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政治开放,一些沿海或是发达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见各种肤色的外国人穿插其中。而不管什么年代,都少不了爱攀比的人,女子之间比衣服、首饰、妆容;男子比家世、学问、能力。在唐朝除了以上那些,世家大族聚会时,还会比试谁家有昆仑奴,数量越多越有面子。
昆仑奴,指的并不是昆仑山或其附近的人卖身为奴的人,而是当时的人们从南洋地区运来的奴仆,其中大多数是“黑人”。中国古代,昆仑有两个代表意思,一个是众所周知的昆仑山,另一个是指黑色的东西。所以昆仑奴的称号,是由他们的肤色而来。《旧唐书·南蛮传》中曾有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昆仑奴个个性情温良,体壮如牛,耿直忠心,学习能力也很强,既能当小斯使唤,还能当保镖,并且一旦买了就是死契,哪怕只管吃住,不发工资都行。所以即便购买的时候,价格是普通奴仆的好几倍,贵族富商们也争相抢夺。
电视剧《大明宫词》就展现了这一史实,武则天时期,太平公主跟嫂嫂韦氏出去逛街,见面具摊上摆着昆仑奴的面具,很是奇怪就问了起来。那摊主回答:“公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
昆仑奴盛行于唐朝,之后基本上就销声匿迹了。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连年战乱。先是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周边的国家对他的敬畏之心大大下降。再加上商人虽然逐利,但战争是有伤亡的,谁也不愿意掺和进去。之后的五代十国,更是混乱,宋朝经济虽然发达,但中原也没有完全统一,辽、金虎视眈眈,战争不断。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连渔民都禁止出海,更遑论从其他国家运输大量的人员进来。就这样昆仑奴,盛行于唐朝,也消失于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