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跟着李世民从起义军一直到现在的贞观十三年的尉迟恭,他靠着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一路从小将军到封为现在的“鄂国公”。
尉迟恭有点惊讶今天的皇上心情特别不同,但是他心里已经明白,这是李世民在考察他的忠心,熟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可一点也都没有错,可以在苦难时共患难,但是现在是一个盛世的时候,李世民站在顶端的位置考虑的问题就不一样了,起了疑心。
这时的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真的要嫁公主吗?不是,这是君臣之间的博弈,在试探尉迟恭。
在“玄武门”之变时,兵荒马乱时李世民差一点被弟弟李元吉勒死,在这危险时刻,尉迟恭赶过来救下李世民的命。尉迟恭对李世民不仅有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表现,还救过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对尉迟恭的奖赏是最多的,没有之一。这时的他已经不知道可以再给尉迟恭封什么爵位了,现在已经统一了,想收回这些大将们的一些权力,又怕直接调令会引起将领们的反抗。
李世民不怕将军有谋,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经历用智慧在很多场艰难的战争中走出来的,也不怕将军有勇的,这些有勇的将军权力不大,管理的士兵也不多,很快就能控制。他最害怕的这位猛将造反,尉迟恭造反会给他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他也怕自己直接消除尉迟恭的权力,会使跟随自己一路大战过来的将士们心寒,也会激起尉迟恭的反抗,于是便提出赐婚尉迟恭,来试探尉迟恭。
如果尉迟恭同意赐婚,那么李世民就知道尉迟恭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就要想办法消掉尉迟恭手上的权力,如果尉迟恭没有接受自己的赐婚,说明尉迟恭没有这个野心。
幸好尉迟恭是个聪明的人,他明白这是李世民的试探。他以“虽然我没有读很多书,但是还是知道,贫穷结发之妻是不可以在富贵的时候随便休掉”,来回应李世民。
于是,尉迟恭回到家里与家人讨论今天李世民提出的赐婚情况。他告诫自己的家人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不可功名沾沾自喜,轻视别人,做事做人要低调。
李世民的试探,使尉迟恭的心里深深地受了伤。尉迟恭后面继续出京城做官几年后就辞官回乡。
贞观十九年,高丽人侵犯大唐,李世民不顾朝堂上大臣们的反对,决定自己亲自上阵去大战,太子留在京城监国。尉迟恭也不支持李世民亲征,说一个小国,路途又遥远,交给一个大将军都可以胜任,但是李世民坚持自己去,说不过已经下定决心的李世民,尉迟恭也被点名恢复以前的将军官衔陪同去高丽打仗。
高丽回来,尉迟恭还是辞官归隐,在家研究炼丹,不管朝堂之上的事。
显庆三年,这位戎马一生的大将尉迟恭在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这位五十四岁被赐婚的“鄂国公”走完了自己完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