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清楚,历史上不管是改朝换代还是发动政变,更换皇帝这个建议是绝对不能自己提的,即便权臣们已经总揽朝纲,想当皇帝也必须大臣们三请四奏,皇帝还不能一口答应。魏文帝曹丕想称帝,底下的大臣们请了六次,连汉献帝都连续请求禅让,可曹丕依旧客气回绝。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硬说成是手下将士硬逼着他当皇帝,好像这龙椅是烫手的山芋。
权臣们谦让至此,大伙都知道不过是一种姿态,戏没演够就称帝,百姓会说这个皇帝吃相太难看。但是,多番谦让也容易节外生枝,弄不好可能把到手的皇帝给弄丢了,皇太极之子豪格就是活活生把帝位给让出去的。当年努尔哈赤驾崩时,八大贝勒推举皇太极当可汗,皇太极可没扭扭捏捏,大大方方地坐上了后金的汗位。当然,皇太极的权势足够强大,他也当仁不让。到皇太极驾崩那会,豪格可没有皇太极那样的掌控力。
豪格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的叔叔多尔衮,论军功两人不相上下,论八旗支持率,两人也在伯仲之间,然而豪格有一项绝对优势,他是皇太极的长子,在法理上是正统接班人,父死子继是满清传统的继承制度,当然兄终弟及也常有发生。两派势力僵持不下,眼看就是一场火拼,当时满清的局势也不乐观,双方都不想内斗。这种局面下,就看谁撑得住,结果豪格成了先认怂的那一个。豪格在关键时刻说了八个字:“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这话要是搁汉人听,大部分会认为这是豪格的客气话,而满清那批大老粗被这话弄得摸不着头脑,都以为豪格这是要打退堂鼓啊,本来鼓着十足的士气顿时泄了七分。而老谋深算的多尔衮抓住这个时机,把年幼的福临推到前台,让福临当皇帝,多尔衮和豪格阵营的济尔哈朗共同摄政,这番安排符合兼顾了两大阵营的利益,而唯一的失意者就是豪格,他不仅丢了皇位,之后多尔衮势力做大以后,还霸占了豪格的福晋。如果豪格能够再坚持一下,或许多尔衮就会先认怂,所以啊,客气话可不能随便乱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