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代十国汉高祖传奇

五代十国汉高祖传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444 更新时间:2024/1/17 6:18:30

刘知远小时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且多病多灾,难养得很。大了之后,长成一副异相,面色紫红,眼睛多白,有凝重之态。他家境贫寒,迫于生计,为人牧马,有天,马践踏了庙田,僧人恼怒,将他绑起来揍了一顿。

面对这个战争连绵不断的世界,刘知远为改变自己的前途,走上了当兵吃粮的道路,投在李嗣源的手下。他上阵打仗勇敢,不久就被提升为偏将。李嗣源和梁军进行德胜之战,战斗打得激烈,参战的石敬瑭突然马甲断裂,情况危险异常,刘知远冲了上去,以自己的战马与石敬瑭相换,并断后保护石敬瑭脱离了险境。事后,石敬瑭感激他,把他从李嗣源那里要了过来。

石敬瑭镇守太原,时朝廷发生政变,唐愍帝被迫出亡,在道中与外出的石敬瑭相遇,一起进入屋舍密谈。刘知远为防出事,特派勇士石敢袖藏铁锤相随保护。结果两下闹了起来,刘知远带人闯了进去,将唐愍帝的随从全部杀死,再次救了石敬瑭的性命。

两次相救,刘知远在石敬瑭面前逐渐大红大紫,升为兵马总管——马步军都指挥使。他治军无私,不管士兵将军一视同仁,使全军上下一心。唐废帝疑石敬瑭有反心,大军进围太原,他负责守城,把城守得固若金汤。

石敬瑭为摆脱困境,并使自己取得天下,想争取契丹的支持,刘知远和桑维翰力排异议,表示赞同。但当石敬瑭提出准备以称子割地的条件去谈时,刘知远认为这样做过于屈辱,反对说:“称臣即可以,以子事父则太过分。厚赂金帛,足以让其出兵。不必答应割让土地,恐日后为中国大患,后悔莫及。”

石敬瑭不听,刘知远只能听之任之。

契丹军帮助石敬瑭粉碎了后唐的围攻,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耶律德光非常看重作战有方的刘知远,在和石敬瑭分手时,他特地关照说:“此将军甚勇猛,没大故切勿相弃。”

后晋政权迁移到开封,建有大功并受到契丹关照的刘知远,和投降契丹的杜重威,同时被任为节度使。刘知远耻于和杜重威一起受命,闭门不出,以此表示他的不满。石敬瑭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一气之下要剥夺他的军职。幸亏宰相赵莹说情,另派大学士和凝登府宣谕,刘知远才接受了诏命。

几经迁职,刘知远数年后被任命为太原最高军政长官,接管了这块北方最重要的领土。他颇懂人情世故,到任后,公务不管,先忙着做了一件事:将当年揍他的僧人召来,好言抚慰。此事虽小,却为他赢得了度量大的美名,获得了当地的人心。

晋出帝子继父位后,景延广把持了朝政,以强硬的姿态和契丹交了恶。朝臣畏惧景延广的权势,都噤若寒蝉。身在太原的刘知远,也没向朝廷说半句话,暗中仔细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契丹的进犯将只是时间问题。由此,他积极扩军备战,以确保河东地区的安全。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河东强冠诸镇,马步兵共达五万人。事情照着刘知远的预见发生了,契丹终于打进开封,灭了后晋政权。

在契丹兵大举南侵的过程中,刘知远没有作出任何军事姿态去援助坐以待毙的朝廷。

耶律德光坐上开封龙廷,宣布改晋国为大辽国。迫于眼下的局势,刘知远派出使者王峻去开封,向耶律德光献了贺表。耶律德光见后晋残余势力中最具实力的刘知远来贺,高兴得不可名状,称之为“儿”,格外加恩,赐了他一个象征着最高荣誉的木拐。

王峻带着木拐回太原,途中的契丹人见了,纷纷让道。

向耶律德光献贺表,其实只是刘知远的权宜之计,以争取时间,观望形势的发展。过了一段时间,刘知远看到:契丹不可能在中原长久地待下去,他们的掠夺政策和残暴行径,激起了中原民众和各路军队的反抗,他们早晚会撤出中原。

此时,他的部下多要求他登上皇位,以此号令四方,招集各路“诸侯”。刘知远没有急于登位,他刻意为自己粉饰形象,扬言要出兵救晋出帝,把他接来太原,奉为君主。在他的集团骨干的挑动下,军士们云集广场,对主帅说:“今契丹攻陷京城,掳走了天子,以致天下无主。今能主天下者,唯有我王。宜先正位号,然后再出师也不晚。”

说罢,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内心激动的刘知远,表面装着镇静,让人禁止士兵们这样做,他责斥道:“虏势尚强,我军威未振,当先建功立业。你们士兵知道什么?”

士兵劝进无效,将军又紧跟着劝,一劝再劝,郭威等人对刘知远说:“今远近之心,不谋而同,此实乃天意。王若不乘此取之,谦让不居,恐人心离散,到时反受其咎。”

话说得有理,刘知远同意了他们的看法。

开运四年(947),刘知远登上了皇位。为收拢后晋官民之心,他表示继承的是晋高祖的事业,宣布将开运四年改为天福十二年。他一上台,就明令宣示,以契丹为敌。他下令:“各地为契丹搜刮钱财之事,立即停止;晋臣被迫为使者的,不予追问;各地的契丹人,全部处死。”

刘知远的登位,对中原反契丹的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耶律德光在开封再也坐不住了,留下他的舅舅萧翰守开封,自带着文武百官及后晋降官撤向了北方。

耶律德光前脚刚走,刘知远后脚就向中原进军了,他指挥大军,攻伐依附契丹的势力,扫荡割据的“诸侯”,进展顺利。

萧翰面对契丹在中原已大势已去的局面,无心恋栈,他找来唐明宗的儿子李从益,立为傀儡皇帝,以对抗刘知远政权,自己返归北方。

刘知远进抵洛阳,派人前往开封秘密处死了李从益。随后,他带着军队开进了开封,宣布以开封为东京,改国号为汉。为稳定新政权,他下令:所有契丹任命的官员,不论大小,一律安于原位,不得变更。

登位仅一年,汉高祖就染上了重病,临死前将儿子刘承祐托付给了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个顾命大臣,说:“我气息微弱,不能多言。承祐幼弱,后事托在卿辈。”

李皇后(?—954)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父亲是普通的农民。

生在农民家庭的李氏,尽管从小干粗活,但人长得可以,在庄户人家中算得上是个出挑的姑娘。

姑娘出挑,自然招眼,本地军队中的士卒刘知远,暗中看上了她。刘知远只是个低微得不能再低微的小兵,因参军前放过马,入伍后依然被长官派去牧马。他看上李姑娘后,自知根本没条件去提亲,但又不甘心放弃,于是决定学着兄弟们的样——抢。一天夜里,他破门而入,劫走了李姑娘。

面对这兵卒即盗的世界,李姑娘在挣扎了一阵后,没作更大的反抗,尽管不愿意,但还是顺从了这个士兵。生米煮成熟饭,谈不上什么婚礼,李姑娘就成了刘知远的糟糠之妻。

李氏本来是嫁鸡随鸡,一点也没想过将来怎么办。可过着过着,两口子还算合得来。过着过着,丈夫竟出息起来了: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卒,渐渐升为了将军,变成了晋高祖的红人,后来做了太原的最高军政长官。

妻以夫贵,当初被抢来的李氏,随着丈夫的显达,被封为魏国夫人,并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后来的汉隐帝刘承祐)。

忠厚善良纯朴的李氏尽着自己的心,做着贤内助,帮着丈夫经营他们共同的事业。丈夫在太原称帝后,为让军队忠于自己,提高战斗力,准备大赏将士。但苦于库藏太少,想搜刮民财,以充赏资。李氏不同意这讨好军队却有失民心的做法,对丈夫说:“今凭河东起兵,且称为义兵,而民众未得任何实利却被先夺去财产,此完全违背了新天子救民的意思。今宫中财产,妾愿意全部拿出,以为劳军所用,虽不丰厚,但人将没怨言了。”

刘知远听从了夫人的劝告,付之实施。

李氏的恩德传了出来,当地民众大为感动。

刘知远感激结发之妻忠言相告,感激她慷慨大度,感激她多年患难与共,把她立为皇后。

皇后没做上一年,丈夫撒手而去,儿子继了位,李皇后成了李太后。

太后是朝廷最尊贵的人,她的亲戚沾着荣光,纷纷谋求高官厚禄。李太后为娘家人着想,顺便帮了他们。他们得陇望蜀,竟干预起朝政来。

新帝年纪轻,还不到二十岁,喜欢和一班奉承他的近臣郭允明、后赞及太后之弟李业等游玩,把国事当儿戏。李太后看不惯儿子,多次教训他,说不能如此。一次二次,汉隐帝忍着,次数多了,他恼了,冲着母亲说:“国家之事,外有朝廷管着,太后不该多言!”

李太后在朝内享有盛誉,顾命大臣郭威在去镇守北方前,对汉隐帝语重心长地说:“太后跟先帝日久,经历过许多天下事。陛下有事,宜遵从她的教诲而行。”

汉隐帝不听,时间一长,觉得这些顾命大臣太讨厌,太倚老卖老,太不把他当回事。在郭允明等人的挑唆下,他利用顾命大臣的内部矛盾,起了杀心,要将留在朝中的杨邠、史弘肇除去。他作出决定后,告诉了李太后,装着征求意见。碰过儿子钉子的李太后,婉转地说:“这是大事,应当与宰相商议。”

站在一旁的李业插嘴说:“先帝平生有言:朝廷大事不可和书生相谋,懦怯误人。”

李太后固执己见:此事必须和宰相商量。

汉隐帝不耐烦了,拂衣而去,并丢下一句话:“国家大事,非闺门所知。”

杨邠、史弘肇等被杀,激反了郭威,他起兵杀向开封。汉隐帝要亲征,李太后阻止说:“郭威本我家人,非自身陷入危境,岂肯走到这个地步!今若按兵不动,以诏相喻,其必有说法,如此才可能免于灾难。”

汉隐帝自行其是,死在了城外。

郭威入城,万事推崇李太后。先以她的名义发布各种命令,再让她在过渡阶段中垂帘听政,自己走上皇位后,又把她认为母亲,上尊号为“昭圣皇太后”。

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李太后与世长辞。

更多文章

  • 三国陈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出自帝成2我出生于豫州汝南,家族在祖父一代就衰落了,我有两个哥哥先后去世,因此我出生时,成了全家唯一希望,在为我取表字时,父亲想了很久,大哥表字中有伯,二哥表字中有仲,那么我只能是叔了,字中再加至字,意思是家族欢迎我来到这个世界,因此表字定为叔至!那时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又有董卓霍乱朝纲,引来

  • 秦穆公、晋襄公再续秦晋之好:新城之战后,晋襄公迎娶秦国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却说五年前,眼看晋文公病逝、常理情态下,晋国内部需要止戈息兵,秦穆公就想着不按常理出牌乘机长途奔袭攻下郑国,形成对晋国东西夹击的地缘格局。没想到晋国新即位的晋襄公与晋国卿士群臣却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主,他们马上判断秦穆公的诉求和晋国可能存在的风险,于是在崤山设伏,将从郑国回师的秦军三万军士全部阻杀。秦晋

  • 一口气读完秦国成长史:别看秦始皇很牛,他祖上可没那么拉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历史,秦始皇之后秦国又存在了多少年,秦始皇多活10年刘邦能灭秦国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世界史上的一次思想大爆发。诸子学说纷纷而立,百花齐放的盛况后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但相较于思想文化的潜在影响,我们的目光还是更容易停留在当时分裂的政治局面。自周平王迁都开始,周天子就逐渐成为一个吉祥物,而各诸侯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天天约架。但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震惊了赵国贵族、战国列强乃至后世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赵武灵王死后胡服骑射就结束了吧,赵国赵武灵王简介,赵武灵王是胡服骑射还是春秋霸主

    [var1]胡服骑射的起因在于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中山国是赵国的国中之国,只有东北部与燕国相接,其余三面均与赵国交界,如同一个楔子,把赵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邯郸与代郡分居赵国的南北,邯郸是赵国向南进军中原的基地,代郡是赵国北面制约戎狄的据点。邯郸与代郡作为南北两个政治军事中心,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

  • “明攻陕南,暗渡嘉陵江”,徐向前这出计用得比韩信还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江河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流经陕南和川北,向南注入长江。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宽水急,十分险峻。沿嘉陵江西岸布置了川军邓锡侯、田颂尧部共53个团,在沿江600余里的防线上,修筑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碉堡,凭险固守,严防红军渡江。面对这样一条连飞鸟都难以逾越的险阻,红军怎样才

  • 被低估的徐晃究竟有多强?魏国将领中的常青树,打的关羽丢盔弃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26年,魏国皇帝曹丕在宫中病逝,孙吴政权听闻此消息之后,当即派遣大将诸葛瑾率军兵犯魏国地界,而魏国的新任皇帝曹叡见孙吴大军强兵来袭,当即派遣魏国大将徐晃与魏国顾命大臣司马懿领兵前往襄阳抵御孙吴大军的攻势。[var1]魏国大将徐晃与魏国顾命大臣司马懿领兵来到襄阳城后,便开始加固防御态势,依靠襄阳

  • 赵国占了四大名将的二个,为什么还是国破家亡?萨沙问答第151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赵国占了四大名将的二个,为什么还是国破家亡?萨沙问答第151集[var1]一个国家的名将过多,未必是好事。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国家经常打仗。古代战争同今天不同,都是面对面的进展肉搏。所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你就算百战百胜,死人也不会少,本国的实力会有很大的消

  • 赵武灵王之雄心再起:难耐王霸之心,主父能否重新执掌赵国权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武灵王对赵国的评价,沙丘之变赵武灵王,玉婷与王霸

    [var1][var1]公元前297年,赵惠文王二年,赵武灵王亲率赵国铁骑巡视北部边境,借机收服楼烦,将大量勇敢善战的楼烦骑士收入麾下,兵势更胜。[var1]公元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发起了对赵国的“国中之国”中山国的最后一击,终于攻灭了中山国,去除了赵国的心腹大患,也了却了赵武灵王多年

  • 论守城看廉颇,论戍边看李牧,论兵法看白起,论种地,还得看王翦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周灵王姬泄心 形象)王翦,陕西富平县人。有学者曾经考究过,这位仁兄是东周第十一代君王周灵王的后代。不过,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了。王翦从小就喜欢军事,喜欢演兵观武,所以长大之后立刻投奔了秦国,成为了一名青年将领。当然,不是说王翦这人命好,到了军营就有官做,而是他小的时候就在秦王宫里上班,主要的工作,就

  • 古代核心突厥大概能有多少人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时突厥人口,古代各朝人口,俄罗斯在古代是突厥还是契丹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团乱麻。历史与历史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只是这种关联不一定随时凸显。如果发现这种关联,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就会一下清晰起来,就如武侠小说中写的七经八脉被一下打通,气息悠长,贯通不绝。循着这一思路,我发现以上四种观点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突厥先人游荡在不同的区域。我们不妨这样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