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席话,说出了他的用人真谛:不拘小节,唯才是举。但有一技之长,他都可以信手拈来,当成可用之才。纵观李世民手下文武大臣,有的是隋朝降臣如萧瑀,有的是农民起义军将领如程咬金,有的是死对头太子建成的心腹,如魏征、薛万彻,有的是江湖大侠如史万宝,还有的是边地游牧部族的胡人,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正如海纳百川、无所不包,使得唐朝的人才储备厚度无与伦比。
但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有一利必有一弊,无底线的一味追求宽容大度,同时也难免出现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弊端。一些人品卑劣、心术不端之人,也得以堂而皇之侧身其中,使得李世民手下大将中,带有明显的良莠不齐的倾向。武将王薄就以人品卑劣闻名。
王薄,原来是山东邹平的一个农夫。隋朝大业七年,隋炀帝大举出兵辽东,讨伐高句丽,向全国各地征调数十万士兵和民夫,王薄也被强征入伍。当时隋炀帝连年在辽东用兵,但因他军事才能有限,连吃败仗,导致大批士兵和民夫埋骨异乡。因此当时的农民都把去辽东出征视为死路一条。
王薄于是利用百姓们的怨恨之心,揭竿而起与隋朝对抗。王薄起义之后,引起了隋炀帝的重视,他派遣名将张须陀前来镇压。王薄此时却露出了志大才疏的真面目,面对隋朝官军,王薄一筹莫展,打一仗败一仗,被隋朝军队赶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几次濒临绝境,别说打天下当皇帝,连保住小命都难。
当时隋朝内部发生兵变,权臣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拥兵造反,成为拥众十余万的一方军阀。王薄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在王薄最困难的时候收留了他,从此王薄成为宇文化及的部将。
武德二年,宇文化及与另一个军阀窦建德发生冲突,双方大打出手。窦建德兵强马壮,善于用兵,宇文化及不是他的对手,连吃败仗,最后退入聊城固守。谁知道王薄一看窦建德实力强大,于是又想改换门庭投降窦建德。于是他暗中与窦建德接洽,然后夜间带领人马突然打开城门,窦建德大军蜂拥而入。宇文化及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生擒活捉,丢了性命。王薄把救命恩人的脑袋,当成了自己走向荣华富贵的台阶。
然而这还不算完。王薄归降窦建德之后,依然三心二意。当年四月,窦建德率领大军在虎牢关与李世民决一死战。王薄眼看窦建德陷入险境,又动起了坏心眼。在虎牢关之战中,王薄再次突然叛变,阵前倒戈,投降了李世民,使得窦建德的防线顿时出现一个大缺口,最后全线崩溃,窦建德也被唐军俘获。王薄跟着李世民干了几年,也没得到好下场,因为滥用职权公报私仇,害死唐朝潭州刺史李义满,被李义满的侄子暗杀。
王薄起兵几年之内,三次投降,两次背叛故主,且两次都致故主于死地,是一个典型的卑鄙小人。当时就有人对他的这种行为非常鄙视,认为他可与反复无常、背义忘恩的吕布相比。但是,历史教科书中对王薄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
原因很简单,因为王薄无意之中抢了3个第一。在隋朝末年第一个起兵造反,第一个敢于挑战隋炀帝,第一个掀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在隋末唐初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所以他才会被视为隋末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是反抗隋朝暴政的农民军英雄。因此对待王薄要用一分为二的看法,他的人品确实卑劣不堪,但他的历史功绩也不容否定。
王薄颇有文艺细胞,是个很有创作能力的“歌星”。他在起义之初,创作了一首著名的《无向辽东浪死歌》,以民间歌曲的形式鼓动百姓起来造反,反抗隋炀帝的暴虐统治,“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王薄这首歌曲唱出了贫苦农民的心声,激起了他们对隋炀帝的无比仇恨和反抗决心,在隋末唐初流行一时,也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被写入历史教科书,上过学的都知道它。
参考史料:《隋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