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孙权,其实比刘备更爱哭,在《三国志》中哭了13次!

历史上的孙权,其实比刘备更爱哭,在《三国志》中哭了13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758 更新时间:2024/2/9 17:12:33

一、孙策

《三国志》: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

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打猎时,遭到许贡门客的刺杀。不久之后,在将江东主公的宝座让给孙权后,孙策去世。对此,孙权自然是十分伤心的,为兄长而哭泣。

二、周瑜

《三国志》: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战略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路染疾病,不幸病卒,年仅三十六岁。孙权听闻周瑜病逝悲伤不已,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资,然而寿命短促,我还能依赖什么呢?”又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

三、张纮

《三国志》:临困,授子靖留牋曰……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张纮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前,亲自多次登门邀请,张纮出仕为官。建安十七年(212年),张纮病逝,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四、周泰

《三国志》:权把其臂,因流涕交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拜周泰为平虏将军,而朱然徐盛等将领并不服气。孙权亲自端酒到周泰跟前,然后让周泰解开衣服,孙权每指周泰身上一处伤痕,问周泰这伤怎么来的,周泰都明确的说出这伤痕是哪一场战斗怎么受的伤,孙权拉着周泰的胳膊,忍不住哭泣起来。

五、浩周

《三国志》:权因字谓周曰:“浩孔异,卿乃以举家百口保我,我当何言邪?”遂流涕沾襟。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后,孙权臣服。于是曹丕就派遣浩周使东吴。曹丕原本是让孙权遣子为质的,但孙权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甚至当着浩周的面,孙权哭了起来。当然了,这一次哭是装出来的。也即是为了欺骗浩周,从而达到不用遣子为质的目的。

六、凌统

《三国志》:病卒,时年二十九。权闻之,拊牀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

凌统病逝时,时年二十九岁。孙权得到消息,拍着床起身,悲哀不能自止,并且减餐几天,一提到凌统就流涕,命张承为凌统作铭诔。

七、冯熙

《三国志》:权闻之,垂泪曰:“此与苏武何异?“

冯熙是吴国大臣,奉命出使魏国,受到魏文帝曹丕和尚书令陈群招揽,宁死不从,自尽未果。孙权闻之流泪,称其“东吴苏武”。最终在曹魏死去。

八、吕范

《三国志》:权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宰。

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孙权悲痛不已,遣使赠其大司马印绶。孙权还都建业后,以太牢礼祭祀吕范。

九、孙虑

《三国志》:弟虑卒,权为之降损,登昼夜兼行,到赖乡,自闻,即时召见。见权悲泣,因谏曰。

嘉禾元年(232年)正月,孙权的次子孙虑去世,时年二十岁。孙虑因没有儿子,所以封邑废除。孙权悲痛哭泣,为之减少膳食。对此,长子孙登就劝孙权保重身体。

十、张昭

《三国志》: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牀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致刀地,与昭对泣。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东吴称臣以为外应。张昭劝谏孙权不要相信公孙渊,但是,孙权却不同意,双方争论起来。最终,孙权与张昭相对而泣。

十一、孙登

《三国志》:临终,上疏曰……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宣太子。临终时上疏举荐贤才。孙权深感悲恸,此后只要谈到孙登就流泪不止。

十二、宗预

《三国志》:预复东聘吴,孙权捉其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宗预是蜀汉大臣,最后一次出使东吴时,孙权抓住宗预的手,哭泣道别说:“你经常奉命来结交两国,现在你年纪已大,而我也日渐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见了!”赠送宗预一斛大珍珠以为礼物。

十三、陆抗

《三国志》: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太元元年(251年),陆抗回到都城治病时,孙权召见他,流着泪对他说:“我过去听用谗言,对你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笃厚,因此亏待了你。我前后责问的材料,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后宫无数,但此女才是他的真爱,地位权势富贵都给了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世民后宫情史,李世民最喜欢的女人排序,李世民后宫有韦贵妃吗

    首先就是创业初期长孙皇后对他的保护了,我们都知道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玄武门事变。但是这里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的心思李渊不知道嘛?他想要除掉的兄弟们不知道嘛?为什么李渊没有在李世民造反之前就灭了他?说是父子之情是不是有些许的牵强呢?要知道当时李渊绝对是察觉到了李世民的

  • 李世民处死单雄信,为何只有徐茂公一个人为他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处死单雄信时,徐茂公惺惺作态,看似只有他一个人求情,实则他最坏,假如不是他的计谋,讲真秦琼在场,单雄信不会被杀。其中的是非曲直听我慢慢道来。单雄信(?—620年),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西北)人,隋末唐初时期的猛将。勇武过人,同郡与徐世勣关系友好,誓同生死。隋末与徐世勣一起加入翟让的瓦岗义

  • 汉武帝最奇葩儿子:喜欢诅咒别人,最后自缢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杀儿子,千古一帝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作为皇子,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和无人可及的地位,刘胥为什么要诅咒别人?他诅咒了哪些人呢?最后成功了几个?古代对皇储的要求很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身体强壮。刘胥可以说是汉武帝的几个儿子中身体最为强壮的了,他身材魁梧,力大如牛,不仅能空手扛起青铜大鼎,更能徒手不带武器去和熊、野猪等凶猛的野兽搏斗。但是汉

  • 汉武帝最宠爱的女子,虽倾城又倾国,却佳人已逝再难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武帝一生最爱的女人,刘彻汉武帝,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

    在平阳公主的特意安排下,李夫人与汉武帝相遇对于很多帝王来说,“后宫佳丽三千”才是标准配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男人的野心,却让很多女子掉进权力的漩涡中,每日勾心斗角只为得到一丝关注。当然,如果背后有强大势力支持的话,前进的路便会顺畅许多。平阳公主平阳公主身份尊贵,她不但是汉武帝一母同胞的亲姐姐,还

  • 被李训搞砸的甘露之变,如果成功,哪还有五代十国什么事儿!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训之变,甘露之变李训说了什么,唐朝李训简介

    今天本来不是他计划好的时机,但是事出突然,李训已经擅自做主,用祥瑞的消息把仇士良和鱼弘志一群人引过去了,只能期望李训能够成功了。这些年藩镇日益做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朝廷的节度使倒变成了他们的东西一样,偏偏自己这个皇帝别说执掌朝政了,连这长安的兵权,都在那些阉人的手里,连腾出手去想办法对付藩镇都办

  • 汉武帝反击匈奴时,汉武帝为中国干了3件大事,600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反击匈奴,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条件是什么,汉武帝用了多少年才打败匈奴

    通过张骞的话语,汉武帝得知,他并没有实现自己一开始的计划——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给汉武帝带来了两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首先,在河西走廊以西,分布着众多中国人此前从未听说的国家。战争的天平渐渐倾斜,而双方就像杀红了眼的武士,不顾对方砍来的利刃,只是拼命挥动着自己手中的长刀。动辄上万的战损让双

  • 薛仁贵玄孙薛从,和父亲同朝为官,在地方时兴水利,储备粮食防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为何杀薛仁贵,薛仁贵1-40集,薛仁贵后代家谱大全

    薛仁贵玄孙一代主要是薛平的儿子,薛平十二岁时为磁州刺史。后入朝任职,宿卫南衙三十年,历任左龙武大将军、义成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平卢节度使,在地方颇著政绩。826年,拜河中节度使,累封韩国公。830年,被召为太子太保。次年,以司徒致仕。832年,薛平去世,年八十。薛平有八个儿子,长子薛广,次子薛文

  • 汉武帝刘彻的宠臣, 大将军卫青的逆袭开挂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刘彻真的降阶接待卫青吗,刘彻后期真的有冷落卫青吗,卫青霍去病刘彻是什么关系

    卫青如何从一个奴仆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将军呢?卫青是他母亲和平阳县吏郑季所生,卫青三岁时他母亲卫媪因家庭贫困把卫青送到他生父郑季的家里生活,在郑季家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快乐,同父异母的兄弟很不尊重卫青,让他的童年没少吃苦头。卫青长大后在平阳侯家做骑奴,在封建社会时代,奴仆在社会上根本没有地位的,在做骑奴的时

  • 1930年代的西安华清池,当年杨贵妃沐浴的汤泉,已经寥落破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华清池图片,华清池是杨贵妃洗澡的地方吗,西安华清池开放了吗

    之后,他们在山西汾酒生活了大约两年,后因抗战爆发回国。在山西汾阳的两年时间里,保罗·克利福德·唐克和约翰·卡顿经常外出游览山西的名胜古迹,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回国后相继发布。非常有价值的视频数据。下面这组老照片是PaulCliffordTonk和JohnCarton在1930年代游览西安华清池时拍摄的

  • 汉武帝刘彻一生中做了什么事情呢?他的能力很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武帝刘彻的一生,汉武帝刘彻年龄多大,汉武帝刘彻一生有什么功绩

    不能全部归罪于汉武帝,但可以说起了个不好的头。汉武帝的功劳就是驱逐匈奴,开疆拓土,是当代史,暂且不谈,姑且算是中立。至于驱逐匈奴,开疆拓土, 一般而言中国发展几年,戎狄基本就不是中国对手,和什么皇帝关系不大。到了朝代末期有了内反,土地基本又回去了。本质是只占土地,没传文化,既占土地又传文化是共和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