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诅咒?最早发现甲骨文的4人,下场都不好,王国维更是跳湖自尽

诅咒?最早发现甲骨文的4人,下场都不好,王国维更是跳湖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447 更新时间:2024/2/4 18:33:54

1899年,深秋,离20世纪只隔着三阵风、一场雪。

19世纪最后几个月,北京城一片混乱。只有一些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粮店和药店,还会闪动几个慌张的身影。

这天,宣武门外菜市口的一家中药店接到过一张药方,药方上有一味药叫“龙骨”,其实就是古代的龟甲和兽骨,上面间或刻有一些奇怪的古文字。

使用这张药方的人,叫王懿,是当时京城顶级的古文字学者、金石学家。他还是一个科举出身的大官,授翰林,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主持着皇家最高学府。

王懿荣对古代彝器上的铭文做过深入研究,因此,那天偶尔看到药包里没有磨碎的“龙骨”上的古文字,立即敏感起来。

王懿荣熟悉古籍,又见到了实物,快速做出判断,眼前的这些有字甲骨,与《史记》中“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的论述有关。

那就太令人兴奋了。从黄帝开始的传说时代,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遥想过,却一直缺少实证;而眼前出现的,分明是那个时候占卜用的卜辞,而且是实实在在一大堆!

他不仅马上收购了这家中药店里的全部“龙骨”,而且嘱人四处再搜集,很快就集中了1500余块有字甲骨。

他收购时出钱大方,又多多益善,结果在京城内外,“龙骨”也就从一种不重要的药材变成了很贵重的文物,不少人为了钱财也纷纷加入寻找有字甲骨的队伍当中。

王懿荣还想做更多的收集研究工作,但那个乱世,身居要职的他需要关心的事情太多了。就在他发现甲骨文的半年之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逃离京城前,授予这位文臣“京师团练大臣”的职务,令他代表朝廷与义和团联系,保卫京城。

在中国历代关及民族安危的战争中,开始总有不少武将在战斗,但到最后还在抵抗的,经常是文官。

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恐怕与中华文化的气节传承有关。

王懿荣也是这样,虽是文臣,但坚决不逃。在外国侵略者攻陷京师,但还没有来到他眼前的时候,他选择自杀殉国。

他自杀的过程非常惨烈。

先是吞金。金块无毒,只是凭着特殊的重量破坏肠胃系统,过程缓慢,造成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他挣扎许久仍然没有死。

于是喝毒药。在已经被破坏的肠胃系统中灌进剧毒,感觉必定是撕肝裂胆,但他居然还是没有死。

最后,他采取了第三项更彻底的措施,爬到了井边,投井而死!

从吞金、饮毒到投井,他硬是把官员的自杀方式、市民的自杀方式,以及农人的自杀方式轮了一个遍,等于以三度誓词、三条道路走向了灭绝,真正是义无反顾!

他投井之后,他的妻子和儿媳也随之投井!

王懿荣是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他研究的是金石,自己却成了中国文化中铿锵的金石;他发现的是“龙骨”,自己却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

1900年的北京,看似败落了,但只要有这一口砖井、这一堆甲骨,也就没有从根本上陨灭。

王懿荣为官清廉,死后家境拮据,债台高筑。他的儿子王翰甫为了偿还债务,只能出售父亲前几个月搜集起来的甲骨。但他也知道,这些甲骨意义重大,只能售给真正有志于甲骨文研究的中国学者。

王懿荣的好友刘鹗,正是一个资深的金石研究者。对,就是那个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

刘鹗怀着对老友殉难的巨大悲痛,购买了王懿荣留下的甲骨,接过了研究的重担。同时他又搜集了好几千片甲骨,在《老残游记》发表的同一年,1903年,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秘藏,变成了向民众公开的文物资料。

刘鹗还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正确地划定了朝代,学术意义重大。

殷,也就是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地之后对商的别称。商因迁殷而达到极盛,是中国早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在开创之初,总是杀气逼人,刘鹗也很快走向了毁灭。就在《铁云藏龟》出版后的五年,他突然莫名其妙地被罗织了罪名,流放新疆。罪名之一是“擅散太仓粟”,硬把好事说成坏事;罪名之二是“浦口购地”,硬把无事说是有事。

1909年,刘鹗在新疆因脑溢血而死。

你看,发现甲骨文只有十年,第一、第二号功臣都已经快速离世。离世的原因似乎都与甲骨文无关,而似乎又有关。这里面是否隐藏着一种诅咒和噩运?

但是,这并没有阻吓住中国学者。刘鹗去世后,他的儿女亲家、另一位大学者罗振玉接起来研究甲骨的重担。

对甲骨文,他最为关心的是出土地点,而不是就字论字、就片论片。因为只有考定了出土地点,才能理清楚整体背景和来龙去脉。

事实证明,这真是高人之见。

在罗振玉之前,无论是王懿荣还是刘鹗,都不知道甲骨文出土的准确地点。他们也想找到真正的出处,但被一些试图垄断甲骨买卖的古董商骗了,以为是在河南的汤阴,或卫辉。

罗振玉的女婿,也就是刘鹗的儿子刘大坤,曾到汤阴一带寻找过,没有找到。

因此,现场勘察这个问题一直挂在罗振玉心上。终于,一位姓范的古董商人酒后失言,使罗振玉得知了一个重要的地名:河南安阳城西北五里处,洹河边的一个村落,叫小屯。

洹河边?罗振玉似有所悟。他立即派弟弟到小屯去看一看,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很不容易走下来的路程。到了以后,实在令人吃惊。

当地村民知道甲骨能卖大钱,几十家村民都在发疯般地大掘大挖。一家之内的兄弟老幼也各挖各的,互不通气;等到古董商一来,大伙成筐成箩地抬来,一片喧闹。

为了争夺甲骨,村民之间还常常发生械斗。连村里的小孩子也知道在大人已经捡拾过的泥土堆里去翻找,他们拿出来的甲骨虽然大多是破碎的,却也有上好的佳品。罗振玉的弟弟一天之内就可以收购到一千多片。

罗振玉从弟弟那里拿到了收购来的一万多片甲骨,大喜过望,因为准确的出土地点找到了,又得到了这么多可供进一步研究的宝贝。但是,他又真正地紧张起来。

一个最简单的推理是:村民们的大掘大挖虽然比以前把甲骨当做药材被磨成粉末好,至少把甲骨文留存于世间了,但是,为什么在小屯村会埋藏这么多甲骨呢?

刘鹗已经判断甲骨文应该是“殷人刀笔文字”,那么,小屯会不会是殷代的某个都城?

如果是,那么,村民们的大掘大挖必定是严重地破坏了一个遗址。

这是最简单的推理,连普通学者也能想出。罗振玉不是普通学者,他从小屯村紧靠洹河的地理位置,立即联想到《史记》所说的“洹水南殷虚上”,以及唐人《史记正义》所说的“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冢殷虚”。

他凭着到手的大量甲骨进行仔细研究,很快得出结论,小屯就是商代晚期最稳定、最长久的都城遗址殷墟所在,而甲骨卜辞就是殷王室之物。

为什么殷墟的被确定如此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从汉代以来一直被提起的“殷墟”这个顶级历史地名的被确定,而且是伟大而朦胧的商代史迹的被确定。

从此,一直像神话般缥缈,因而一直被史学界“疑古派”频频否认的夏、商、周三代,开始从传说走向信史。

1915年3月,罗振玉终于亲自来到了安阳小屯村。早上到的安阳,先入住一家叫“人和昌栈”的旅馆,吃了早饭就雇了一辆车到小屯。他一身马褂,戴着圆框眼镜,显得有点疲倦,这年他49岁。

这是中国高层学者首次出现在殷墟现场。

罗振玉已经够厉害的了,不久他身边又站起来一位更杰出的学者王国维

王国维比罗振玉小11岁,在青年时代就受到罗振玉的不少帮助,两人关系密切。相比之下,罗振玉对甲骨文的研究还偏重于文字释读,而到了王国维,则以甲骨文为工具来研究殷代历史了。

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的《史记·殷本纪》所记的殷代世系,同时又指出了其中一些错讹。此外,他还根据甲骨文研究了殷代的典章制度。

王国维的研究,体现了到他为止甲骨文研究的最高峰。他对甲骨文研究的介入,标志着中国最高文化良知的郑重选择。而且由于他,中国新史学从一片片甲骨中奠基了。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国维还是延续了甲骨文大师们难逃的悲惨命运,走上了自杀之途。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事前,并无自尽的征兆。

6月2日这天,先生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餐后至书房小坐。然后到达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便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来。

卷稿取来后,先生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随后,先生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毕,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先生即出办公室,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

吸完一根烟,11时左右,先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难道,甲骨文石破天惊般出土所夹带起来的杀伐之气还没有消散?

王国维之死,不如王懿荣慷慨殉国那么壮烈,也没有刘鹗猝死新疆那么窝囊。他的死因一直不明不白,历来颇多评说。

我想,根本原因是,他负载了太重的历史文化,又面对着太陌生的时局变化。两种力量发生撞击,他正好夹在中间。这里边,甲骨文并不是把他推向死亡的直接原因,却一定在压垮他的过程中增添过重量。

这种不可承受之重,其实也压垮了另一位甲骨文大师罗振玉。罗振玉并没有自杀,却以清朝遗民的心理谋求复辟,后来还在伪满洲国任职,变成了另一种精神自戕。

1924年时,经人举荐,罗振玉被前清末代皇帝溥仪召入宫中,入值南书房。此后十几年时间里,罗振玉一直在溥仪身边鞍前马后地从事复辟大业。

因此,罗振玉的一生争议很大,尤其是他在伪满任职的经历让后世一些人称其为汉奸文人。不过无论如何,他在甲骨研究、敦煌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甲骨文中有一种“贞人”,是商代主持占卜的史官。我觉得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都可以看成是现代“贞人”,他们寻找,他们记录,他们破读,他们“占卜”。只不过,他们的职业过于特殊,他们的命运过于蹊跷。

在王国维自杀的第二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也许,是王国维的在天之灵在偿还夙愿?

1928年,刚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派王国维的学生董作宾前往殷墟调查,发现那里的文物并没有挖完,那里的古迹急需要保护。

于是研究院决定,以国家学术机构的力量科学地发掘殷墟遗址。院长蔡元培还致函驻守河南的将军冯玉祥,派军人驻守小屯。

从此开始,研究院对殷墟遗地连续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工作。董作宾,以及后来加入的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李济、梁思永等专家合力组织,使所有的发掘都保持着明确的坑位记录,并对甲骨周边的遗迹、文化层和多种器物进行系统勘察,极大地提高了殷墟发掘的学术价值。

1936年6月12日在第13次发掘时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这是奇迹般的最大收获,因为这里是古代留下的一个皇家档案库。

后来,随着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和妇好墓的发掘,商代显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美丽,也越来越伟大了。

由此看来,1928年似乎是个界限,甲骨文研究者不再屡遭噩运了。

但是,仍然有一项发掘记录让我读了非常吃惊,那就是在YH127这个最大的甲骨窖穴发现后装箱运至安阳火车站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奇特的气象变化。

殷墟边上的洹河居然向天喷出云气,云气变成白云,又立即变成乌云,并且很快从殷墟上空移至火车站上空,顿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倾泻在装甲骨的大木箱上。

再明白不过,上天在为它送行,送得气势浩荡,又悲情漫漫!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周穆王,真的葬在西安南郊这个土堆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周穆王照片,周穆王曲终人亦散,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意思

    在陕西有一些传说中的周王陵墓,大部分都是古人口口相传,当年没有考古技术,所以只能凭借有限的文献进行猜测。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经做了大量工作,考证了陕西的帝王陵墓,然后立上石碑。按照毕沅的石碑,一代传奇周穆王的陵,位于西安南郊的恭张村。目前有一个封土堆,其他什么都没有。周穆王名叫姬满,生活的年代大约为前

  • 伊洛竭而夏亡:夏朝的兴盛与衰亡|夏(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悼太康之失位兮,愍五子之歌声。” 太康在位时不理政事,又贪图享乐,常常到洛水之南打猎而不归。东夷族首领后羿,趁太康在外游乐之际,在黄河界陈兵抗拒,阻止太康回朝,史称“太康失邦”。相传当时太康的五个弟弟侍奉着他们的母亲,在洛水的拐弯处等待太康。五个弟弟都埋怨太康,便述说大禹的训诫而作《五子之歌》。夏

  • 《资治通鉴》赏析 - 韩非怀才不遇出使秦国,李斯嫉贤妒能谋害韩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韩国的公子韩非精通刑名法术学说,史称法家。当他他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的时候,多次写信给韩国国君请求录用,结果是国君不想任用他。怀才不遇的韩非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他在痛恨韩国国内的当权者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同时,考察分析韩国统治者的成败得失,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

  • 历史杂谈-纣王到底是不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昏君纣王大结局,真实纣王是不是昏君,纣王剖腹取婴敲骨验髓骂昏君

    商纣王是我国奴隶制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君王,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然而商纣王真的是一个暴君吗?其实商纣王并不完全是一位暴君,其对中国历史也有一定的贡献,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商纣王的功劳并未被众人知晓。之所以称商纣王是一位暴君,与其不敬鬼神,不重祭祀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上天主宰万

  • 战国七雄经济实力排行榜,秦国竟然排名最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七雄经济排行,七雄争霸秦国完整版,战国秦国

    TOP1:齐国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是相比经济实力,齐国的军事实力就差很多,士兵总体不够剽悍。由于齐国的开国公——齐桓公(姜小白)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使得齐国国力十分强大。1、齐国建立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而周天子的军队也就三万,其他国家只有几千。在

  • 琅琊榜:王妃想和般若亲热,几次打断禹王,禹王为何忍气吞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琅琊榜般若誉王谈梅长苏,秦般若和誉王感情,誉王妃听见般若跟誉王的谈话

    生母身份低微,从小被皇后身边抚养长大,但终究不是生母。我自己的妻子也是女王选的。不会有太多问题,但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可以说,禹王对待燕皇后和王妃的态度是讨人喜欢的,从王妃几次打断禹王与般若结交的机会就可以看出,禹王并没有大发脾气,而且说,“你是王妃,想来我书房随时都可以。”,可见禹王对王妃的态

  • 赵国史上9大名将,铁血硬汉廉颇仅排第二,第一若在赵国绝不会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是留下了非常光彩的一页。它的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3年独立成国到公元前222年被秦国灭国,期间共计大约181年的时间。在这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中,赵国也是人才辈出,名将也特别多,(不过此处所指的名将并非都是正面的褒扬之名将。)约有9位比较有名的。今天“说历史的女人”

  • 战国史上最神秘最成功的一次逃亡,见识到什么叫“高手在民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十大真实事件,战国四大美女,战国歧途

    [var1][var1][var1]孟尝君田文,以养士闻名于战国,虽然是齐国贵族,但诸国无不想招揽孟尝君。当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正在不断崛起,而且纵观秦国,所用人才几乎都是六国之人,秦人很少,加上当时的秦昭王诚意十足,于是孟尝君答应了秦昭王的招揽,入秦为相。原本孟尝君本想大干一番事业,却不想公元前29

  • 战国时期此人让楚国走向富强,为何没被记录于史书?原因太辛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时期的楚国的历史,关于战国楚国的小说,战国晚期楚国女子服饰

    当时的楚国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我们还要从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开始说。当时周天子分封的时候楚国的开国君主熊绎仅仅只是一个子爵,这也是为什么在说到楚国君主的时候都会说楚子的原因。本身熊绎还是挺开心的,毕竟他也终于得到了王室的认可,于是就在周天子会见诸侯的那天兴致勃勃的就去了。[var1]但是最后却没有

  • 战国六大离间计:一个强国三次用计,招不在新,管用就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公叔座离间吴起和魏武侯秦国离间廉颇和赵孝成王长平之战第一阶段时,赵军主帅是老将廉颇,秦军主帅是王龁,廉颇坚守不出,秦国无计可施。赵孝成王因为粮草困乏想要速战,加上此时秦国又派人施展离间计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赵王决意临阵换帅,用赵括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