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请回答:乞丐为什么能当皇帝?

朱元璋请回答:乞丐为什么能当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628 更新时间:2024/1/22 5:34:14

乞丐为什么能当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和尚一跃而为明朝开国皇帝,自称帝之日起,他就必须好好回答这道论述题。他一开始想找个名人联个宗,谎称自己是朱熹的后代。可是这个谎也太经不起推敲了,不但不能给自己增光,反而会暴露自己的心虚。为这个问题苦恼许久之后,朱元璋突然脑筋急转:自己的出身利用好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坏事变好事。

《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01 朱氏天命论: 能当上皇帝全赖天命

按照世俗之人的想法,无论谁当皇帝,也轮不到朱元璋这个要饭花子。然而事实是,天下那么多富贵人、读书人、根脚人,谁也没当上皇帝,偏偏他一个乞丐当上了,这不正说明他有“天命”吗?

所以,朱元璋一反历代统治者攀龙附凤之习,干脆坦然承认自己出身是“淮右小民”,而且还到处宣扬这一点。“口头上、文字上,一开口、一动笔,总要插进‘朕本淮右布衣’,或者‘江左布衣’,以及‘匹夫’‘起自田亩’‘出身寒微’一类的话。”这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命运的奇特和天命的眷顾。

在朱明政府的中央文件中,天命论到处皆是。朱元璋说“人君开创基业,皆奉天命”,自己之所以能由布衣而登帝位,是因为父祖“世承忠厚,积善余庆,以及于朕”。他对孔子后代孔克坚说:“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且古人起布衣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他又说,“朕本布衣,因元纲不振,群雄蜂起,所在骚动,遂全生于行伍间,岂知有今日者邪”。

为了证明这一点,朱元璋还写了许多文章,比如《周颠仙人传》《纪梦》,来宣扬自己身上的种种神异之处,进行自我神化。说周颠仙人早就看出他要当皇帝,说自己即位前一年,就梦见穿紫衣的道士授给他绛旗、冠履、宝剑诸物,证明自己是上天简授,确定无疑。

那么,为什么上天不挑别人,偏偏挑了他呢?朱元璋说,这就是天命的神奇之处,老天爷的心思很难猜,它总是出人意料。比如,当初谁能想到,马上民族蒙古能君临天下,统治汉人长达百年呢?

他在《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中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也,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爰自宋祚倾移,前元以北狄之强,入处中国,遂主天下,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朱元璋说,蒙古族人少,文化落后,按理说不应该统治广大中国地区,但是他们居然就入主中原了。这恰恰说明他们有“天命”,否则怎么解释?

基于这一逻辑,朱元璋必须视元朝为正统,因为这是上天的意志。所以他承认元朝直接受命于天,接续了三皇五帝的正统。

02 朱氏恩德论: 天下再无道,也要当顺民

快要登上帝位之际,朱元璋遇到了一个理论难题:怎么看待农民起义?

肯定农民起义吗?

似乎当然应该肯定。因为他和他的追随者都是起义者。他们用起义推翻了万恶的旧王朝,建立了光明的新社会。他们的合法性来源于这个朴素的真理:天下无道,就应该有人揭竿而起。

但是慢着。如果肯定起义无罪,那么再有后来者效仿他起兵反对他怎么办?

在推翻旧王朝的时候,他当然可以大喊造反有理、起义无罪。但是,成了新王朝的统治者,他就必须让老百姓明白,以后不许造反,更不能起义。

这个弯子可不太好转。

所以,他要大力打造“朱氏恩德论”。

在朱元璋以前,中国人认为“有德者有天命”,可以拥有天下,而无德者就失去了“天命”。天下无道,人民就可以起来推翻它。而朱元璋要打造的“朱氏恩德论”是:因为你身处的王朝对你有恩,所以不管它有道无道,你都不应该带头起来背叛这个王朝。

朱元璋说,一个人有了天命,也就从上天那里获得了天下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全部中国领土的产权都归他一人。其他所有人,都是“寄居者”。

所以,开国皇帝对天下百姓来说,有两大恩德:一是开创了太平,使天下人不再相互残杀,可以保全性命;二是既然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家的,那么所有的粮食,都是在皇帝家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人都是皇帝一个人养活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皇帝感恩戴德。

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真实想法,只不过朱元璋表达得最透彻。

在朱元璋看来,天下百姓都是依赖他的阳光雨露才得以生存,因此,他有权对天下人生杀予夺。为了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宣讲。在《大诰》的另一章中,他反驳那些不同意他观点的人说:“有人说:‘皇上吃的穿的,都是老百姓供养的,怎么能说皇上养活老百姓呢,应该说是老百姓养活皇上。’愚民们,你们不知道,说皇上养活你们,是因为他教育你们,给你们制定纪律,要不然你们小的不听老的,富的欺负穷的,谁都不得安生。”

从“朱氏恩德论”这个理论出发,元朝皇帝虽然统治低能,但毕竟建立了一套法律,安设了一些官员,比天下大乱还是要好的。他朱元璋虽然生不逢时,没赶上好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毕竟也算是吃了人家蒙古皇帝的,喝了人家大元天子的,怎么能忘恩负义,不予承认呢?

“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在内心深处,朱元璋对元朝当然是充满愤怒的,毕竟他一家人差点因为元朝的野蛮统治死绝。但对于他这样级别的政治家来说,考虑问题不能从个人恩怨出发,而要从天下大局出发。进一步说,不能从正义与否的角度,而是要从实用与否的角度出发。洪武四年,朱元璋命人在北平给元世祖盖了庙。洪武六年,他又在南京建了历代帝王庙,把元世祖和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都供在一起,还把蒙古帝国开国功臣木华黎等四人的牌位也供在边上,他自己恭恭敬敬前去行跪拜大礼。他如此敬礼元朝,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天下百姓做个示范,让他们也敬礼新朝,告诉他们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既然承认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大恩人,那么即使一时统治得不好,偶有雷霆,那也都是天恩,大家永远不能起叛逆之心。这就是朱元璋建立天命恩德论的最终落脚点。在他朱家政权的治下,天下再无道,人们都要老老实实当顺民,而不是逆民。任何情况下,起义都有罪,造反都无理。

03 饿死强于战死,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理论构建到这儿,朱元璋发现他遇到了一点难题:正是他本人推翻了大元王朝。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王朝,这怎么解释?

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他宁肯降低自己参与造反活动的意义,也不能给臣民做坏的榜样。

后来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他起兵之时,元朝已经失去天命,土崩瓦解了。他动不动手,元朝都注定要灭亡了。他的原话是:“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之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参加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万民于水火。他是从群雄之手,而不是元朝之手取得了天下。

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到了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他这样半路参加起义的人。

朱元璋认为,带头作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这就是所谓“殃归首乱”。

朱元璋还举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确实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

至于为什么首乱不祥呢?朱元璋笼统地解释说,因为这些人引起了战乱,造成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

至于那些后来才参加起义的人,就没有什么责任了。因为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他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兴”。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尽管他可能不成功,但是其发难之功是不容否定的。但朱元璋称之为“愚民”,说他们是“作乱”。然而没有流血,怎么会推翻无道的旧王朝,又哪来的新王朝?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享受首乱者用牺牲换来的成果,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

朱元璋绞尽脑汁,将理论的落脚点定为: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说他狡猾也可以,说他愚蠢也可以,说他阴险也可以,说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为了说服愚民,他又继续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

他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有天灾,“饥馑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皇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比起那样被杀死的,活活饿死还很“优游”舒服,相当享受呢。所以宁可饿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

【摘自张宏杰系列《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华夏大地上到底出现了多少部分派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我国同日本打了十四年的战争。当时我们国家有多少军队?为什么这场战争这么困难,据统计,在战争中期,我军、海、空军合二为一,总人数超过200万人,但当时派系太多,中央军队只有40多万人。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中央军队。北伐和中原战争后,中国军阀虽然很少能威胁到中央的权威,但仍有一大批独立的军队。

  • 湖州宋韵文化日历 | 3月17日:南宋龙泉窑青釉瓜棱壁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二 〇 二 三 癸 卯 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廿六 星期五 ▲ 南宋龙泉窑青釉瓜棱壁瓶出土于湖州市南浔区石淙镇银子桥村凡石桥宋元聚落遗址。收藏单位: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日历版权归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所有。

  • 乾隆在路边吃西瓜,边吃边夸赞瓜农,刚走出400米却下令: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帝王,在封建社会,地位是最为尊崇的的,同时帝王的心意是不允许他人任意揣测的,俗话说,帝王的心是最难猜策的,还有一句话就是君子一怒浮尸百万,说起来帝王我们最常听说的就是乾隆了,因为很多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都喜欢从乾隆入手,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不过前段时间十分热播的一个剧《延禧攻略》也是讲他的故

  • 高太后在女性中被称为姚顺,在当时有什么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高太后也很任劳任怨。太后不同意新法,重用司马光等像她这样不同意新法的人。而她的身份也被司马光利用改母改子废除新法。就这样,从熙宁二年开始,王安石的很多条约都被废除了。1086年王安石病逝,他的改革没有成功,但高太后的做法却为司马光等人所喜爱。就这两点而言,说她是女子中的尧舜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她

  • 湖北省造的大清铜币目前市场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湖北省造的铜币虽然珍稀的品种比较少,但是它的银币收藏空间就不一样了,我们一般市场上面比较常见的两种版本的湖北省造的银币就是宣统时期的和光绪两种版本的钱,这两种版本的钱一般情况下来说,它们的收藏空间都是能够在我们的收藏范围内,很多藏友估计都有收藏这类钱币。宣统的版本和光绪的版本在大体相差不是特别大,一

  • 为什么盗墓贼打开宋太祖和赵匡胤的棺材时会害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说是曹操发明了摸金孝威的暴利行业倒是没错,但在宋朝末年,还有一个傀儡皇帝将盗墓彻底“发家致富”,这个人就是刘豫。当时,他就直接萌生了宋太祖孔陵的念头。在他的影响下,不少盗墓贼蠢蠢欲动,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寻找。其中有一位名叫朱漆脸的盗墓贼,出生于河南巩义,在当地也颇有名气。后来,当他一天晚上独自潜入宋太

  • 后人对北宋司马光评价不高,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司马光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的菜和简单的饭菜,穿着普通的衣服。他的政治生涯并不突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他是典型的封建保守派。宋朝在多次战争中都输给了对手。国情已到了危急关头。司马光仍然坚持宗法和伦理治国。不过这种局面在宋哲宗和赵煦登基后被打破,王安石的宰相由司马光继任。他非常讨厌

  • 说说民国那些滥情的娘们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民国渣女知乎,滥情年代的说说,民国风照片说说

    于是涌现了很多美女,当然应该没有现在多。但是因为当时的美女兼有封建余气的闺阁气质,更新有新时代女性的大胆泼辣,所以才显得更加可人。据说有一年,林徽因在国外觉得苦闷,给徐志摩发电报发牢骚,徐志摩第二天就跑到邮局给林回电安慰她,但是电报局的工作人员看了看电文,说先生今天您是第四个给这位女士发这种电报的了

  • 袁世凯临终前叮嘱儿子:给我送葬时,见穿红衣之人,除掉方可自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爹啊,您老人家还有什么嘱咐的,尽管对儿子说。”“出殡那天,你就甭来亲自抬棺送行了。”老人忽然间犹如回光返照一般,仔细叮嘱道。“为什么呢?”“你要紧紧盯住那些宾客,一旦见了穿红衣服的人,你就立马将他除掉,方可自保。”这段对话发生在1916年6月6日,是袁世凯在临死前和儿子袁克定之间的对话。众所周知,

  • 不管是长得像还是被人诋毁,朱元璋的脸怎么这么奇怪?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模样被载入史册。根据记载可以推断,他其实是一个不刻意装饰自己的魁梧之人。他还描述了自己的性情,说他有远大的志向和别人难以理解的胸怀。其实等这些描述下来,就可以推断出朱元璋的长相绝对没有刘传志说的那么难看。其实,之所以有人说朱元璋很丑,很可能是老百姓故意诋毁他。而且史书上有这样的说法,朱元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