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后期赵武灵王昏庸,两个儿子之间为了王位,打的是不可开交,赵武灵王自己也病死沙丘,从此赵国开始往下坡路走了。而反观秦国这边,经过商鞅一系列变法改革,国力大增,军队的战斗力也是直线上升。就在此刻,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马,打的赵国一蹶不振,国力大衰。那为什么秦昭襄王不命令白起直接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一举灭了赵国了?这其中原因一一道来!
[var1]
众所周知,打仗拼的就是物力和人力。要知道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国与国之间都是拼尽了所有家底,甚至老百姓都是亲自上阵杀敌。秦国为了争夺上党区域的领土,出动了60万军队;而赵国这边可是出动了45万人马。由此可见,两个国家之间所有的青壮勇士都掏光了。
一开始廉颇带领赵军一直和秦军僵持不下,闭城不出,后来由于白起让士兵散播谣言,秦军只怕赵括,结果赵孝成王急于求成,竟然临阵换将,把廉颇换成了赵括。赵括只是个纸上谈兵之辈,贸然改变赵军进军策略,在长平主动调动所有军队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大喜过望,改变战术从而分兵两路:一路开始佯败,把赵军引诱到秦军主力的包围圈;另一路命大军切断赵军的后勤补给,就这样秦军来了个反围剿,导致赵军粮草断绝,困于长平。赵括不甘于求困,反复想率军突破重围,都被秦军打退,最后自己却被秦军弓箭射死,主将一死,赵军上下军心动摇,20万降卒最后被白起一夜斩杀。
[var1]
其一,秦昭襄王也得知白起大胜,也想一举进军赵国首都邯郸,灭了赵国。但是此一战秦国也是耗损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虽然赵军40多万人损失殆尽,但是秦军这边也损兵折将十几万人,而且国中粮食也所剩无几,大量的良田无人耕种。如果这时候继续命令白起进军赵国,国内的物力和人力是难以维持的,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其二,虽然秦军大胜,必定坑杀赵国这么多人,如果贸然进军赵国本土,肯定会遭到赵国上下所有人的反抗,赵国经过长平一战,上下齐心,同仇敌忾,即使秦军战斗力再猛,面对赵国全民皆兵,恐怕自己也得损失巨大,这不利于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
其三,即使灭了赵国,秦军估计也是精锐丧失七七八八了,以后还怎么较量其他五个国家,要是东边的齐国和魏国联手一起攻打自己,那还有那么多军队抵挡嘛。所以秦昭襄王的策略考虑的还是比较周到的。只有和赵孝成王签下停战协议,养精蓄锐,才能双方皆大欢喜,这对于秦国发展和积蓄力量大大有利,等以后强大了继续攻打,岂不是易如反掌,必定孤注一掷风险太大。
[var1]
综上所述,不是秦国不能一举灭掉赵国,而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个大国之间的殊死较量,无非就是鱼死网破。秦昭襄王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国家命运做赌注。所以只能命令白起收军,让秦军上下养精蓄锐,等到真正的兵精粮足,粮草无数,在进行逐鹿其他六国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