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样的奇才却落魄江湖,成为时代的弃儿,到底是谁之过?一般都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唐玄宗为代表的朝廷高层风气败坏,不识人才。这个解释乍一看有一定道理,毕竟“怀才不遇”是从古到今很多人才都曾经历的共同遭遇。然而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李白自身是不是也有某些原因呢?
比如李白同时代的诗人高适,出身起点和李白一模一样,二人还曾经好朋友。高适最初也是个默默无闻的平民诗人,他的诗才和诗名甚至远不如李白。但就在李白流落江湖时,高适却青云直上,先后就任西川、剑南节度使,被封为渤海县侯,成为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可见事情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以“怀才不遇”来解释李白的一生。
实际上,李白之所以没能像高适一样飞黄腾达身居高位,与他自身也有着很大关系。与高适相比,李白更像一个纯粹的文人,写起诗文来才如湖海,但若论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委实存在很大欠缺,《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的一句话,“潦倒不通世务”,用在他身上也未尝不可。
例如他在天宝初年,也曾经通过贺知章、玉真公主的推荐,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授予翰林供奉之职。可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把握住了,可谓前途无量。但李白却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他曾经写组诗《清平调》赞美杨贵妃,其中有一首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在这首诗中,李白把杨贵妃比作汉朝的美人赵飞燕。但问题是赵飞燕虽然以美貌闻名天下,但她的人品却败坏不堪,以放浪形骸、秽乱宫闱著称。不知李白是怎么考虑的,用赵飞燕来比喻杨贵妃。结果可想而知,把一个女人比喻成赵飞燕,简直等同于骂街,杨贵妃对他恨之入骨,最终使得他被“赐金还山”,丧失了这次最好的机会。
安史之乱后,李白得到皇子永王李璘的赏识,成为李璘的幕僚。不久后永王李璘因涉嫌谋逆被关押,李白在李璘手下不过是个小角色,本来可以置身事外。但他之前献给李璘的一首诗被人告发,即“永王东巡歌”组诗中的一首:“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在诗中他把皇子李璘与古代的秦始皇、汉武帝相提并论,甚至把他比作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问题是永王李璘根本不是太子也不是皇位继承人,这种比喻是非常不明智也很危险的。结果他因此被视为李璘的心腹,成为谋逆大案中的重犯,差点丢了脑袋。
遭遇此次变故后,李白在郭子仪等人营救下侥幸得脱大难,他仍然不死心,给当时的宰相张镐写了两首诗“赠张相镐二首”,诗中竭力表白自己的才干,并不遗余力恭维张镐。但其中一首诗又犯了用词不当的毛病,“冯异献赤伏,邓生倏来臻。庶同昆阳举,再睹汉仪新”。“庶同昆阳举”,是夸赞张镐带兵援救睢阳的壮举,可以和汉光武帝刘秀当年解救昆阳之围相比。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把臣子比作古代皇帝,是等同于谋逆的大忌。结果张镐看了他的诗之后,没有对他做任何回应。李白就此丧失了最后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可见,李白一生困顿,和他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也有很大关系。
参考史料:《李太白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