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反复品味这个书生的话,于是从中采撷了“世”“民”二字,作为这个孩子的姓名,这就是《新唐书》中记载的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名字由来。听上去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但李世民确实很早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识和才干。他出身在公侯之家,自幼安享富贵,却丝毫没有膏粱子弟耽于逸乐、不务正业的恶习,而是饱读书史,苦练骑射技艺,成长为少年英才。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出塞巡视,结果遭到突厥骑兵围攻,被重重包围在雁门关。李世民当年才16岁,却带领一支人马,随同隋朝大将云定兴前去勤王护驾。因为突厥骑兵实力雄厚,李世民建议云定兴采用疑兵计,“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让援军故意分散绵延长达十几里,遍树旌旗,敲锣打鼓,让敌方不知虚实。这一招果然奏效,敌军以为隋朝大军将至,撤围而去,李世民初次登上战场就令人刮目相看。
以此为肇端,李世民的辉煌一生正式拉开帷幕。18岁时,他鼓动父亲李渊抓住时机在太原起兵,19岁时统领大军击灭陇西军阀薛举,此后又依次削平群雄,河东刘武周、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河北刘黑闼,无一例外都在他所向披靡的攻势之前灰飞烟灭,为创立大唐立下首功。
李世民不仅善于上马打天下,也懂得下马定江山。登基之后,他重用贤才,善待功臣,勤于政事,内修政理外怀远人,使得大唐朝国势蒸蒸日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使得他位列古代四大明君之一,很多人把他视为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
然而,晚年的李世民,却仿佛变了个人,身上的缺陷和毛病纷显现出来。他的四大宠妃之一的徐惠妃,是个知书达理的才女,性情温柔敦厚,连她也对李世民的行为看不过眼,专门写了一篇奏章,委婉而不失尖锐地对李世民进行劝谏:“妾又闻为政之本,贵在无为。窃见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人劳乃易乱之源”,劝诫李世民不要大兴土木兴建宫殿,应当爱惜民力。
同时,唐朝著名的直言敢谏之臣魏征,也曾对李世民提出类似的批评:“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兵戈屡动,土木不惜”,认为李世民频繁征调百姓参加各种劳役,甚至比隋朝还要繁重,劝李世民“爱民犹子,恤其勤劳”。李世民究竟干了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风波?
《贞观政要》记载,晚年的李世民,耽于逸乐,长年征调盈千累万的百姓,为他兴建豪华宫殿,百姓苦不堪言,甚至连耕田养家都难以顾及。大臣们劝谏他,李世民却来了一句:“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意思是说,不能让老百姓闲着,闲着容易懒散闹事,就得让他们不停参加各种劳役,才会让他们驯服听使唤。这番话既强词夺理,又冷酷无情,让人难以置信是出自李世民之口。
李世民此言一出,不管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出发点如何,其一生标榜的爱民如子、勤政爱民等英明形象,瞬间荡然无存。原来他整天挂在嘴上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君犹船也,民由水也”都是骗人的童话。
忠直的魏征一看自己竭忠尽智效忠一生的太宗皇帝,竟然是这样的人,气的怒发冲冠地批评他“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认为他的这番话“恐非兴邦之至言”。魏征还有一句话,可谓是看透了李世民:“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说他嘴里一套心里一套。可见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皇帝宝座就好比是一个魔戒,任何接近他的人都会被污染被控制,李世民也未能例外。
参考史料:《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