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拔弩张之际最为惊心动魂。我们先看一看战争双方的备战情况。苻坚与群臣商讨南下灭晋、统一全国的计划时,争议中已把他失败的必然性显露出来了。赞成他攻晋的人少,而且理由简单。朱彤说攻打东晋一定是“攻无不克”,晋主不是衔璧投降于军门,就是逃亡于江海之上,慕容垂吹捧苻坚“虎旅百万,披坚执锐”,不必征询意见,独自决断就行了。这些人无非是想在战争中乘机掠夺财富;唯恐天下不乱,然后才可乱中夺权。
反对者人数众多,理由充分。权翼说:“者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群臣辑睦,内外同。。以臣观之,未可图也”。苻融也反对 入为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晋国无衅,我数战兵疲,氏有畏敌之心。并且他还担心后防空虚、鲜卑、羌揭乘机起事。王猛临终前说过:“臣没之后,愿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苻坚狂妄自大,一一加以否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天下大事,孺子安知!”对于境内尖锐的社会矛盾,他还没有清醒的认识。
东晋谢安、桓冲、谢玄等人执掌朝政,将相比较和睦,政局相对稳定。谢古还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苻坚兵分三路南下,前锋部队也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
谢安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从容部署阵容迎战;为稳定建康人心,出游别墅,和谢玄下棋,深夜才回家。
朱序的作用不可低估,他提供的情报,为东晋提供了决策依据。
前奏的诸路人马人员庞杂,各怀鬼胎。民族矛盾日益加深,随时都有爆发冲突的可能。而南方人民不愿让人破坏自己的家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其利断金,在人心向背和士气斗志上,苻坚已经输了。
战略上,优劣高下已经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