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真是“大意失荆州”?其实这两点才是造成他失败的致命伤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乱世,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个乱世,尽管在此期间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但同时也诞生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关羽便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可以说,刘备能够成为“汉中王”,除了有诸葛亮等人为其出谋划策以外,关羽也功不可没,这位以“义薄云天”著称的无敌猛将,一度让曹操也是爱恨交加,甚至还差点儿为了避开他的锋锐而迁都。
在“襄樊一战”中,关羽围困襄阳、樊城之后,于禁前来救援樊城,没想到,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发生了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了于禁等人,从而重创曹军,一时间威震华夏,风头无两。
意外的惨败,让曹操忧心忡忡起来,甚至开始打算把都城从许县往北迁移,不过,在听从了司马懿和蒋济的劝阻之后,终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恐怕此时的关羽不会想到,已经占尽上风的他,最终不但丢掉了荆州,连自己的命都搭了进去。
很多人都说,关羽是因为大意才失掉的荆州,结果不但让东吴捡了个大便宜,还令蜀汉损失惨重,其实,这场失利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关羽真正失败的致命伤在于以下这两点。
罪魁祸首之一是关羽和部属的关系,话说在镇守荆州期间,他同东吴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反目成仇,当他北攻襄樊的时候,留守江陵与公安的是糜芳和傅士仁,然而,关羽同这二位承担守御大本营重任将领的关系非常糟糕。
本来在北攻襄樊前,关羽并不敢掉以轻心,他对荆州的守御还是作了精心的安排,如果按照他的部署,只要糜芳、傅士仁两人坚守城池,不投敌叛变,等到关羽迅速返师,与江陵、公安的守军前后夹击吴军,他和吕蒙之间孰胜孰负真的很难预料。
可事情坏就坏在关羽这个人从来都瞧不起士大夫之流,因此,也就没给过糜芳、傅士仁好脸色,让这两人的心里产生了嫌隙,再加上关羽因为两人没有及时将“军资”运往前线大发雷霆,甚至宣称“还当治之”,最终促使糜、傅二人临阵倒戈,拱手将城池献给了吕蒙。
另外一点是,关羽的指挥出了问题,在俘虏了于禁等人之后,荆州军本来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可关羽却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误认为固守樊城的曹仁已成瓮中之鳖,“有必破之势”。
所以,关羽不是集中兵力迅速歼灭曹仁主力于樊城,反而分兵南下,渡过汉水,“遣别将围魏将吕常于襄阳”,并派遣游军进至许都附近的郏下,如此一来,使得本来兵力就不雄厚的荆州军更加分散,结果就是樊城也攻不克,襄阳也打不下,最后导致军卒疲惫,士气低落。
最致命的失误就在于,当关羽得知荆州失陷的消息后,不顾一切的打算夺回南郡,可问题是,江陵、公安并非因为军队战败丢失,而是傅士仁、糜芳二人投降所致,此时的吴军兵不血刃,未损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两座城池,士气正旺。
好死不死的,在退还江陵的途中,关羽还“数使人与蒙相闻”,责问他违背同盟,没想到的是,反被吕蒙乘机展开攻心战术“厚遇其使”,并让其“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当使者回到营以后,关羽部下“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遂使“关羽吏士无斗心”,要知道,出兵打仗,最忌讳的便是军心涣散,失去斗志,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关羽真是想不输都难,因此说,他的失利并非因为大意,上面提到的两点才是造成他失败的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