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祖先便是同源,只不过后代分开了。蜚廉是商纣王的臣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恶来,次子是季胜。秦的祖先是恶来后人一脉,赵的祖先则是季胜一脉,恶来保护商纣王而死,但是后代逃到偏远的地区,季胜的儿子投靠了周朝,后人造父靠着驾车本领获得了赵地开始发展壮大,恶来的后人过了很多年以后,忘记了周朝的仇恨,投奔了赵城的季胜一族,开始以赵氏自居并且后人非子靠着养马的本领也获得了秦地。
秦国,从襄公开始兴起,文公和缪公崭露头角,到献公和孝公逐渐侵占六国的领土,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才统一了天下。在嬴政继承庄襄王的王位之前,其实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了,一直征战六国。秦王嬴政在登基之后,也花费了26年之久统一了天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嬴姓赵氏名政,姓只是血缘,当时流行拿氏来称呼一个人,所以叫赵政,嬴政只是后世习惯的叫法,本文都以国姓”嬴”来称呼秦王。
秦国原本仅仅是一个地处偏僻的一个小国,是怎么变成能和六国相争的超级大国呢,东汉贾谊有一条名言“秦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分别为: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烈王-嬴荡(嬴稷同父异母之兄)
秦昭襄王-嬴稷
秦孝文王-赢柱
秦庄襄王-嬴异人
一、立贤不立长
从这六代就可以看出,没有昏君的存在,秦国三十三代国君昏君一只手都数的过来,为什么秦国的明君多呢,这是因为秦国曾发生一场战乱,史称“三父之乱”,这场变乱发生于秦第十一任君主秦武公时期,权臣三父等人把持朝政,辅佐秦武公的年幼弟弟出子登位让秦的基业摇摇欲坠,后来杀掉出子,秦武公被三父等人扶持再次登位,秦武公再次登位之后过了几年,将三父等人定了罪,并且夷灭了三族,因为臣下杀了主公,罪过很大,而且三父等人权力太大了,养虎为患。
[var1]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求贤令
在战国开始秦国是最落后的国家,在其他国家面前直不起腰杆,连年和晋国斗争,经历了接连几代昏君以后国土也被吞并,从一个大国变成一个小国,后来河西领土也被侵占,让秦孝公发出感叹并且发出了求贤令,给秦国吸引了很多人才,卫鞅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下面是求贤令原文及译文:
[var1]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
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
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
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
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往日秦国自穆公管理期间,修德行武。东边平乱了晋国,以黄河为界限。西边霸占戎
翟,开地千里。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诸侯前来祝贺,为后人打下了基础,大业有望。其后
君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昏政,内乱频出,外患交迫,三晋攻夺我河西,诸侯都蔑
视我秦国,再没有比这更让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想收复
穆公打下来的土地,振兴秦国。我想起先君的作为,痛恨在心。各位贤士群臣有能出长策
奇计让秦国强大者,我则封他为官,与他一起分享秦国。
二、卫鞅变法
[var1]
卫鞅变法在历史上鼎鼎有名,他的变法使得秦变得强盛起来。其他国家也有像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改革。
卫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听说秦国的求贤令以后就从魏国离开投奔到了秦国,考查秦国的国土和风土民情及边境,了解后就去游说秦公,游说了三次秦孝公,第一次帝道之术秦公听的打瞌睡,第二次王道之术秦公不能接受,第三次霸道之术秦公很感兴趣,特别是谈到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情不自禁挪动了膝盖,孝公的宠臣景监好奇的问卫鞅,卫鞅说帝道之术和王道之术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最后秦孝公选择了见效最快的一种。
秦孝公召集臣子开了会,讨论变法的可行性,保守派同样也是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觉得祖宗之法并没有不对的地方,然后卫鞅就说了像商汤、周武王就没遵循前朝的规矩反而兴盛了,而夏朝一直遵循古礼也没见得很长久最后还是消亡了。
经过这次辩论,秦孝公颁布了《垦草令》,垦草令非常的严苛。上至贵族,下至商人、普通老百姓,只要不是公务员都要去耕作,这样就造成全民务农的一种局面,一切都要以农耕为主,就连贵族无所事事的人都得去务农,也不允许商人享乐,收取商人很重的税,不允许商人收粮食,也不允许农民卖粮食给商人,但是可以低价卖给国家,农民仅仅是温饱,这样的社会是非常压抑的,没有人性化,没有言论自由,只要是议论了国家政策,都会流放到边境,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最后商鞅输了,不过仅仅是他自己身败名裂,法律制度还是非常成功的,秦国真的变得强盛了,效果是怎么样的看看《史记》记载的就知道了,“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