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一首《出塞》,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其中的“龙城飞将”,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他的知名度,与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毫不逊色。
但王勃在《滕王阁序》却发出感慨——“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一生,保家卫国,抗击匈奴,却落得一声“难封”的叹惋;另一方面,与卫青、霍去病相比,他的功绩微乎其微,却能在史书中与这二位齐名,又着实令人好奇。
出身名门
李广出身的陇西李氏,从战国时代就是有名的武将世家。他的先祖为秦国大将李信,曾经参与过歼灭燕国、赵国的大战,虽然未能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却也是不容小觑的人物。
李广自幼习武,英勇过人。汉文帝14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人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就此怀着报国的梦想,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入伍,开始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是从基层做起,但李广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能力杀出了一片天,由于他作战勇猛,歼敌数量多,很快便升任做了汉中郎,能够随侍汉文帝左右。
他最为出名的一件轶闻,就是射石搏虎的故事。史书记载,某天李广出猎,树丛之间影影绰绰似乎有一只老虎,他大喜过望,一箭射去,整支箭都没入“虎躯”,下马查看时,却发现所谓“老虎”,只不过是一块大石头。后来他不管如何尝试,都无法做到将整支箭都射进石头中。
唐朝诗人卢纶有著名的《塞下曲》,说的就是这件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之勇,可见一斑。
“飞将军”其人
李广的大半生都在与匈奴作战的战场上,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没能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率领大军与匈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这也许是他“难封”的原因之一。
景帝时期,李广在上郡驻守。匈奴大举入侵时,景帝派遣了一名身边的宦官前去监军。那名宦官率领了几十骑士兵,纵马驰骋中途遇到三名匈奴人,交战途中不仅没打赢,反而那几十名士兵非死即伤。
宦官向李广求助,李广当即率领百名士兵前去追赶,不出所料,射杀一人,活捉两人。但此时,他们已经进入了匈奴的势力范围,匈奴大军,近在眼前。
危机时刻,李广展现出了超人的镇定和冷静。他分析,匈奴人并不知道自己单枪匹马,况且兵不厌诈,如果自己装作是前来诱敌的先锋,或许能赢得时间。
于是,李广果断下令,继续前进,直至匈奴大军营帐外,然后他命令士兵解下马鞍,随意躺卧,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在匈奴营帐外不紧不慢地游荡,大有一副“空城计”的架势。
匈奴人不明白李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同样按兵不动。此时天色渐暗,李广却始终没有动作,匈奴人判断,汉军也许就埋伏在附近,于是趁着夜色连夜拔营而去。
李广未费一兵一卒就吓退了匈奴人,避免了一场近在眼前的恶战。
公元前129年,李广在与匈奴人交战的过程中,因受伤而不慎被生擒,匈奴单于听闻李广大名,下令将李广带到他面前。
在押解途中,李广躺在两匹马中间的网上,闭着眼睛假死,偷偷感知这周遭的情况。没多久,他便趁一旁的匈奴士兵不备,跳上马扬长而去,快马加鞭与塞内的部下会合。
匈奴派出几百名骑兵追杀李广,却被他用弓箭射杀大半,匈奴人畏惧而不敢前进,李广这才得以逃脱,回到了汉朝。
但朝廷一致认为他作战不力,导致汉军伤亡惨重,按照军法应当处以死刑,在缴纳了一笔不菲的钱财之后,李广免于死刑,但他前半生打拼来的官位、封赏也付诸东流,他再次成为了庶人李广。
虽然在汉朝的朝廷没能得到他应有的奖赏,但与他交过手的匈奴人却实实在在领教过李广的勇猛,“飞将军”的美称,就是匈奴人对李广最大的肯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年事已高的李广苦苦哀求,才换来了跟随卫青、霍去病一起出征匈奴的机会。
此战,即霍去病“封狼居胥”,立下卓著战功的“漠北之战”。
然而,霍去病风光无限的另一面,却是李广无限的怅惘和哀伤。他作为卫青的部下,曾多次请求担任先锋,为大军探路。
但卫青却提前得到了汉武帝的旨意,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而是派他率军与赵食其一起从东路进军。
茫茫大漠,水草不足,还有漫天飞舞的黄沙。由于没有向导,李广率领的这支军队就在大漠之中迷失了方向,导致没能与卫青所率领的主力部队汇合,单于逃跑,卫青因兵力不足而不得不收兵回营。
李广自知理亏,于是主动向卫青请罪。卫青询问他迷失方向的情况,想要上书汇报给汉武帝,李广却说:“是我办事不力,迷失方向,与手下的校尉们无关。我已经年老体衰,这次能与将军一同出征,是我的荣幸,但却迷了路,这也许就是天意。我不能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说完,李广便拔刀自刎,以死谢罪。他平时对士兵爱护有加,深得众将士爱戴,如今羞愤自尽,无论是谁听到了,都悲痛不已。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称赞他为人诚恳,爱兵如子,自然也就得到了众人的爱戴。
李广这一生,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却始终缺少一个“封狼居胥”的机会,能让他名声大噪。
但历史的大浪淘沙,洗尽铅华后,无论是王勃“李广难封”的叹息,还是高适“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怀念,都并不足以评价李广的一生。
至少,李广自己是死而无憾的,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当为热血男儿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