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留下四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却自作聪明全给废掉了

朱元璋留下四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却自作聪明全给废掉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226 更新时间:2024/1/7 19:13:30

所谓:谁做得局,谁就越懂其中玄机。朱元璋从手捧乞讨碗,到坐拥大明江山,可谓是破局和做局的高手。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在朱元璋的这个“大明棋局”中,太子朱标占据着不可代替的地位。甚至都可以认为,朱元璋的一切布局和所作所为,都是围绕着朱标铺开和进行的。哪料一声炸雷,朱标病逝,朱元璋傻眼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拖着老迈身躯再次破局,这就是开“蓝玉案”,对武贵功勋集团,进行毁灭性打击。同时还必须再次做局,托起皇孙朱允炆(建文帝),放在了皇位上。可惜从事后看,朱元璋的这个局,最终被朱棣给破了,一个靖难之役,朱棣坐上了龙椅。

那么,这到底是朱元璋错了,还是朱棣比朱元璋更牛?这个问题也就成为了一大热点话题,许多人都追根溯源,认为:朱元璋当初搞分封藩王,是开历史倒车,是最大的败笔,否则朱棣绝不会有机会。事实果真这样吗?

都知道有句话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刘邦当初搞分封制是缓冲,最终他灭掉了“外姓王”,却留下了刘氏子孙封王就藩,结果闹出了七王之乱。但可知若没有这些就藩的刘姓诸王,在大臣们诛灭吕后时,若都被一网打尽呢?

不信看看汉文帝,当时他是代王,得知自己中彩被选为皇上后,吓得心神不宁,生怕一旦离开老巢去登基会被杀掉。

于是他手下大臣宋昌,便开始替他分析如今的这个局:内有硃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总的意思就是说:如今一大波刘姓诸王都在外面就藩,因此京城内的大臣绝不会伤害你,他们只是在嫡子中二选一,抢夺拥主之功,所以走您大哥,当皇上去吧!

再看个反面例子,李渊建立大唐后虽也封王,却没有让嫡子们就藩外地,全扎堆在长安。结果李世民一个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一锅端,李渊也不得不主动要求去当太上皇。

看完这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再看朱元璋,他分封诸子就藩外地错在哪儿了?朱标死后,之所以不敢让儿子继位,是怕儿子们谁也不服谁,因而互相打架搞乱大明天下。

把皇位传给建文帝后,儿子们虽不高兴,却心里面却都好受多了,倘若此刻有人敢跳出来搞事,建文帝能有99种办法,让自己的那些叔叔们去互咬。

所以朱标死后,朱元璋就只杀以蓝玉为首的功勋武贵,等于排除了“家人打架,外人摘桃”的可能。若朱元璋没让儿子们就藩,一旦建文帝登基后,有臣子搞事,都被一锅端在京城内,大明的这个局,就不是破局与否的问题了,而是直接报废。

二、朱元璋留下的四张底牌

因此,朱元璋搞分封,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一种适合于当时环境的最佳选择。在朱元璋构建的这个局内,建文帝几乎处于不败之地。并且对诸子谋反这事,朱元璋也有预案,给建文帝留下四张底牌。

只要建文帝按顺序翻开,就算再来个朱棣也翻不起浪花来,可惜建文帝自作聪明,翻错了顺序,导致全给废掉了……

朱元璋虽分封儿子们就藩,却对他们进行了各种限制和制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那四张底牌有效。比如诸王所在地的官员,必须由皇上任命,这就保证了这些官员吃得是朝廷的饭,自然要对皇上负责,不会轻易听命于藩王。

同时诸位藩王各居一地,也保证了其互相间的制衡。比如朱棣就藩北京,宁王则就藩于大宁(内蒙古宁城县)。看看这布局,倘若朱棣搞事欲南下时,宁王是不是就能趁虚掏了朱棣老巢?

因此才说在朱元璋的这个局内,建文帝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他能有99种办法,搞死胆位不服气的皇叔。

事实也差点印证了这条。靖难之役时朱棣为了破这个局,不得不丢下老巢,任由李景隆率十万大军围攻北京,他也要去搞定宁王,最终借来了宁王的朵颜三卫,并许诺给宁王一大波好处。

不过他是破局去了,却搞得连他老婆徐皇后,都不得不一身戎装,组织起了“女兵敢死队”保卫北京城,情况之凶险用千钧一发不为过。如今的问题是,为何宁王要选择跟朱棣合作?关键点就在于建文帝,翻错了那四张底牌的顺序。

那是朱元璋还活着时,朱允炆已经确定了继承人地位。有一次两人聊天,说着说着就谈到了朱棣等这些藩王身上了。朱允炆显得很紧张,问朱元璋:若是这些叔叔们不服我,该怎么办?

朱元璋早就胸有成竹了,却反问朱允炆:是啊,这可是个大问题,那么你说说该怎么办?

朱允炆想了半天,说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大喜,挑起大拇指道:“是也!无以易此矣。”

翻译过来就是,第一,说服教育,怀柔感化他们。第二,若不行的话就警告一下了,削藩,让他们挪窝离开老巢。第三,倘若还不见效,就彻底剥夺了他的一切待遇,废了他。第四,倘若都这样了,却依旧不见棺材不掉泪,就只能消灭掉了。

朱元璋大喜:说得太对了,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案了。

三、建文帝自作聪明全部废掉

显然,这四张底牌,必须要依托强大的实力,而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一直都是以加强和巩固建文帝为出发点的。故而,只要在这个局内,建文帝依照这四张底牌做,根本就不会出乱子。可建文帝在登基后,却如何做得?

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词连湘、代诸府。于是废肃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出自《明史》)

建文帝无视第一张,以德感怀,以理服人的底牌,跳过第二张,警告底牌,几乎同时翻开了后面两张:废掉和消灭。

建文帝是痛快了,却等于完全废掉了这四张底牌。于是乎几位叔叔,入牢的入牢,囚禁的囚禁,自杀的自杀。朱棣眼见如此,不得不开启装疯自保模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宁王就算再讨厌朱棣,不想让他当皇上,但为了活命也不得不选择跟朱棣合作了。等于是建文帝,直接把宁王逼到了朱棣阵营,一下子就把朱元璋的这个局,给捅了个大窟窿。

倘若不信,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建文帝按顺序翻开这四张底牌后,朱棣却还造反,当他跑到宁王那里后,还有可能跟宁王聊天喝茶,顺便策反了朵颜三卫吗?他就没这时间——去了后不是当即被抓,就是被杀,靖难之役也就结束了。

同理,若建文帝真这么做了,朱棣也绝不可能造反。他一度装疯自保就证明了,当时的朱棣,最多属于有贼心没贼胆,根本没有造反的准备。也就是说,他知道没有造反的可能性。

所以说来说去,朱棣的靖难之役之所以能成功,责任绝大部分在建文帝身上,朱棣的确属于被动造反。这一切都跟朱元璋,没有一毛线关系,不是朱元璋做错了啥,而是建文帝实在错得太离谱。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问刘基:我能做几年皇帝?刘:本来有35年但被人偷走了4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和刘基,刘基死后朱元璋反应,朱元璋如何评价刘基

    当了皇帝又得到旷世奇才刘伯温的协助,真是如虎添翼。而刘伯温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一位非常厉害的谋士,甚至被传说中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可见刘伯温的名气之大。可有一天朱元璋问刘伯温自己能做几年皇帝?刘伯温掐指一算,直接对朱元璋说,原本你可以有35年但是被人偷走了4年,所以只能做31年。问刘伯温朱元璋是为数不多

  • 为何汉朝直到文景之治才出现盛世,朱元璋只需一代就有盛世景象?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创了洪武盛世还是洪武之治,文景盛世现状,汉朝文景盛世多少年

    先看看汉朝初年为何更加不易。汉朝初年不易,主要是秦朝末年以来,天下大乱,先是各地反秦势力和秦朝的战争,之后是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十八路诸侯混战不断。垓下之战项羽被消灭后,汉朝并没有消停,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过程中,先后发生了陈豨叛乱和英布的反叛。在北方,又与匈奴发生冲突,汉高祖刘邦被围白登山。长期的战

  • 明朝“西湖三杰”于谦:一代忠臣惨遭冤死,太后得知后悲痛绝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国不可无君,君不可无臣。君臣彼此相照,国家才能在动乱的时代中长久地屹立于权力中央,君臣若心生嫌隙,国便不能成家,国与家的意义便会在矛盾中分化,最终发生权力的转移和朝代的更迭。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中,忠臣的存在又决定着君王的盛衰走向。魏征一日三谏让君王得以成就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比干也用长谏的方式唤醒商纣

  • 朱元璋灭元朝后,给蒙古女子下了一道什么命令?让蒙古再无力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对蒙古的打压政策,朱元璋到底怎么灭掉蒙古的,朱元璋娶蒙古女人

    元朝末年,百姓的生活愈加水深火热,这就使得各地的农民纷纷参加起义,以保证自己摆脱昏庸残暴的统治者。而在当时的起义军领袖中,朱元璋顺利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封建王朝的创立者。而他在灭了元朝之后,还给蒙古族女子下过一道命令。据悉这道命令可以遏制蒙古族的发展,那么你知道这道命令究竟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简单

  • 为什么说宋江是梁山的“伪君子”?有两个人早看穿了,但是没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江是梁山的伪君子吗,梁山十大伪君子,宋江上梁山的全过程

    历史上的宋江只是在梁山泊聚集了三十六人就起义造反,并没有一百零八人,因为北宋末期,朝政腐败,统治者懦弱无能,只知道战败求和,从民间搜刮民脂民膏献给敌国以求暂时的安定,百姓民不聊生,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等人招募义军,聚众起义,一开始起义势头很是强劲,杀富济贫,威名远扬。宣和十二年,皇帝想要招安宋江,但

  • 锦衣卫到底是做什么的,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锦衣卫是干啥的,大家怎么看锦衣卫,锦衣卫主要是干什么的

    锦衣卫最初时出现在明朝时期,在当时就是一个专门负责收集情报的一个机构,后来随着当时社会形态的变化,在后期这个机构也负责保护帝王的安全,而且也有负责逮捕的一个职责,而且这个机构在朝廷中没人能使唤的动,他们直接的负责人就是当时的皇帝,所以说在当时他们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可以说是除了皇帝没人敢惹他们,在当

  • 朱棣为何要灭方孝孺的十族,这里面有个正史不让说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朱棣起兵之时,军师姚广孝曾给朱棣说过,“南京城攻下之日,方孝孺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所以朱棣多次派人到狱中劝降方孝孺,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都没有答应。一天,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痛哭不已。朱棣亲自从皇帝宝座上走下来劝

  • 连朱元璋都说,朱棣最像自己,为何却非要传位给朱标和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标死后朱棣大哭,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朱标若在朱棣还敢不敢反

    所以为了更好探讨此问题,就必须要从朱元璋选太子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其一:五个嫡子都有争议朱元璋选太子,必然是集中在嫡子之上。也就是说,必须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儿子,共(加疑似或争论者)五位: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而这五位人们印象中的嫡子,竟然都有争议。据《南京太常寺志》记

  • 陈友谅:生逢乱世的英雄,更有实力夺天下,为何给朱元璋做了嫁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电视剧陈友谅扮演者,假如陈友谅赢了朱元璋,陈友谅与朱元璋抢龙脉是什么电影

    元朝末年陈友谅率领了一支起义队伍,他是一位生逢乱世的英雄,本人又有着出色的实力,但是最终为何给朱元璋做了嫁衣,没有成功夺权呢?出身贫寒元朝末年各地很多中原汉人都拉起了起义队伍,想要推翻他的统治,陈友谅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家族世代捕鱼。他的祖父因为入赘才改了姓氏,后代子孙也跟随祖父改为陈姓,他是家中的老

  • 明朝灭亡时,让人谈虎色变的15万锦衣卫哪去了?为何不出来救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被灭15万锦衣卫去哪,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到哪儿去了

    猜忌心重,且极度迷恋权力的朱元璋开始了步步为营的安排。他先是废掉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直接分权六部,后设置了一个专门服务皇权的机构——锦衣卫。锦衣卫,顾名思义,锦衣的意思是漂亮衣服,卫,类似于“所”或者“厂”,是一个机构的称呼。锦衣卫的目的简单明了,只为服务皇帝而存在。明朝初年的锦衣卫人员,皆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