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曹睿(二)

魏国最有成就的皇帝-曹睿(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995 更新时间:2024/2/22 3:27:33

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话题,谢谢各位。

(紧接上期)

韩龙刺杀轲比能

233年九月,西北安定郡内原本归降的匈奴部落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发动叛乱,刚击败诸葛亮四次北伐的大将军司马懿派将军胡遵率军平叛,顺利取胜,胡薄居姿职等再次投降。

远遁漠北的轲比能、步度根在没有外来压力的情况下发生内讧,轲比能杀了步度根。

轲比能之死很有意思,既不是死于魏国大军的讨伐,也不是死于部落内乱,而是死于魏国官员之间的争权夺利,让人意想不到。

这得从田豫说起。田豫是持节、护乌桓校尉,戍守北方边陲卓有成效,为魏国北方第一人。成功人士总会有人嫉妒,田豫就受到幽州刺史王雄的嫉妒。

[var1]

王雄,字元伯,出身著名的琅琊王氏家族。曹丕时,王雄任涿郡太守,前同僚后来出任安定太守的孟达(不是投降那个孟达)向朝廷推荐王雄,认为王雄曾经在三个县任过职,政绩卓著,涿郡太小,不足以施展其才华。

曹丕下诏说:“王雄有胆智技能文武之姿,我早已知道。现在先让其参加散骑的选拔,让他学习掌握朝廷行政程序和方法,然后大用。让天下有才之士先经历散骑这个阶段,然后出去执掌州郡,这是我本意。”后来,王雄果然得到重用,出任幽州刺史。

田豫驻军就在幽州,边陲之地,极其依赖军队,军职明显比行政职务管用,再加上田豫还持节,代表皇帝守边,在当地声威远远超过王雄。

刺史有监督州郡官员之权,但品秩较低,也不能监督军队将领。照孟达推荐中所说,王雄是个很有能力志向的人,势必不愿屈居田豫之下。于是王雄就与幕僚密谋,怎么来取代田豫。

阴谋出来的自然是阴招,商量出来的办法是造谣中伤田豫。这是个没啥成本的办法,从古至今广为别有用心的人使用。

[var1]

于是,他们四处宣扬田豫的守边政策有误,扰乱了边境,为国家生出许多事端。朝廷不察,竟然相信了王雄的话,将田豫调任为汝南太守,为表示安慰,加官为殄夷将军。王雄如愿以偿地以幽州刺史兼领护乌桓校尉,拥有了军权。

王雄上任后,采取安抚政策。轲比能表面上也接受安抚,表示臣服。231年,轲比能率领其部落的人和丁零(北方另一游牧族群)部落首领兒禅一起到幽州,给魏国贡献名马。但却派人带兵出屯石城,与诸葛亮四次北伐相呼应。

时降时叛,是古代中原周边族群对汉政权的常态,那种状态对其有利,他们就选择那种状态,也算是一种生存之道吧。

轲比能233年的背叛,对王雄刺激太大。田豫时,轲比能虽然也经常发动叛乱,但规模都没有这么大,步度根、泄归泥也一直尽心尽力地为朝廷防守雁门、太原二郡。王雄是以田豫戍边政策有误为由赶走田豫的,如今却发生了比田豫时期更为浩大的叛乱,连步度根、泄归泥也叛变了。这不是打王雄的脸吗?王雄决心除掉轲比能,挽回面子。

235年,王雄派勇士韩龙混入轲比能部落,寻找机会暗杀轲比能。韩龙行刺成功,王雄率军进入鲜卑领地,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

[var1]

轲比能之死导致鲜卑部落分离,互相攻击,其中强大的部落远行漠北,弱小的只好投降魏国。魏国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王雄除掉轲比能为魏国去了一大隐患,功绩斐然。有点像现在军事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一举击中要害。

东灭公孙渊

这个事情本号在闲聊辽东公孙家族系列文章里已经讲述过了,此处不再重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

曹睿灭公孙渊,将北方四郡重新纳入中原帝国版土,意义十分巨大,惠及至今。当时高句丽崛起,也在蚕食北方领土,如果让高句丽抢先灭了公孙渊,占据东北,将是对魏国极大的威胁,并且其领土归属问题恐怕会影响到今天。

南防孙权

自228年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后,一直到239年曹睿去世的十多年时间里,因曹睿要对付(蜀)汉诸葛亮北伐和灭辽东,无暇征讨吴国,因此,吴魏之间的攻防形势基本上是吴国呈进攻状态,魏国处于防御状态。

正面战场上,吴国对魏国发动了几次规模不等的进攻,大多无功而返,对双方形势、实力都没多大的影响。反而是隐蔽战场上,魏国取得了较大的战果,造成吴国政局动荡,受到损害。

[var1]

石亭之战后,孙权忙于称帝,忙于和公孙渊眉来眼去,忙于派人出海寻找夷洲(今中国台湾)及亶洲(古太平洋岛国),忙于平定山越内乱,没多少时间进攻魏国。

按照孙权称帝后的时间顺序,看看吴国与魏国之间的争斗。

孙权称帝之初,并没有北伐的想法,而是想向南扩张,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带领一万人出海寻找夷洲和亶洲。230年,卫温、诸葛直从浙江沿海程,在台湾南部登陆。这是正史上关于大陆与台湾海上直航的最早记载,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且最大的历史事件。

卫温、诸葛直一年后返回,没找到亶洲,只带回数千夷洲人。孙权认为卫温、诸葛直违诏无功,将二人杀了。二人有“违诏”之实,一是没找到亶洲;二是没在夷州建立起常设政府机构。

但这也不全是二人的错,有诸多客观上的原因。茫茫大海上去寻找一个不知道确切位置的小岛,本身就是件十分困难几乎难以完成的事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说二人还带回数千夷州人,也算是功劳,功过相抵。

孙权诛杀二人不光是“违诏”那么简单,还有个原因,此事曾受到陆逊、全琮等一些大臣的反对,孙权一意孤行坚持要这么做,结果二人损失了大量人马除带回数千夷州人外没有任何军事和行政上的建树。孙权为堵大臣之口,委自己之过,就只能杀此二人。

这二人也够冤的,历尽艰辛九死一生回来,还是作了政治的牺牲品。

[var1]

孙权本来还想征珠崖、儋耳(今海南岛),但此时魏吴边境相接地区发生了一件事,使得孙权不得不对魏国动武。这件事确实对魏吴都很重要,就是满宠在合肥修筑新城。

合肥地处江淮,是“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孙权要想北进中原,必先占据合肥。曹魏占据合肥,就等于呃住了孙权北进的咽喉。因此孙权一直想占领合肥,发动过多次攻打合肥的战争,还差一点命丧逍遥津。

合肥旧城面临长江、巢湖,有利于吴国强大水军进攻。满宠上表要求修建合肥新城,认为老城离江太近,利于吴军强大的水军进攻,不利于防守,应在老城以西三十里的地方依山凭险修筑一座新城。

护军将军蒋济却认为这是示弱,吴军还没来进攻就自己先退,我军就只能守淮北了。曹睿认为蒋济的话有理,不同意满宠筑城。

满宠再次上表坚持筑城,认为就是要示弱以引诱吴军,让吴军远离江湖水域,使其强大的水军失去用武之地,更有利于我军。尚书赵咨认为满宠的计策是防守合肥的最好办法,曹睿这才同意满宠筑城。

于是满宠在旧城西三十里的鸡鸣山北修建合肥新城。满宠筑合肥新城时间记载不一,有可能是230年开始规划,233年建成。

[var1]

孙权在230年冬季时扬言要攻打合肥,满宠集中兖州、豫州的部队严阵以待。孙权不攻而退。曹睿下诏满宠撤防,满宠认为这是孙权虚晃一枪,并没真正撤退,其目的就是想让我军撤防,然后前来偷袭,上表要求不撤。十多天后,孙权果然率兵杀来,见满宠仍然戒备森严,才真正撤军。

孙权见合肥防备太严,无法攻克,就故伎重演,于第二年(231年)让中郎将孙布派人到魏扬州、豫州二州刺史王淩那里诈降,又想将魏军引入吴境内消灭。

王淩是汉司徒王允的侄儿,一个人任两个州的刺史在当时也是少见,可见王淩的能力超强。(此人后来发动了淮南三叛的第一叛)

孙布诈降时以道路太远不能自行带兵前往为由请求王淩带兵来迎接。当时主管扬州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征东将军满宠,王淩将孙布的投降书呈送给满宠,请求满宠派兵迎接。满宠认为其中有诈,没有派兵。

恰巧此时朝廷下诏招满宠入朝(就是王淩使坏),满宠走时告诫留府长史说:“如果王淩要去迎接吴将,不要派兵给他。”王淩要不到兵,没办法,只好派自己手下的一个督将率领七百步骑去迎接。孙布在晚上发动袭击,督将逃跑,士兵死伤过半。

王淩与满宠有矛盾,最初王淩见满宠不给兵,就和党羽一起上表诽谤满宠,说满宠年龄大了,又好酒,处事经常出错,不能胜任方面大员的职责。这和上面讲的王雄嫉妒陷害田豫的手段一样,低成本造谣中伤。

[var1]

曹睿就要把满宠召回朝中任职,给事中郭谋提醒曹睿说:“满宠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三十多年,是称职的方面大员。镇守淮南,吴国人很忌惮他。如果这道表说的不是事实,就会被吴国人钻空子。可以先不撤他的现任职务,也不任新职,只是让他回来,问一些方面大事来考察他是否胜任。”

曹睿认为这主意好,就召回满宠,设宴款待。满宠饮酒多达一石也不胡言乱语,曹睿这才放心,让他回去继续履职。

八卦一个知识点:汉代1石为20升,东汉1升不到今天0.21升。汉代的酒是压榨低度酒,度数很低,略有酒气而已。中国高度酒的蒸馏技术是从阿拉伯传过来的,元末明初开始出现,明朝开始盛行。四川水井坊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采用蒸馏技术制作高度酒的作坊,距今800年,因此凡是说自家白酒上千年的都是假话。

这次诈降,由于满宠坚持不派兵,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了一场,双方损失都不大。孙权又换个花样,于232年让陆逊攻打庐江,反正就绕着合肥做文章。

庐江仍然是满宠的防区,大家认为应该抓紧时间去救,满宠却认为:“庐江(霍邱)城虽然小,但将劲兵精,易守难攻,吴军要攻下来得花费许多时间,加上吴军是在离战船二百里的地方进攻,后方空虚,我还想引诱他们前来呢。现在任其前进,恐怕他想后退就难了。”

[var1]

满宠率军向扬宜口进发(霍邱县内阳泉水顺西北流入泱水河口)。陆逊害怕后路被断,赶紧连夜撤退。

眼看合肥新城快建成,孙权不死心,于233年亲征合肥,令女婿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全琮带领五万步骑攻六安,牵制魏军。

因为新城向西后退三十里,远离江边,吴军不敢贸然下船攻击,在船上停留了二十天。满宠对诸将说:“孙权知道我们城防后撤,一定会对他的部队说大话夸海口,如今大举来攻,虽然不敢率军攻城,也会上岸炫耀武力,以表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

根据这个判断,满宠派六千步骑悄悄出城埋伏在离河岸不远的地方。孙权果然上岸炫耀武力,满宠的伏军突然现身出击,斩杀了数百名吴军士兵,还有些士兵吓得跑进江中逃命被淹死。

全琮攻六安也没成功,但这里要特别赞誉全琮一下。

因吴军来攻,六安百姓吓得四散逃命,诸将要分兵去捉拿百姓回去邀功,被全琮制止,认为:“我宁肯自己承受出兵无功的责任,不敢为了邀功而有负于国家。”

古代官兵掠杀百姓与土匪相似,所谓官匪一家,邀功残杀无辜百姓的行为历朝历代比比皆是。全琮能制止士兵滥杀无辜,实属罕见,挽救了多少无辜百姓的性命,功德无量。

[var1]

合肥已经成了孙权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须拔掉而后快。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派人与吴国约定同期北伐。孙权以为诸葛亮北伐,魏国一定会集中兵力于西边,东边空虚,可趁虚而入,捡一点便宜,同意诸葛亮的请求,于五月分三路伐魏: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今湖北省汉口市);孙韶、张承(张昭的儿子)等攻广陵、淮阴;孙权亲率十万大军,以朱然、全琮为左、右督军,各假斧钺,进攻合肥新城。

此次联合北伐的消息被魏国提前知晓。(蜀)汉与吴国书信往来时,吴国的信使被满宠部抓获,将书信送交朝廷。中书监刘放改换文书,说征东将军满宠想要投降(蜀)汉,迷惑、挑拨(蜀)汉吴关系。

六月,满宠计划率军援救新城守将张颖,殄夷将军田豫、散骑常侍刘邵都认为新城坚固,能够自守,不须援救。如果孙权的目的就是要围点打援的话,反而中计。

曹睿也不同意满宠增援,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防守重镇,城坚粮足,守城绰绰有余。曹睿下令守城将士死守,任母亲甄夫人的侄儿甄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管诸将东征,然后自己率军乘船走水路增援合肥。

魏国可以同时在西边和南边两个战场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说明其确实是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方。

[var1]

七月,曹睿率领水师东行。满宠招募了几十名壮士,以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乘乱射杀了孙权弟弟孙匡之子孙泰。孙权听闻曹睿亲征,加上军中又流行疾病,带兵撤退。

孙韶一路同时撤退。

陆逊一路遇到了些麻烦,全靠陆逊机智勇敢,顺利撤退,还小有收获。但在路经石阳(今湖北省安陆县附近)时其部下发生滥杀无辜百姓一千多人的恶行。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陆逊家不到三世而亡,就是因为这次滥杀无辜的报应。

曹睿时期,孙权最后一次北进是在237年,再次派全琮出征六安,仍然是无功而返。

从满宠230年开始筑合肥新城,孙权连续五年北进,间歇二年后,第六次北进,意图阻止满宠筑城,攻取合肥,但都没能成功。合肥一直牢牢掌握在魏国手中。

武功有成

曹睿武功上的成就绝不仅仅是依赖文武大臣,而是自身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关键时候总是亲力亲为。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睿立即亲赴长安为司马懿后盾;孙权配合诸葛亮北伐三路大军北进时,曹睿又决定亲赴合肥前线。

[var1]

这些举动无疑会对前线指挥官和将士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又比如司马懿东征公孙渊遇暴雨洪讯时,朝中大臣纷纷建议撤军,曹睿坚决不下达撤军的命令,反而认为这是司马懿取胜的大好时机,坚信司马懿能够得胜。

军队主帅的选择和任用,也反映出曹睿善于用人的长处,其中最重要的是任用司马懿和满宠。其实还有一个人在曹睿时期的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不在前线,被许多人忽略了。这个人就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诸葛亮开始北伐后,司马孚就建议要预先防备,不能按照原来的防御办法,以边防部队抵挡,抵挡不住了再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弄得每次都仓猝应战,应该预先集结二万步骑,分为两部,灵活运用。他还建议,因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

这些建议都被曹睿采纳,二万人的机动部队,确保了随时有生力军迅速地投入战场,加强防御和进攻。屯田则确保了粮食供应,导致诸葛亮后来北伐时总是遇到精兵强将,总是因为粮食没有魏军充足而不能和魏军长期相持的艰难局面。

[var1]

整个曹睿时期,因为受西北、西南战事的纠缠,魏国都没有主动征伐过吴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曹睿放弃了吴国,让其发展壮大。曹睿没有开辟正面战场,却导演了一出谍战片,在隐蔽战场上打击吴国,使吴国受到重创。

这就是229年(蜀)汉与吴再次结盟,共同抵抗魏国后,曹睿亲自策划的搅乱吴国政局,让其腾不出手来支援(蜀)汉的隐蕃谍战。这个故事放在现在也十分精彩,堪称谍战大片。在本号《隐蕃乱东吴——三国谍战之一》里详细讲述过,也只好忍痛割爱,不再重复,有兴趣的读者可前去参阅。

以上是曹睿的武功建树,文治方面的建树又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杀掉亲哥亲弟后,又做了三件为人不齿之事,直接暴露其本性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是回族的吗,武则天是李世民什么人,秦琼死时李世民的反应

    一般朝廷的皇帝都是经历战争之后取得胜利之后才坐上皇位,历史上继承皇位的皇帝也是有的,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却是一个例外。李世民在位期间创立了贞观之治,还去进攻漠北荒蛮的地区,成就了历史上最繁华的时代。不过李世民并不是李家的老大,那他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么,李世民在杀死亲哥李建成、亲弟李元吉后,究竟又做过哪

  • 历史上的今天 唐朝诗人李白 王维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王维(701年2月28日-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

  • 为什么说春秋第一超级大国晋国的“丧钟”,是在厕所敲响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春秋时期的晋国有多强,丧钟为什么是二十七声,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了什么

    [var1]年轻的姬獳成为了晋国新的主宰,此时赵盾已死,但赵家的权势依然让他如芒在背,他再也不想像自己父亲那样窝囊地活着,他要改变这一切。于是,姬獳提拔出身低微的屠岸贾为重臣,负责统帅训练一支直属于晋景公的“中央军”,在屠岸贾的调教之下,这支军队初见规模,在晋景公直辖军队的威慑下,晋景公逐渐收回了国

  • 东周“乱”:吴国崛起,最关键的原因竟是2场教科书式的刺杀行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东周第一阶段春秋时代的末尾,传统老牌霸权主义国家都暮气沉沉,齐国、秦国内乱频繁自不多提,连诸侯中的战斗机晋国和楚国也慢慢失去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所谓东风压倒西风,就在“老角色”逐渐淡出国际舞台的同时,两个来自东南地区(大致在现在的江浙沪地区)新兴崛起的国家——吴国、越国,开始接过争霸的接力棒,天下

  • 历史上唯一存活超过1400年的公司,从中国隋朝活到现在依旧很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朝发展的企业,中国历史上最牛公司,隋朝几个集团

    有这样的一家企业,在我国的隋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了,直到现在,它已经存在了1400年了。在听到这样一家企业能营运了这么久,很多人就会产生怀疑,是怎样的营运方式能营运这么长时间,这家企业也是历史是哪个营运最久的一家企业。更有很多的人想要探寻到企业千年不倒的原因。它就是日本金刚组株式会社(株式会社就是股份

  • 若非芈月平定这场内乱,恐怕不等秦国统一天下自己就先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芈月怎么去的秦国,芈月带嬴稷回到秦国,秦国皇后芈月与秦始皇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但是少有人知道秦国在灭六国之前不久,刚刚经历了一场有亡国之危的内乱——季君之乱。今天轻尘来跟大家一起聊聊这场惊心动魄的秦国内战。[var1] 大秦都城咸阳 公元前307年,在进军周王室最后的城邑洛阳后,年仅23岁

  • 冷眼看历史 安史之乱中的铮铮铁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太平日久,各州县戒备松驰,安禄山的二十万大军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大军一路南下,黄尘滚滚,遮天蔽日,杀声震天。这阵势足以让闻者心惊,见者丧胆。各州郡官兵不是逃就是降,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也就十几天的时间,兵锋直达洛阳。可以说安禄山的大军在河北几乎没有遇到扺抗。也是事发突然,河北又是安禄山的势力范围

  • 强大的秦王朝为何只存在15年就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革政体,废分封,实施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筑长城,进一步施行武力统一华夏未统一的地方。原六国之地,无不在大秦铁骑下拜服,不管自愿或不自愿,秦朝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看似强大牢固的大秦王朝,却在秦始皇死后3年崩塌了,也就是说秦朝统一中国后,只存在1

  • 你不知道的历史,中国史上曾出过3位女皇帝,武则天只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有何地位,武则天是历史上最强的君主吗,历史上第一女皇武则天真很厉害吗

    其实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人们所了解的那样。首先武则天算不上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在此之前中国还曾出现过两位女皇帝。只是她们的在位时间较短,名气没有武则天大,因而差点被人们所遗忘。其实严格起来说武则天只能位列第三,那么前两位会是谁呢?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北魏孝明帝的女儿元姑娘为什么没有名字?因为被人立为皇

  • 战国名将李牧采取坚壁清野战略,迂回战术一举挫败匈奴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国名将李牧,李牧灭匈奴兵完整视频,李牧打败匈奴时为什么那么多军队

    [var1]李牧,曾经驻防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山西省右玉县)。为了防备北方匈奴南侵,李牧采取对外先示弱,对内集中兵力,利用敌军轻视我军的心理,然后迂回包围的战术一举击破匈奴军队的战略。李牧每天杀牛宰猪,犒赏战士,大力训练骑马射箭,把军队训练得非常有素,然后命令士兵严守关卡,任何人不能擅自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