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捻军风云:纵横中原大地,是太平天国的屏障,为何难以获得认可?

捻军风云:纵横中原大地,是太平天国的屏障,为何难以获得认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778 更新时间:2024/1/23 16:32:14

一,捻军起义的兴起

捻就是“股”的意思,因为他们经常群体出动,所以被称为“捻子”。这些捻子大多数来自于下层百姓,又和白莲教等有联系,是一些秘密组织。“捻子”一词最早出现于1814年,可见捻子早在嘉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他们往往从事非法的活动,例如贩卖私盐、打家劫舍,美其名曰“劫富济贫”。他们集中成捻,分散回家,即“居则为民,出则为捻”。

清朝咸丰年间,全国人口达到了4.3亿,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官僚系统腐化,以及鸦片战争的刺激,导致中国的社会矛盾被激化了。这个年代,发生的内乱不只是太平天国一个,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省份都发生了叛乱。

捻子形象

捻军之所以出现于淮北一带,和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1851年,淮北一带已经是村村有捻,庄庄有捻,甚至许多州县官府都和捻子勾结。淮北的一带,处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交界之处,属于“三不管”地带。这里的许多人为谋求暴利,就结捻贩卖私盐。

盐业在古代是官方垄断经营,商人必须要得到盐引(经营许可)才能够从事盐业。在这种垄断下,民间盐价较高,盐业就成为了暴利行业。于是,许多铤而走险之徒加入其中,贩卖私盐。古代,贩卖私盐是重罪,清朝地方也会派遣团练、军队去捉拿这些私贩。为了对付官府的追剿,捻子就集中起来,以武拒剿。

1851年,太平军在金田村起义,而淮北的捻子也活跃起来,一份报告指出“河南之归、陈、南、汝、光,江苏之徐,山东之兖、沂、曹,所在有之。而安徽之凤、颍、泗为甚,凤、颍所辖蒙、亳、寿为尤。”其中最为著名的属于张乐行、龚得树部。张乐行是地主家庭出身,却以贩卖私盐为业。而龚得树是贫民出身,粗通文字。1852年,张乐行的队伍发展到了一万人。1852年11月,淮北的十八支捻军在亳州雉河集(涡阳)结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

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派遣精锐部队进行北伐,占领了淮北的凤阳、蒙城、亳州,归德(商丘)等地,捻军则趁机起事,扩大活动范围,或者配合太平军作战,甚至直接加入了太平军。

和太平军相比,捻军的纪律性差,没有根据地,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其军事活动主要以烧杀抢掠为主,是一种低级的农民运动。这种农民运动就如同癌细胞的扩散,其扩散到的地方,生产遭到破坏,广大的农民又被迫裹挟其中,形成恶性循环。

早期捻军的性质决定了张乐行不可能发动真正的反清运动。当时清军主要对付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捻军则是以招抚为主。张乐行在高官厚利的诱惑下,曾经三次投降了清军,又三次因为粮饷不足而反叛。捻军过惯了打家劫舍的生活,难以适应纪律的约束。

二,捻军的组织和南下

为了对付捻军,清朝任命工部侍郎吕贤基为安徽团练,给事中袁甲三为帮办,前广西巡抚周天爵为安徽巡抚。当时淮北的清军很少,周天爵等人只能采取招抚政策,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久,清朝让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负责安徽军务,英桂担任河南巡抚。他们采取的政策都是大办团练。

团练是对付“流寇”的最佳办法,因为团练可以充分将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实行团练的村庄往往会结寨自保,推行坚壁清野之策,导致“流寇”得不到更多的补给,并且处处面临危险。久而久之,“流寇”必然山穷水尽。

捻军在受限于团练、清军的围追堵截,逐渐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1855年,各路捻军又在雉河集会盟,张乐行被推举为“大汉明命王”,将尹家沟定为“首都”,雉河集定为“陪都”。会议决定仿照八旗制度设置五旗制度,其中张乐行部为黄旗、龚得树部为白旗、侯士维部为红旗、苏添福部为黑旗、韩奇峰部为蓝旗,除了五旗之外,又有各种镶边旗和八卦旗、花旗、绿旗等。

张乐行为了转变过去捻军“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传统,颁布了行军作战条例十九条,规范军纪,“禁止抢掠,严缉奸淫”,并将斗争目标对准了地方官僚。不过,捻军一直都处于流动作战之中,打家劫舍的行为并未有多少的改观。

捻军拥有一定的骑兵部队,他们的作战方法是传统蒙古骑兵之法,也就是步兵正面作战,骑兵从两侧包抄,扰乱后乱,抢夺粮草,最后在歼灭军心不稳的敌军。这种作战方法对付少量的清军和零星的团练的确是有效的。捻军会盟之后,四面出击,由于清朝的主力部队都在对付太平军,捻军在淮北似乎如入无人之境。

1855年9月开始,张乐行带领捻军驰骋华北,击败了河南提督武隆额,围攻商丘。此战暴露了清军组织上的问题,为了统筹河南、安徽和山东三省的军务,清廷又让命英桂赴归德,督办豫、皖、苏三省剿捻事宜,同时抽调一部分防御太平军的清军北上,使得淮北的清军兵力达到了万人之上。

1856年,太平天国发生了“天京变乱”,转攻为守,清朝得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付捻军。当年3月,英桂派遣各路清军攻陷了雉河集,捻军损失惨重。张乐行突围南下,攻占三河尖,得到了休整。等团练撤走后,张乐行又再次回到淮北。此后,雉河集之战继续展开,捻军又遭失败。于是张乐行再次南迁。

1857年,张乐行南迁后,决定和和太平军合作,而洪秀全也想将之作为北部的屏障,双方一拍即合。3月,太平军和捻军会师,捻军改换太平天国旗号,主要将领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册封。不过捻军并未接受改编,总体还是独立作战。

三,早期捻军的最终覆灭

捻军南下后,清朝又进行了新一轮的部署,其主要的策略是防止捻军北上,等待机会进攻。当时太平军和捻军正在围攻固始,胜保带领支援,固始得以解围。随后,两军又围攻颍上,也被胜保的击退,可见两军合作并未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不久,陈玉成带领大军进攻湖北,安徽兵力空虚,捻军只能独立作战。于是胜保趁机攻入,捻军失败,被迫撤退到六安。

暂时的困难动摇了捻军的军心,刘永敬、刘天台等蓝旗将领主张返回淮北,而张乐行、龚德树主张继续和太平军联合作战。双方僵持不下,龚德树冲动将刘永敬、刘天台处死。不久,蓝旗捻军就在刘天福、刘天祥的带领下重回淮北,捻军正式分裂了。

1858年,胜保攻克六安,张乐行转移到了淮东。在淮东,捻军又迎来了新的一轮发展机会,他们攻占了运河两岸多座城市,切断了南北交通,也为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提供了条件。不久,张乐行被洪秀全封为了“沃王”。

而淮北捻军也在北方迅速壮大了,他们发展到了几十支,军队多达几十万。1860年初,李大喜、张宗禹等带领3万多淮北捻军攻破了清江浦。9月,张敏行、姜台凌又带领4万捻军攻入了山东,一路上洗劫了四府二十县。捻军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民生凋敝。他们一走,就立即出现了白莲教“起义”,黄淮一带陷入大乱。

慈禧太后派遣僧格林沁到淮北对付捻军,僧军装备较为先进,但是僧格林沁对捻军流动作战的方式不太适应,出现了三战三败的局面。然而,南北捻军现在已经到了末日。在南方,由于太平军逐渐陷入被动,淮南捻军也失去了靠山。1860年后,清军在淮南大规模反攻,淮南捻军所占之地仅剩定远一城。在安庆之战中,捻军的孙葵心、龚得树战死。1861年,安庆陷落,张乐行见淮南不保,就将定远交给太平军,然后重返淮北了。

僧格林沁也很快适应了捻军的流动作战,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山东的白莲教军队,又消灭了首鼠两端的苗沛霖团练,扑灭了商丘的金楼寨起义,随后会同各路清军进攻雉河集。张乐行北归后,立即和淮北捻军汇合,集中了20万大军死守雉河集。此战,捻军惨败,其主力部队基本全军覆没,淮北的基地也纷纷丢失。

雉河集失败后,张乐行带领家人投奔蓝旗捻首李四一。李四一表面殷勤款待张乐行,暗中派人通知宿州知州英翰。就这样,张乐行被捕,最终被僧格林沁斩杀。而转移到河南、湖北一带的捻军最后和太平军的残余势力汇合,改编成为了新捻军,他们后来卷土重来,甚至助推了西北回乱,给中国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捻军,始终是低级的农民运动。他们没有严密的组织,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明确的“革命目标”,没有稳定的后方基地,始终处于流动作战之中,也就是所谓的“流寇”。他们对社会只有破坏作用,起不到丝毫的建设作用。我们唯一可以肯定他们的只是破坏了所谓的“封建制度”,然而他们的制度本身就是低级的“封建制度”。这些问题,也是后期捻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更多文章

  • 主和非投降,主战也非爱国,甲午战争失败,和庙堂纷争关系巨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甲午战争之前,实际上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关系已经极具恶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拥护光绪帝掌权,极力挑唆李鸿章与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的关系,特别是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其实已经遭到了清流太多的攻击,虽然担任了宰相,但实际上远离中枢,无召见根本无法进入朝堂。 清流党对李鸿章的抹

  • 乾隆动用百万大军,攻打一小镇却花了30年,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打下多少领土,乾隆金川之战简介,乾隆为何进攻金川

    作为几千年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令人唏嘘。晚清极其腐败黑暗,闭关锁国、处处退让的思想和政策使国家远远落后于世界。但晚清之前,还有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国家的实力与版图也曾位居世界前列。到了乾隆时期,国家实力也大大增强。但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帝王,对昔日的十场对外战争沾沾自喜。诚然

  • 为啥青楼女子夏盈盈,从未想过做贵妃?其实:她接近乾隆令有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倘若夏盈盈真喜欢乾隆,那在乾隆要亲吻她的时候,她就不会用手遮挡。其实,夏盈盈之所以这么做,都是因为她接近乾隆带着目的。乾隆一行人游西湖,地方官员在早几天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否则在乾隆来时,不会有那么多节目的安排。所以西湖上的船只,应该只会有乾隆等人。即便没有下令封锁西湖,外人也是万万不敢靠近的。而夏盈

  • 二百多年前,这个英国使臣第一次见到乾隆,就看到了清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英国使臣,乾隆会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乾隆对清朝的贡献

    随后,英国在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之下,国力日渐强劲,这个地球边缘的小国家悄然成长着,逐渐变成了世界的中心——日不落帝国。而反观那时的中国,在华夏大地之上屹立了数千年的古老帝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个阶段,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但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西方的帝国正在发展,而东方的帝国却在逐步走向没落。即

  • 仆不识主!谋士戴铎是如何进入了夺嫡大戏中,雍正的性情决定其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戴铎,戴铎个人简介,戴铎之死真相揭秘

    第一个:《雍正王朝》胤禛谋士邬思道原型戴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戴铎替身电视剧中的戴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洞察秋毫,最后还能全身而退,甚至有种诸葛在世的英姿,谋士完美结局不过如此。但是历史中的戴铎却时常被胤禛敲打,最终的结局还是没有意外,凄惨而终。雍正六年前后,雍正彻底除掉

  • 为保住新疆,150年花费4亿两!腐朽的大清王朝居然这么拼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50年花费4亿两!腐朽的大清王朝居然这么拼这个数据的确吓着我了。151年间,腐朽的大清王朝,为保住新疆,多反击同英俄支持的地方势力,前后花费4亿两。这个数据的背后,有一个制度。这就是清代的协饷制度。这几天,捜捡有关林则徐、左宗棠、邓廷桢等人资料。忽然,发现了这么一段记述。这个数据确实有些大,没有想

  • 为何顺治皇帝只活了24岁?看看他的生活经历,能活24岁已是不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顺治是皇太极的第9位子嗣,他出生在1638年,而大明王朝在1644年戛然灭亡,所以顺治是满清入主关内以后第一位坐在北京龙廷的皇帝。顺治的童年时期,也正是满清的发家创业最为迅速的时期。顺治年纪尚幼时,皇太极忽然暴毙。而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则趁机大权独揽,一面名义上拥立顺治为帝,一面私底下与豪格为了权势而

  • 为何顺治皇帝只活了24岁?看看他的生活状态,能活24岁已经是奇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造成顺治帝名声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英年早逝,他这一生仅仅活了24岁,过早的死去导致他不能大展宏图,最终在历史上默默无闻。虽说古人普遍不如今天长寿,但顺治帝作为皇帝活这么短还是很少的。不过如果仔细了解他的生活状态,就会发现,他能活24岁已经是奇迹了。 顺治的童年可以说过得很压抑,而他压抑的源泉就

  • 乾隆的“试婚宫女”,侍寝一夜便修成正果,却在23年后骂死她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宫女富察氏还没起床,敬事房的太监就破门而入,向她下达了一个任务。同屋住的宫女听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说大清早树上咋有喜鹊叫唤呢,原来是富察姑娘喜事临门喽”,一个老宫女说。“富察姑娘,今晚去了后呀,你可要使出浑身本领,争取把和硕宝亲王迷倒”,一个年轻宫女说。“最好怀上龙种,那才是真本事”,一个小宫

  • 为什么说嘉庆皇帝活的憋屈又悲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嘉庆为什么能当皇帝,嘉庆死后谁当皇帝呢,苦命皇帝嘉庆

    嘉庆皇帝为什么说嘉庆皇帝是最悲催的一个呢,大家都知道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个,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二皇帝和珅这三年里,嘉庆皇帝过的那叫一个憋屈,党政军大权在老子手里,说白了自己就只是一个摆设。而且太上皇的身边还有一个和珅,号称二皇帝。百家讲坛里喻大华老师曾经讲到,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