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个人魅力上来讲,似乎刘邦矮了项羽一大截。其实,帝王之术哪能用个人魅力来开脱?刘邦看起来很不堪,但是他的驭人之术和冷静无人出其左右,这也是他能开创历史上最伟大的大汉朝的重要原因。
楚霸王的结局,大家都耳熟能详,“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边自刎,似乎也是大家最能接受的英雄结局。
项羽自刎乌江也就成了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件事,这真的没有任何疑议了吗?
还真不是,我个人就不赞同这种定论。
我们现在公认的项羽自刎一说主要来自于《项羽本纪》的记载。
但是《汉书》中却有另一种说法:灌婴诛杀项羽于东城。
有人认为并不矛盾,理由是:《汉书》中说的比较简略,意思是灌婴追项羽到东城;而《项羽本纪》则更详细,项羽被追到东城之后自刎。
是这样吗?我不赞同。
我认为项羽被杀的可能性更大,而不是什么自刎乌江。
不管哪个史料,都明确记述了项羽逃跑的情况:刘邦派出追项羽的军队都很少,只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汉军正在围楚军本部。
推理一下就可以知道,项羽此举更像是带亲信逃命,根本就没带什么兵。项羽如果是带很多兵跑了出去,本部却还有十万楚军被围,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他既然是要逃命,哪有有逃命机会(有船可以渡江)却非要自刎的道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项羽本纪》这种自刎乌江说法的矛盾之处:《项羽本纪》明确有乌江亭长来接项羽的记载,“乌江亭长义船待”;所谓江东子弟千万,假如真如说的那样敬重项羽,就不会只有一个亭长来接。要知道这里可是项羽的主场,惨淡如此,着实让人奇怪。
想来想去,只有一种可能,这是太史公对项羽的拔高而已。不要以为太史公是汉朝人,对汉朝和刘邦就很推崇,事实上,他有时候写的却偏向非汉朝的另一面。别的不说,汉武帝看了太史公的史记都能气的半死。而且,太史公的书在记述中还有很多帝王的耳语密言,着实让人不能信。
我不是否定太史公的《史记》,它无论如何都是中国史书的瑰宝。我只是想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太史公也是凡人,也有可能夹杂着自己的主观。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观点系本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