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面的商纣王无恶不作,惹得天怒人怨。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他竟然为了自己和宠妃娱乐做酒池肉林。最惨无人道的是,他活挖了比干的心,发明了极其残忍的炮烙之刑,还强迫伯邑考的父亲把伯邑考吃到肚子里。种种恶行令人发指,可是真实的纣王真的是这样惨无人道吗?
一、明朝眼里的纣王
首先我们要追溯《封神演义》写作的历史中去,它其实是出自明朝许仲琳之手。当时的许仲琳一心求功名,但事与愿违,多次都未考中一官半职,这对他来说打击很大。因为一心求功名,使得许仲琳家境贫寒,曾一度无法养家糊口,被人催债,所以便放弃求取功名的心,写起了小说。
当时的明朝经济发达,政治清明。而民间的百姓思想也很开化,生活的相对比较自在,基础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他们就开始追求精神文明。
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很多文人开始创作小说,也就留下来了很多让我们现在还津津乐道的小说作品,《封神演义》就是其中之一。
许仲琳写小说选择题材的时候也并非一本正经,据说有一天他经过一个说书的茶馆,里面的先生说的正是武王伐纣的民间故事,所以他灵机一动便选择将它加以润色写成小说。我们说文人酸腐,这话一点都不假。
许仲琳在写的过程中,把自己求取功名一路的悲愤都写进了自己的小说里面,但是他不敢写实,怕被皇帝当成反书,所以就写成了神话题材。而且在取名字的时候特地用了封这个字眼,以圆自己的当官梦。
明朝文人写作有一个特点,那就把好的能写的一点瑕疵都没有,坏的写的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经许仲琳这个明朝文人的手这么一改,这个有历史性的武王伐纣的故事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所以这纣王,其实未必就真的这么惨无人道。
二、历史中的帝辛
我们现在说的纣王,他并不叫纣,他真实的名字叫子辛或者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个帝王。纣其实是后世给他追加的谥号,意思是凶恶不义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纣王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谥号不是活着的时候叫的。
考古学家在殷墟的考古中并没有发现,商帝辛作为一个残暴君主的真实文物。反而根据《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王广文博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威猛,力大无穷,可以徒手和野兽搏斗。
可见帝辛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还是很难得的。据历史记载,帝辛在位期间废除了世袭制度,因此得罪了大部分的王族贵胄,而周文王就是帝辛得罪的权贵之一。
帝辛在位期间开拓了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这对当时人民的生活改善起了很大作用,因为这些土地都是很肥沃的。他还大规模组织军队与当时侵犯国民的东夷对抗,平定东夷的同时,还开拓了更多适合耕种的土地。然而那样大的战争,在当时物资极度贫乏的情况下,士兵的死伤是严重的,也使得当时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民不聊生,所以才会有小说里面所写的残暴景象。
其实他与历史上另外一个君主也就是隋炀帝很像,为了百姓生活的安稳开疆拓土,最后雄才大略变成了劳民伤财,执法严厉变成凶残无道。几乎所有的功劳反而被后来者抢去,接着被不断抹黑,硬生生扛下了一个暴君的名头。
其实我们一直都说炮烙之刑是帝辛发明的,其实这真的是冤枉他了。据历史记载,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桀,也是一个历史所传的残暴君主,而炮烙之刑正是发明于这个夏末的君主桀,所以并非是出自帝辛之手。
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其实说的是商和周的牧野之战,在这次战争中,周武王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很确切的记载说武王伐纣时的真实理由,或者实际的导火索,也就是没有记载任何起因。这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争,肯定不会是小战争,没有任何理由就直接因为自己兵力强大了就去打,那显然是不行的。
然而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猜测,很可能是当时周的越来越强大,不再服从帝辛的领导。再加上帝辛取消了诸侯的世袭制度,那么作为权贵之一的周,就要打败商朝取而代之。皇帝需要百姓的诚服,而百姓的诚服是要看到成绩的。所以周武王在打败了帝辛之后,给他列出了六大罪状:酗酒、不用贵戚旧臣、重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
我们分析这所谓的六大罪状其实不难看出,更多的是因为伤害了贵族的利益。所以由此猜测牧野之战也有可能是皇权和贵族的战争,并非是帝辛本身有多大的罪过。
三、结语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个朝代的历史,其实他大多都是后一个朝代写出来的,只有先发生了才能写,所以大多是后人写的。就像胡适先生说的,历史她其实就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给她穿了特务的衣服,她就是个小特务;给她穿了公主的衣服她就是个小公主。
再具有历史原型的小说,其实都会增加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时候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影响。就拿现在来说,大家都喜欢看清宫剧,因为清朝离我们相对比较近,有哪些皇帝,有哪些大的事件,我们基本都知道,但同一个人每个影视剧所反映出来的观点都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就要从文物字样去了解,相对会比较贴合实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