杨震为何会被成为四知先生呢?是杨震无所不知吗?杨震被称为四知先生的原因是什么?以上问题,kk历史网的小编将一一为大家阐述。 杨震为何被称为四知先生? 稍微了

  • 后汉书杨震传的内容 杨震暮夜却金中的品质

    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在做太尉的时候,皇帝的舅舅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的哥哥,杨震知道他只是想做官,并没有真材实料,就没有同意。后汉书杨震传这耿宝也没想到自己会碰一脸灰,心中很不痛快,他亲自会见杨震,我说杨震啊,这中常侍待皇上有功,你是看在眼里的,他和皇帝的关系也不一般,我想让你推荐他的哥哥,这不就是皇上的

  • 东汉太尉杨震是谁?东汉太尉杨震简介

    太尉,是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是三公九卿中的三公之一,但是,太尉虽然始于秦朝时期。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也就是形同虚设,一直到到了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那么,东汉太尉杨震是谁? 杨震,字伯起,籍贯弘农华阴(今陕西

  • 东汉学者太尉杨震简介 杨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在帝王统治的时代,不乏直谏之臣。他们认死理(儒学之理),撞着南墙不回头;他们绝对忠于君,也绝对严于己,戆直得令人起敬,也傻得令人叹息。有了他们,中国历史呈现出某种亮色。东汉的名臣杨震,就是其中的一位。历代流传最广的是杨震四知的故事。这故事说的是他在一次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曾举荐的王密时任昌邑令,

  • 杨震是怎么死的 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杨震曾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不畏强权、直言进谏,著有《上疏请出乳母王圣》《谏为王圣修第疏》等作品,世人对其赞誉有加。杨震是怎么死的延光三年(124年),安帝东巡泰山,樊丰等乘机修建房屋。杨震的掾属高舒召将作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获得樊丰等的假诏书,杨震写了奏书,要等安帝回来上奏。樊丰

  • 东汉名臣杨震简介 杨震后人有哪些

    杨震出身弘农杨氏,是东汉时期的名臣,时人称之为四知先生、关西孔子,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屡谏安帝,后被罢官回乡途中饮鸩而死。东汉名臣杨震简介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杨震少时随父研习《欧阳尚书》,师从太常桓郁。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ld

  • 东汉学者杨震生平 杨震结局 杨震子女 杨震著作

    《续齐谐记》中有一个关于弘农杨氏的美好传说:杨宝九岁的时候,一次在华阴山北游玩,看见一只黄雀为老鹰捕击,受伤掉在树下,一动也不能动,被蚂蚁团团围住,杨宝不忍黄雀为蚂蚁蚕食,把黄雀带回家里精心照料,100天后,黄雀羽毛长好,振翅飞走。当天夜里,杨宝梦见一位黄衣童子向他拜了两拜,对他说:“我

  • 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

    杨震暮夜却金东汉的大臣杨震作风廉洁,从不为自己私欲谋利益,贪污受贿这种下等官员才做的事情,杨震以他们为耻。在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更加说明了杨震为官清廉的好品质。杨震暮夜却金当时他发现手下王密非常有才华,可以用才高八斗来形容,就向朝廷推荐这个人,一听是大清官杨震推荐的,朝廷让他当县

  • 杨震四知指的是什么 后汉书杨震传内容

    杨震四知杨震小时候父亲就死了,可以说杨震有着超越一般人的意志力,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杨震对学习的探索从来不曾间断,他爱好学习,常常一个人刻苦钻研。杨震四知杨震很有远见,再加之他只是渊博,有些儒士常称他为关西孔子,杨震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教了二十多年书,有人让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有人想用激将法请杨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