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在位的第26年,秦国完成大一统。
这不是偶然,而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单就从技术层面来说,秦国所拥有的能力,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有些甚至连现代都比不上。
[var1]
水利开发
除了郑国渠之外,秦国还修建了都江堰和灵渠,秦人早就意识到,水利对他们的重要性,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郑国渠长达三百余里,是当时中原地区第①大渠,可灌溉良田四万余顷。
之前陕西关内干旱少雨,土地也多是盐碱地,不利于庄稼生长,粮食产量很低。
后来有了郑国渠,土地变得肥沃起来,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那时候的人都说:“关中从此无凶年”。
这为后来秦国征伐其他六国,提供了后备力量。
交通设施
秦始皇除了修建长城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就是修建了“直道”。
直道就是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高速公路,平整且迅速,便于调动部队,输送补给。
秦始皇打仗喜欢拉长线,他创造了远距离战争的记录。
在其他六国,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单辕车”,至少需要两头以上的牲畜来牵引,占地面积很大,对道路宽度要求很高,很不方便。
而秦国发明了“双辕车”,只需要一头牲畜就可以牵引,车辆轻便。
以及运输物资的“独轮车”,在现有资料里,关于“独轮车”的记载大多出自于东汉时期。
而从兵马俑2号坑的发掘报告里,地上的车辙印只有一条,说明在秦国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独轮车了。
也就是说,在其他国家制造一辆车的材料,在秦国可以制造两辆甚至更多。
减少了投入又增加了产出,效率大大提升。
[var1]
机械发明
秦国制作的机械,都十分精巧,而且这些技能多用于军事和国防。
曾经有一种名叫lian弩的兵器,可以连续发射弓箭。
可以参考一下秦始皇陵墓里的机关设计,
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写过:“令匠作机弩矢”,让工匠制造用机械引发的弓箭,如果有盗墓者进入,可以自动发射弓箭,射杀这些盗墓者。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用机械方式让水银制作的江河湖海的模型流动起来。
如果这些技巧应用于战争,即使我们现代人都很难应对,更别提古代那些国家的人了。
动力变革
秦国为了节省人力,所以特别重视对牲畜的使用。养马、养牛,还有一些当时中原没有见过的牲畜,例如骡子。
马的耐性强,驴子的力气大,而骡子结合了二者的优势。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过一种特殊的动物,那俩字我打不出来,反正据考证,那就是骡子。
用牛来耕田,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普遍推行的。
《战国策》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赵国大臣劝说赵王不要跟秦国打仗,理由是“秦人以牛田,通水粮”也就是说用牛来耕田,用河流来运输粮食,所以不要跟他们对着干。
这样说也就证明了,赵国肯定不是用牛来耕田的。
而用牛耕田,在当时是秦国率先开始的,为秦国节省了大量青壮年劳力,还收获了更多的粮食。使得秦国兵力充足、粮草大增。
[var1]
管理方式
1.责任到人。秦国有一种制度“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意思就是责任到人,在每一道工序上,要把负责人的名字写上去,方便日后出现质量问题,后续追责。
2.军事化管理。秦国采用军事化管理的方式,陈胜吴广起义来的突然,秦二世来不及调集人马备战,平定起义军的是修建陵墓的工人。那场平定反叛的战役打得相当漂亮,他们拿起兵器上马,就能成为一支战斗力强的部队。
感悟
能够完成大一统,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谁都想做,但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秦国能做到,带头人也就是秦始皇功不可没。
即使是前几代君王,做了良好的铺垫,历代君王都为此做出努力,但是完成任务的那个人,是秦始皇。
秦国采用法家来治理国家,其实这点并不能让秦国,在制度上胜过其他六国。
在其他基础设施方面的因素,不可小觑。
一件事能够成功,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达成的;同样的一件事会失败,也不是因为一件事做错导致的。通常是一步错步步错。
[var1]
作者介绍:
我是新 生代的太阳,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我吧。
一个热爱写作的剪辑师,希望能每天都有进步!
知识拓展
秦始皇一统全国,对百官说“我不想做天子了”原因藏在皇帝称号里
秦国,一项用“间谍”名字命名的工程,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荆轲刺秦,离得那么近为何会失败?荆轲临死前,靠着柱子说出答案
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的漏洞: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