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后代有没有留下血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2 更新时间:2024/2/4 7:10:42

因为这是一场“藩君颠倒”的战役,也是“同室操戈”的悲剧,当朱棣打到了南京,攻入皇宫的时候,他的侄子建文帝只能仓促出逃,给世人留下了模糊的传说,是死是活都不可知晓,而跟着建文帝一同消失的,还有建文的太子朱文奎。

可建文跑的时候匆忙,根本带不了什么人和东西,而太子朱文奎肯定是有专门的人伺候着掩护出逃,所以这就注定建文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人。

比如他那个年仅两岁的儿子,朱文圭。

毫不夸张地说,朱文奎就是在“坐牢”中长大的人。

朱文圭是朱允炆嫡次子,他与大哥朱文奎都是建文帝的马皇后所生,因为朱允炆登基的时候还在青年,连三十岁都不到,所以他的儿子尚没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文圭即便不是太子,地位都很高,毕竟人和物一样,都是以稀为贵,可想而知,朱文圭这位“王爷”,未来的待遇肯定不差。

但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从天堂掉到地狱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只要犯一个错就行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多次下令“不要伤害四叔”,这导致大明比起朱棣多上数倍的官军,在跟朱棣战斗的时候竟然屡战屡败,而朱棣数次陷入生死危机,却是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边是朱允炆不认真的平叛,一边是朱棣用命在造反,所以朱棣最终还是打到了南京并且打入了皇宫,朱文炆也只能服下自己栽种的苦果,自此以后,朱文圭的“王爷未来”就和他无缘了,大明不会再多一个至高无上的王爷,只有一个阶下囚。

南京城破后,朱允炆在皇宫中绝望地放了一把火,他让自己的皇后与皇宫殉葬,却没来得及处理小儿子朱文圭,当朱棣进了皇宫后,才发现自己的这个“小侄孙”,虽然朱文圭还要比朱棣百般疼爱的长孙朱瞻基小几岁,可朱棣却没有对这个孩子有任何怜悯。

在得到了朱文圭后,朱棣对其几乎是缄口不言,因为该怎么处理这个孩子,是个大难题。

要是杀了这个孩子,那恐怕会被人说残忍无度、性情冷血,但要是放过这个孩子,那么等他长大之后,说不定就会纠集建文的旧臣,再给朱棣来一次造反,要知道的是,朱文圭也是嫡子,如今建文、太子失踪,朱文圭就是唯一的正统继位者,这个身份虽然唬不到朱棣,但足以让朱棣侧夜难眠。

所以为了避免隐患发生,朱棣决定先血洗忠诚于建文帝的大臣们,以方孝孺为首的建文忠臣纷纷受到了残酷的镇压,如此一来,朱文圭想要“翻身”就失去了很多力量。

其次,朱棣开始策划“迁都”,因为南京说到底都是朱元璋、朱允炆经营的,而北京才是朱棣和姚广孝常年经营的,朱棣在南京当皇帝,他未免会有些草木皆兵,只要迁都北京,建文帝的“痕迹”就会渐渐被淡去。

但迁都是个大工程,朱棣一时半会还做不到,因此对于朱文圭,朱棣决定“永久囚禁”。

囚禁朱文圭的地方,既不在北京,也不在南京,而是在大明“中都”:

安徽凤阳

朱元璋当年虽然没将大明首都立在凤阳,但凤阳却也获得一个“中都”的地位,而朱元璋在凤阳建立皇宫,每年都会将大量的皇子皇孙安排惠凤阳居住,既是为了怀念先祖所在的这片土地,也是让皇子皇孙们

“历练忆苦”

,所以朱棣在南京登基后,也将朱文圭“软禁”到凤阳。

在整个永乐朝,朱文圭都是一个“禁忌”词,没人敢提起,而朱文圭浅浅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姓,朱棣将他称为“建庶人”,所以其他人也跟着喊建庶人,因此建庶人的称呼,就是大明朱允炆这一脉的统称。

朱文圭十分可怜,朱棣在位二十多年,他被囚禁。

被誉为“仁宗”的朱高炽放过了很多靖难旧臣,帮他们平反,但也没有放过自己的这个侄子,继续让他软禁,而后的明宣宗朱瞻基同样对朱文圭视若无睹,朱文圭被好吃好喝地供着,但这一生还未曾离开过凤阳的城墙,就连自己所在宫院的大门,都没有离开过。

而朱文圭得以“重见天日”,还是靠的明英宗。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趁着明代宗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复辟成为皇帝,而这场夺门之变,引起了朝堂的反弹,明英宗杀了很多人才镇压下来,比如大明的救星于谦,就被明英宗立威所杀。

既缔造了“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由盛转衰,又杀大明的救国之臣,明英宗知道自己的名声差到了极点,因此,他便想在其他事情上做一些弥补,让自己后世的名声好听一些,废除人殉制度这是其一,为了彰显自己的“舜之心”而释放朱文圭,这是其二。

没错,到了明英宗复辟的时候,朱文圭都还活着,可见朱文圭的命很够硬。

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

然而明英宗的决定让他身边的大臣们都大吃一惊,因为这个建庶人,就是建文的嫡子,根据明英宗这种“倒霉”的命运,说不定放出来就翻车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朱文圭的能力不重要,他的身份、血脉才重要。

可别人越是反对,明英宗就越是要放,因为风险和回报是正相关的,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大,大家都知道释放朱文圭出来有隐患,但这不正说明了明英宗宽容的心理,于是明英宗以

“有天命者,任自为之”

为理由让大臣们闭嘴了,明英宗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朱文圭真的有天命,那就让他当皇帝。

这话听起来就很潇洒,但事实上,此时的朱文圭已经五十七岁了,身体其实很差了,明英宗也是“调查”得清清楚楚才敢做这个决定,说白了,明英宗就是拿朱文圭来陪他演一场“贤君”的戏。

既然都是演戏,朝堂上的大臣们眼力见都要到位才行了,比如知道这背后实情的大学士李贤,他就趁机夸了明英宗一句,称他有“尧舜之心”。

陛下此一念,天地鬼神实临之,太祖在天之灵实临之,尧、舜存心不过如此。——《天顺日录》

李贤拍马屁的功力也是让人望之兴叹的,什么惊天地泣鬼神都用了出来,还将明英宗比喻成太祖高皇帝的灵魂“亲临”,这句话可把明英宗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要知道尧舜可是上古帝王,犯了那么大错都还能比拟尧舜,明英宗做梦都能笑醒。

但事实就是,这一切都是场面话,正所谓人越缺啥就想要啥,这不证明了明英宗就是缺尧舜之心吗。

当朱文圭得知自己“恢复自由”后,他也没有什么开心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自由的这个概念,正如《明史》里对他的描述:

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朱文圭从“孩提”时候就被幽禁了,从两岁算起,到他五十七岁被放出来,这等于是蹲了五十五年的“大牢”,即便是软禁,说句难听的,自古以来坐几十年牢的人并不多,超过半百的更是寥寥无几,朱文圭却是其中之一,可以想象,朱文圭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在凤阳的城墙里头构成的,这么一个“人”,他还是正常人吗?

因此,明英宗的“慈悲”只是给自己,给世人看的,对于朱文圭来说,这并不慈悲,而明英宗觉得这个堂叔很可怜,又跑到了孙太后那里请求派遣两个太监伺候着,孙太后自然是同意了,所以太监牛玉,就成为了朱文圭的贴身太监:

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

牛玉就相当于朱文圭的传话筒,也同样是“监视者”,明英宗让朱文圭想娶妻就娶妻,想纳妾就纳妾,一切自便,不需要向朝廷申请。

可闹笑话的时候来了,朱文圭两岁“蹲牢”,一生见过的东西不多,当他走出了皇宫后,在路上看到了牛和羊都吓了一跳,因为朱文圭从没见过牛和羊,这件事传回朝廷让众人一阵好笑,可事实上,这背后体现的就是权力斗争的残忍。

朱文圭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宫院,如果年迈才走出家门,其实这对他来说风险很高,所以朱文圭在不久之后离世了,具体怎么去世的,史书没有交代,但如果他没有走出凤阳的皇宫,或许他都还能多活几年。

那么朱文圭死了,朱允炆的血脉是不是就断了呢?

其实没有,因为朱文圭也有子孙,最重要的是,他这个“建庶人”的称号,继续传了下去,这也说明了朱文圭的子孙们,根本没有名字在历史中传世,唯有“建庶人”代称之。

大明除了“建庶人”这支特殊存在以外,其实还有一支“吴庶人”,而吴庶人,就是朱标的三子朱运熥。

朱棣给朱允熥、朱文圭起“庶人”的名号其实是有他的讲究的,因为朱允熥、朱文圭都是储君以及皇帝的“嫡子”,他们都有最直接的继承资格,比如朱允熥,他本就是朱标严格意义上的嫡次子,地位比起朱允炆其实都要高,只不过后来朱标的嫡妻去世后,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朱允炆的生母被扶正成为继妻,他才成为嫡子罢了。

所以朱允熥也是一个“大隐患”,为了解决朱允熥,朱棣也是实行软禁的政策。

朱文圭更不用说了,他是建文的嫡子,只要有人得到他,那就可以直接造反了。

因此为了废掉两个人的“正统性”,朱棣直接将他们废为庶人,其实这种做法是有些多此一举的,毕竟废为庶人只是按照朱棣的礼法,如果真的有人有心造反,一样能将朱允熥、朱文圭扶正,所以废为庶人,只是朱棣为了自己的心安才做的举动。

建庶人、吴庶人两脉都是大明最顶级的贵族,最后落魄也是因为权力斗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支特殊的血脉,那是让朱棣的子孙“好生招待”,比如有了明英宗的放开优待政策之后,建庶人和吴庶人能够自由婚配了,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期,朱见深还下令每个月给这两脉“补贴”:

每月令所司支与食米二十五石、柴三十斤、木炭三百斤。

虽然说不上是大富大贵,但起码是丰衣足食了,这也说明了,建庶人、吴庶人都是有后人传世的,朱允炆明面上的血脉没有断绝,在大明一直传承了下去,区别只是在于,建庶人和吴庶人两脉都不算皇族,明明身上流着最高贵的血,却没有皇族的身份,既辉煌又卑微着。

时间一直到大明灭亡,南明建立后,朱文圭的身份才被正视,南明将他追封为“润怀王”,这也算是给予他皇子身份一个该有的回应了,但朱文圭此时已经去世多年了,王爷的名号他是有了,王爷的待遇,他在活着的时间是一天都没有享受过。

按照朱棣登基后的行为来看,朱棣对于大哥朱标这一脉都很残酷,虽然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棣表现得很敬佩大哥,后来的行为却是在秀自己的下限,不断打压朱标一脉,还将建文帝、朱标等人追责,以此来否定他们的正统性,但正统的东西,更多是在人心的说服力上,而非是道德文章上。

这是最残酷的政治斗争,即便是亲族卷入,都难以避免悲惨的结局,要说朱文圭可悲,换个角度来想,他作为皇子享受了该有的荣华,也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不过他享受的时间太短,担责的时间太长显得可怜罢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妃子侍寝后为什么不能过夜呢?原来只有皇后有资格整夜陪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制度中其中就包含了后宫嫔妃们的侍寝流程,在清朝之前,皇帝一般都是睡在皇后宫中或者是某个嫔妃宫中,可是到了清朝皇帝则睡在自己的宫中,因此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流程。首先会进行翻牌子,太监会提前通知被翻到牌子的嫔妃们。她们接到通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进行沐浴更衣,摘下所有的头饰,然后裹上被子等待太监来接

  • “历史罪人”道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道光皇帝像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28艘军舰、15000人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两白银。《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道光皇帝难受至极,退朝后不吃不喝,在便殿上来回溜达,一夜未眠,最后长叹一声:“我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道光由此成了中国历

  • 三种康熙通宝的好版别,每一个都是少见品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通宝鱼钩东指的是满文东最后一笔有一个弯钩,弯钩连接到了钱币边缘!直径:27.36毫米厚度:1.14毫米行情:3164(华夏古泉2023年3月)康熙通宝鱼钩东正面图背面图康熙通宝鱼钩东背面图二、康熙通宝罗汉钱康熙通宝罗汉钱说了很多次了,就是康熙通宝的熙字少了一竖!非常容易看出来!直径:26.33毫

  • 面对和珅出的“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是如何应对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纪晓岚是怎样用竹苞讽刺和珅的,和珅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改和珅牌子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十分有才华,不仅对琴棋书画颇有研究,对于洋文天文有所了解。这样一个有才的皇帝自然对有才之人十分器重。纪晓岚和和珅就是因为自身才华出众,这才得到了乾隆的器重,常伴圣驾左右。有一次乾隆微服出巡,照例还是带上了纪晓岚和和珅。看着民间一片祥和热闹的景象,乾隆十分高兴。快到晌午一行人来到酒馆

  • 雍正到底有多忙?百年后档案揭出雍正私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对政务工作的热情,可谓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从九点到五点,我休息了一会儿,白天和大臣们研究政务安排,晚上在烛光下独自读奏章。甚至在吃饭休息的时候,心里还在怀念着未完成的工作,一点也不敢放松。因为大部分奏折都是晚上写的,难免会有一些倦意和睡意。雍正知道自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乱涂乱画的,所以在回信

  • 清缅战争胜利,为何清朝没将缅甸纳入版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为何没把缅甸纳入版图,缅甸缅南,清缅战争中缅甸公主扮演者

    尤其是在元、明二代,中原王朝一度统治了今缅甸大部分地区。不过,到清代时,大清在缅甸问题上一退再退。这是怎么回事呢?清代以前,中原王朝对今缅甸部分地区的统治汉代、三国、西晋时期的益州,即包括了今缅甸西北部。不过,在缅甸大部分地区,已有地区性国家,其与中原王朝仍是友好交流的关系,并未在帝国版图内。后来,

  • 清朝时期,一名贵妇坐在门前的藤椅上,妆容威仪、气度不凡。身边站着的是她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皇后仪仗示意图,清朝最后一位压寨夫人,清朝后宫里的传奇人物

    这是一个富贵人家,宽宅大院。母亲穿着清朝女子特有的服饰,容荣华贵。胸前挂有一块大玉佩,头戴旗髻,脚踩花盆鞋,手握折扇。双手无名指和小拇指上,都戴着金子做的指甲套。站在身上的女孩,年纪不大,她戴着漂亮的耳环和三只戒指,也戴着指甲套。她正替母亲拿着旱烟。不知为何,她表情有点不悦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说到清朝

  • 中国的僵尸,为何都是一副清朝官员打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僵尸随时间而演变:在死后不久,尸体会呈现紫色,此时就是紫僵。埋葬后,再过几个月,身体会长满白色的毛发,这时尸体进化成了白僵。再过几年,褪去白色毛发,长出黑色的毛发,就成了毛僵。这个时候的僵尸,很害怕见到阳光,战斗力也很弱。但是经过修练百年之后又变成了飞僵,能打能抗、一跳数米、拥有金刚不坏之身。

  • 大清铜币中心湘里,因为一朵云的不同,价值80000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在大清铜币中心湘中的驼背龙里,共可以分为3个版别,每一个版别都是按照云来进行区分的它的价值,先对比图片中这两枚币,它们的正面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关键是看背面龙身上的这两朵云,左边这枚是最普通的小版,市价不高。

  • 努尔哈赤43年来战无不胜,为何败在宁远城,战死数千人被迫撤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努尔哈赤兵力从哪里来,努尔哈赤死于哪一战,努尔哈赤起兵时一共有几人

    努尔哈赤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创建了后金政权,统一了满族各部,对明朝展开了长达43年的战争。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不断扩张领土,取得了数次惊人的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战无不胜的传奇人物之一。然而,努尔哈赤在宁远城战役中,却遭到了重创,最终被迫撤军。那么,为什么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在宁远城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