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名将夏侯渊有几个儿子,都是谁?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魏国名将夏侯渊有几个儿子,都是谁?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491 更新时间:2024/2/19 13:27:19

[var1]

夏侯渊的传记读到他的那些儿子,忽然发现他的儿子们也都很有意思,他们的经历又各不相同,有喜有忧,有顺利有挫折,更有激烈的矛盾和叛逆。

夏侯渊一共有7个亲生儿子,衡,霸,称,威,荣,惠,和。

长子夏侯衡,字伯权(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夏侯衡字什么,我是根据他的几个弟弟推算出来的,基本上应该是正确的)。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又娶了曹操的侄女为妻,是夏侯兄弟们中最受恩宠的一个。他所代表的是直系正宗,即继承了父亲的官爵,又得到了皇室的青睐,可谓完全秉承了父亲遗志。但如同历史上很多长子一样,夏侯衡似乎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能力,虽然“恩宠特隆”,但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事迹。史书上对其记载不多,也可见其朴实无华,秉公守法,没有功过的一生。故此,我推测长子夏侯衡是一个平庸,但是忠厚的人物。

[var1]

次子夏侯霸,字仲权。夏侯霸是夏侯渊最有名气的一个儿子,能力和风头都盖过了他的大哥。夏侯霸有才华,他虽然没有世袭父亲的爵位,没有成为领导的亲戚,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能立下战功,从偏将军做成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可惜的是,他虽然有军事上的能力,但他没有运气,也没有足够人际交往能力。他跟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他的侄儿征西夏侯玄又因为曹爽的事情一起受到牵连,被郭淮代替了职位,故此,他担心自己受到牵连和压迫,背弃了自己父亲所效忠的曹家,投靠了自己曾经咬牙切齿痛恨过的西蜀。

这是一个惊人的转变,夏侯霸一下子成为了家族的叛徒,国家的叛徒,他的儿子被流放,他自己也从此成为魏的敌人,成为他自己的亲兄弟们的敌人。好在西蜀并不在意以前夏侯霸对他们的敌视,反而对于他相当看重,在他落魄地逃亡的时候去迎接他,给他爵位,对他恩宠。甚至,夏侯霸还和刘禅攀上了亲戚(夏侯霸的一个堂妹成为了张飞的妻子,而他们的女儿又成为了刘禅的皇后,故此他和刘禅还有亲戚关系)。后来,夏侯霸在西蜀和姜维张嶷等成为战友,一同担负着伐魏的职责,并老死于蜀。我个人觉得,他是夏侯众兄弟中,最具有悲剧命运的一个。

第三子夏侯称,字叔权。夏侯称的能力或许比夏侯霸还要强很多,这在他为数不多的一些事情里可以看出来。小时候,夏侯称就喜欢纠结一些顽童在一起,自己做他们的领袖,来玩一些模拟打仗的游戏。做游戏的时候,他很认真,对于一些违反“军纪”的孩子,他竟然也用相应的“军法”来惩罚,这使得孩子们都不敢违背他的命令,也使得他的父亲对他感到很惊奇。后来,夏侯渊让他学习一些史书,兵书,他又表示不学别人的,要靠自己的实力。十六岁的时候他一箭射死老虎,受到了曹操的喜爱,同时,他又和曹丕交厚,素有辩才,得到了很多世人的追捧,名声大噪。可惜的是,就像很多小说里面的那样,天妒英才,夏侯称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夭折了,还没有来得及报效国家,扬名立万。

[var1]

第四子夏侯威,字季权。或许是他第二第三两个哥哥分走了他太多的灵气,夏侯威和他的大哥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出名的事迹。他凭借父亲的名声,自己的能力,做官做到了兖州刺史。他的儿子夏侯庄,更是娶了皇后的妹妹,成为了皇亲国戚,使得夏侯一门侈盛於时,又一次大大的繁华。

第五子夏侯荣,字幼权。夏侯荣也是一个神童,记忆力非常好,很小的时候就很出名,就连曹丕也觉得很惊奇。可惜的是,夏侯渊在汉中大败的时候,夏侯荣他宁可战死也要去救父亲,不肯和仆人一起逃走,奋剑而与父一同战死。夏侯荣应该是夏侯渊的儿子里面最悲壮的一个,他有机会可以逃走,他也有才华可以在将来功成名就或者为父报仇,但他却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和父亲一起战死。就这一点来说,他要比他二哥优秀的多。

第六子夏侯惠,字稚权。第七子夏侯和,字义权。他们两个也都是小神童,都有才学,善辩论。成年之后,分别担任了黄门侍郎、乐安太守和河南尹,太常。或许是后期时局强弱明显,中原基本稳定,战局也渐渐减少,故此两人都没有太多的事迹纪录,或许也可以认为是没有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

夏侯渊一生声名显赫,使得他的儿子们大多都生活在他的光环之下。可以说,夏侯渊的儿子们没有一个超过他的,无论从才干、能力、名气,还是从别的什么地方。如果不是因为夏侯霸的背叛,他的儿子们也会和郭奕,程武,张虎一般,不为人所重视和记忆,更不为人所津津乐道了。

更多文章

  • 天下三分时,为何说魏国占三分之二,蜀吴只占三分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蜀吴有联合对抗魏国吗,为啥蜀魏争雄孙吴不思进取,三国的蜀吴能打赢魏国吗

    [var1]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在那个生产力不足的年代,人口多的话,就代表着强大的生产力,国家自然也就更强大,从夏到秦汉,人口大多也是分布在北方,就算是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很多人因为战乱而迁居到南方,但是北方的人口还是要比南方多不少的,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要带着人民逃跑。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在

  • 他灭了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死后陵墓千百年无人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最残暴的君王,为什么没人敢动秦始皇的陵墓,朱元璋陵墓为什么没人敢动

    嬴政封自己是秦始皇,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第一位始皇帝,皇帝的名号才一直这样传承下来。而秦始皇作为中国的第一位以皇帝为称的君主,史学家对他肯定会进行深度研究,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他的生前故事和他的后事如何?[var1]秦国在春秋时期,只是一个远离中原,坐落在荒野西部的一个小国家。在春秋五霸中根本就看不到到秦

  • 大秦赋:已然独霸七雄,为何难灭六国?详解秦始皇嬴政的亲政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嬴政亲政时间,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国,嬴政亲政时多大年龄

    [var1]但事实似乎的确如此。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然是战国舞台上的超级大国,而韩魏如同秦国的一个郡县而已,灭国的条件似乎已经成熟。然而,直到秦王政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国才开启了灭国模式。就算加上预备灭国,最早也只能算到公元前234年的秦攻赵之战。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

  • 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会不会影响到如今中国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今天的哪里,秦始皇统一六国电视剧,秦始皇统一六国纪录片完整版

    [var1]说到这点,必须感谢另一个强盛的朝代,汉朝。汉朝使得中华自此有了汉族,汉之前中原地区族群称呼是“华夏族”。为何这么说?维系一个国家整体性的根本在于文化,也就是经常提到的“中华文化”,没有统一的文化来支撑的国家是脆弱的,而已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正是统一最强力的支撑。[var1]有种很荒谬的

  • 战国七雄为何秦终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一统秦,秦一统六国过程,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顺口溜

    这七个国家原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后各自做大,周室衰微,诸侯国中原本最大的晋国被自家公卿割据成韩魏赵三个国家。[var1]秦的祖先是在周被蛮族入侵时,救驾有功被分封的,封地大致为今陕西甘肃一带,处于七雄西部,地理环境和气候都不如中原和沿海的膏腴之地,用现在的话就是老少边穷地区。秦穆公时候形势还不错,是

  • 假道伐虢:被晋国灭掉的虢国和虞国真的那么无辜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虞国和虢国在哪里,虞道灭虢,晋国攻打虞国

    先说虢国。春秋初年,郑国的崛起依赖于周王室卿士的地位,而繻葛之战,郑庄公与周王室翻脸。接下来,周王室扶持的是谁呢?答案就是这个虢国。[var1]而虢国一方面利用这个特殊地位扩张势力,另一方面也要维护周王室的那一套周礼秩序。而晋国强大起来以后,先有曲沃代翼的篡逆行为,后又积极地向外扩张,灭了很多姬姓之

  • 魏国为何不能重建魏武卒?这四点已难实现,更重要的是军魂不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国公主魏鄢,魏国武卒,孟达反魏能灭掉魏国吗

    但实际上,所谓齐技击不过是对齐军训练度高,单兵素质高的形容;而秦锐士是在军功爵位制奖励下,秦军展现出的可怕战斗力的形容。[var1]从本质上说,所谓秦锐士指代的是秦军野战部队,而齐技击更是直接指代齐军,但魏武卒却不是,它单指吴起选拔训练的一支魏国步兵部队,而不是吴起或魏文侯时期的魏国部队。所以,魏武

  • 为何有人于秦灭六国痛心疾首,而于刘邦灭秦拍手称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刘邦灭秦之战,汉高祖刘邦灭秦,刘邦项羽之争秦朝灭亡的过程

    [var1]我们常感于荆轲刺秦的壮烈,六国抗秦的不屈,却忽略了秦始皇统一中华的伟大,毛主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各种制度。[var1]人皆说暴秦,暴于何处,大多来于焚书坑儒,或白起坑杀赵国降卒。一些方士儒生诽谤朝政影响稳定,放到乾隆朝那要诛九族的。国刚一

  • 上党郡给赵国带来灭顶之灾,应该怎样应对才是上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坑杀赵国40万大军的人是谁,泗水柘沟赵国图片,赵国长安君

    [var1]上党地区简介战国时上党郡大致位置涵盖晋东南大部,即今晋城、晋中、长治一带。上党名来源:“地极高,与天为党。”上党是群山环绕的一块高地,战国时韩魏赵各占据部分,都建上党郡,一地建三郡,可见各国对此地的重视,上党地区也是各国对峙的前线。由于上党对周围地区形成居高临下的压制,而且是群山环绕的高

  • 为何泓水之战宋襄公一败涂地?将仁义带上战场,他在和诡道开玩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襄公仁义小故事,仁义和诡道,仁义与诡道的关系

    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认为: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对于保障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是大有裨益的。孙武的《孙子兵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可,他本人被誉为“兵家至圣”,他的许多军事观念是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但春秋时期传统的战争观念,却更讲究“仁义”,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惨败,使得战争观念由传统的“仁义”向新兴的“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