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勾践平安回到越国后,力图复国。十年后,越国逐渐强大,农业发达。越国的范蠡曾与勾践一起在吴国为质,他深知吴王夫差的致命弱点就是色欲,于是范蠡与越王勾践实施了向吴国夫差贡献美女的计划。
[var1]
于是,范蠡便到民间遍访美人。范蠡原是楚国人。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博学多才,对语言有很深的造诣。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为官,同投奔越国,帮助越国勾践。范蠡跋山涉水,终于在越国的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浣纱江边寻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人,也是就被誉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以及郑旦。
或许很少人知道郑旦,但在当时,乡亲们普遍认为郑旦比西施还漂亮,如果把西施比作孔雀,那么郑旦就是凤凰。孔雀虽然美丽,但终归是一只普通的鸟,在凤凰面前还不够看,所以西施在郑旦面前失去了光彩,显得很自卑。
按理说,像郑旦这样受万人喜爱的女人,多少有些傲娇了,可是郑旦却不是这样,她非常的重情重义,把西施当成妹妹,还时常对她疼爱有加。比如西施嫌她腿又粗又丑,郑旦就给西施做了一条长裙;西施说她脸小,郑旦带她到河边“照镜子”,结果鱼跑了。郑旦看到岸上有人,说鱼见西施(沉鱼落雁的原型)就羞愧地跑了。不仅如此,郑旦还经常在百姓面前称赞西施美貌,名气自然传开,甚至超过了郑旦。
[var1]
起初,郑旦和西施可以做一辈子的好姐妹,但范蠡找到了她们,将她们以贡品献给了吴王夫差。她们也按照那个肩负着迷惑吴王、光复越国的伟大使命。在此之前,郑旦与西施的命运相差无几,进入武宫后,两人却赋予了不同的命运。
公元前490年,范蠡亲自派西施、郑旦到吴国,献给王夫差的妃子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见到西施和郑旦,非常高兴。他将西施安置在姑苏台,将郑旦安置在吴宫。因为俩人的美貌,吴王的妃子逐渐的一个个失去宠幸。
郑旦和西施虽然都是美女,但是西施的性格比较甜美,郑旦则显得比较急躁。据说郑旦擅长舞剑,性格刚烈,这种“假小子”式的性格可能吴王觉得不太适合自己,毕竟,小命要紧,万一出个差错,悔之晚矣。但甜美的西施却不一样,很受吴王夫差的青睐,西施的眉眼与笑容,那种柔柔的美,深深的勾住了吴王夫差的心。
[var1]
虽说两女的使命就是迷惑吴王,但相处久了,多少也会有些羁绊,所以有的人说郑旦是嫉妒西施宠爱,抑郁而死。
结合之前,笔者认为郑旦应该不是什么嫉妒心强的女人,更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她是个红颜薄命,以当时的医疗条件,一点小感冒都能要人命。不可能等到胜利的最后一刻。人们记住了最终完成复国使命的西施,至于早逝的郑旦,渐渐的就与秋叶无异了。
也有人说,郑旦的悲剧在于结交了西施,如果她愿意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大美人”,不理会路边的丑小鸭(西施),也许她的命运就会改写。
[var1]
最终,在荒凉的吴王府,郑旦“郁郁不得志,经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黄茅山”。在勾践灭吴后,西施被选为了“四大美女”之一,而郑旦却默默无闻,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