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统一的时候很多,分裂的时候也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段分裂时期就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可有一些人,明明很厉害,却没能成为雄踞一方的国主级别人物。这样的人有很多,名将韩信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而他为什么没能“三分天下”?
出色的韩信
楚汉战争中,韩信无疑是非常出色的。在刘邦麾下,他最起码灭掉了五六个国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韩信,刘邦早就失败了。
有趣的是,韩信一开始是投奔项羽的。可是在项羽那里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待遇,就转投刘邦了。
其实,这里也能看出韩信的性格特点,说得好听一点是恃才傲物,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刘邦态度的转变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在封建社会可以算作是一条真理,以前有项羽这个强敌压着,刘邦对韩信自然是有求必应。可现在项羽已经死了,刘邦就要考虑更多的事情。
韩信的性格是非常桀骜的。这种性格让刘邦很担心以后的继承人会压不住他。再加上韩信自己也丝毫不知收敛。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收场。
有一次,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就率领自己的部将讨伐韩信。经过一番战斗,刘邦抓住了韩信。可后来刘邦知道所谓的谋反完全是子虚乌有。
尽管如此,刘邦还是把韩信的爵位从楚王贬成了淮阴侯。韩信觉得刘邦简直是过河拆桥,可刘邦是君,他是臣,暂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后来,为了试探韩信是不是心怀怨望,刘邦把韩信召进宫,假装和韩信闲聊,问他: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人马?韩信回答“十万”。
刘邦问韩信,那你呢?韩信回答:我越多越好。韩信马上反应过来自己说错了话,可已经太晚了。
从这一刻起,韩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后来,在刘邦的授意下,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夷三族。
韩信的失败
韩信之所以失败,自己的性格要占很大一部分原因。刘邦确实是一个刻薄的君主,可韩信的性格,无论是为君,还是为臣,都是不适合的。
韩信之所以没有成为主君,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在军事方面,韩信有着卓绝的天赋,把其他人都甩了几条街。这导致韩信看不起其他人。这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人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只靠一个人,怎么可能成就大业呢?在这一点上,韩信和项羽很像,项羽在武力方面也有令人羡慕的天赋。这种天赋让项羽也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最后,项羽手下的谋士,都投奔了刘邦。唯一一个对项羽忠心的亚父范曾,还被项羽杀掉了。
看不起别人的人,通常人缘也很差,这一点从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就可以看出来。
做君主,并不是自身打仗才能出众就可以了,做君主最重要的品质是知人善任,不计前嫌。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韩信两种品质都没有。
韩信是一个自尊心极强,非常随性的人,在项羽那里没有得到重用,他就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一开始,韩信也没有得到刘邦重用,还在军营里面任性。差点被上级军官军法处置。
然后,韩信就跑了。如果不是萧何发现韩信天赋异禀,跑去追他了。可能韩信就自己去当大侠了。当然,从后来的情况来看,韩信去当大侠挺好的,比他当君主或者当大臣都好。
如果韩信当君主,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暴躁的君主,谁让他生气了,他绝对会立刻把那个人处置了。过后又会后悔。
作为君王,要处理很多事情,也要考虑很多东西,绝对不能凭借一己好恶来决定臣下的生死荣辱。一个出色的君主,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能够在政治斗争中左右逢源。
一个出色的君主,哪怕对大臣们不满意,也绝对不会在大臣跟前表露出来。因为“天威难测”君王不能被大臣轻易猜到自己要干嘛。可惜这些性格都和韩信丝毫不沾边。
最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君主,那么他身后必定会有一个智囊团,可韩信这种目中无人的性格,有谁愿意跟他一起干呢?动不动就“在座的各位将军,除了我以外,其他的都是垃圾。哪怕你真的国士无双,人家听了这个话也不高兴。
韩信如果成为君主,必定是没有智囊团跟在他身后的,虽然古代君主一向称孤道寡,可要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那麻烦就大了。
这一点也可以从刘邦分封功臣看出来,刘邦分封功臣,第一位的并不是这些武将,而是萧何张良这样的谋臣,因为他们“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韩信没有作为君主的能力和品质。也就不可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刘邦其实也担心韩信会有自立为王的想法,所以他给韩信举办了非常隆重地拜将仪式,昭告天下韩信是刘邦的人。这等于是给韩信套上了一层道德枷锁。韩信要想反叛,多少也要注意一下舆论影响。
刘邦在让韩信带兵出征的时候,也非常小心,每次韩信带兵回来之后,都要把他的部下给重新打散,所以刘邦从一开始就不信任韩信。
总而言之,韩信不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原因有三:第一,韩信不具备君主的品质,他的人缘非常差也没有人愿意追随他。第二,刘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向天下人宣布,韩信是我的大将军,是我的大臣。韩信受到道德的约束,就没有自立。
第三韩信自己没有自知之明,他觉得自己有大功,刘邦一定会永远信任他,自己做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也挺好的。所以,韩信最后没有选择自立。
其实,韩信即便选择自立,最终结果也不会好。当时的情况是,大汉整个朝廷当中,就没有人和韩信关系好的。刘邦除了在打仗的时候会想起来韩信,其他时候都巴不得自己的这位将军赶紧死。
韩信的悲惨结局,和刘邦的刻薄有关,也和自己的性格有关。韩信的性格,注定了他既不适合当大臣,也不适合当君主。也许他比较适合当大侠或者是乱世当中的权臣。
韩信的政治敏感度,确实是非常的低,在刘邦称帝以后,韩信主动要求刘邦给自己齐王的封号。刘邦被韩信给气坏了。哪有臣子主动找君王要爵位的。这是在威胁君主吗?
可惜,韩信一概不管,在他的心目当中,不要说刘邦的其他将领,就是刘邦都不是什么能人。只不过运气好得到了他的辅佐,才成了帝王。
韩信有君王的心态,没有君王的品质,他不能当君王。韩信有做大臣的能力,没有做大臣的心态,所以他也不能做大臣。
韩信最好的归宿,是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可一个稳定的国家,是不会有这种权臣存在的。
韩信的性格,如果放到现代,可能还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他是大佬,公司也不会随便开除他,可放到封建社会,这种性格真的是要命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韩信的死,还是有点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