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农平日里有个习惯,便是每天得到山上采集药材,然后卖钱用于家里的支出,1982年,他有一次到山上采药偶然间发现一个写有古文的铜片,虽然老农看不懂,但是觉得铜片十分的精致,于是就找到了专家翻译上面的文字!
专家鉴定了铜片以后发现,它是除罪金简。金简上所写的文字大概意思是说,武则天后期知道自己的做法欠妥,尤其是自己篡夺了李家的天下,她认为很愧对李治,因此想给自己立下无字碑忏悔,用这样的方法告慰离世的先帝!
武则天本来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即使“盖棺”也未必能有“定论”。她在位的时候实施的政策,有功有过,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所以是非定论真的很难下决断。
尽管武则天在历史上的争议很多,但是她对历史仍然做出了巨大贡献。
打击门阀世族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寛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推动文化发展
第三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一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二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是否为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有否政治才能。
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仕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很多网友表示,这也是武则天聪明的一面,既然这个碑文写好写坏都不合适,那就留待后人去评价了!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