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年,刘邦先入关中,为防止关外诸侯进军争夺胜利果实,遂屯军霸上,准备称王。
很快,气势汹汹的项羽率大军攻破函谷关朝刘邦杀来,让他特别愤怒得是,刘邦准备称王。项羽当即决定,让将士们吃好喝好,明日就准备攻打刘邦。
刚刚入主咸阳的刘邦还沉侵在胜利的喜悦中,大都市的繁华让他这个小地方来的亭长眼花缭乱,美女珍宝让他目不暇接。他对项羽即将攻城的战略行动全然不知。
刘邦屯军灞上,项羽驻军鸿门,一场歼灭战即将打响。灞上与鸿门间,相距不过数十里,冬日晴天,两军旌旗相望。
一天夜里,一个身影悄悄溜进了汉军张良的大帐中。此人正是项羽的伯父项伯,他是来找他的老朋友张良的。
项梁和项羽起兵会稽,项伯在下相项氏老家聚集项氏一族,响应项梁。项梁军渡江北上,到下相会集项氏一族后,项伯就一直在项梁军中协助项梁,官任楚国的国相令尹。项梁战死后,项伯成为项氏一族的长者,是项羽最为尊重信赖的至亲。
项伯与项梁一样,也不是安分的人,好游侠,结交豪杰,常犯法不轨动武。项梁杀人,南走会稽吴县避祸;项伯也杀人,北去东海下邳躲藏。
而早年间,张良在沙丘刺杀始皇帝失败,被秦政府通缉,亡命在下邳潜伏。项伯和张良之间,或许早就有所钦慕往来,邻近以后,自然是亲密无间。项伯亡命下邳,投奔的就是张良,依靠张良的掩护帮助,项伯活命逃脱法网,二人遂成生死之交。
项伯是重义气的人,他知道张良在刘邦军中,不忍张良与刘邦一道送死,所以只带贴身亲信侍从,急急驱马来到灞上刘邦军中。
项伯私下见到张良,将项羽明早将攻击刘邦军的事情告诉张良,要张良马上与自己一道离开灞上到鸿门避难,不要与刘邦一道白白送死。
张良对刘邦也是一片赤胆忠心,在这个时候他怎么可能选择背弃刘邦而投靠项羽呢?张良没有答应。
其实,换作一般人的人,事情到这里应该就停止了,大家各为其主,现在立场已经表明得很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各走各的了,张良应该好好的感谢一下他的老朋友。
但是,张良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他从好朋友项伯这里得到了重要情报,那么他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破局。张良不是一般人,脑子转得非常快,很快他就有了办法,还是得靠项伯。
于是,他借口说:这个事我还得跟刘邦商量一下。项伯同意了。张良匆匆入内面见刘邦,将事情如实相告。
从这时候开始,事情的性质彻底变了,诚意满满的项伯很快就成了刘邦对付项羽的工具。
刘邦听完张良的报告后大惊失色。赶紧询问对策。二人合计一番,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眼前的项伯。
刘邦问张良:“张君与项伯,谁年长?” 张良答道:“项伯年长于臣下。” 此时的刘邦,已经从无所适从的震惊中镇定下来,他语气肯定地吩咐张良说:“烦请张君为我请项伯兄进来,我将视项伯为大哥,执弟从之礼相见。”
刘邦青少年时代,任侠使气,结交豪杰,也算是绿林中的人物。他曾经到大梁,在名士张耳门下游走,回沛县在县豪王陵手下混事,从上使下,对于当时民间社会的规矩、江湖上的礼节、豪侠间的心情,是行家里手,他自信能够说动项伯。
当项伯进入刘邦军帐中来时,酒席已经准备停当。刘邦执弟从之礼,虚上座迎出门来。刘邦盛情延项伯入座上席,亲自为项伯斟酒请寿。当时,刘邦四十九岁,张良四十七岁,项伯较张良年长,在五十岁左右。
刘邦与项伯,或许没有一起领兵共同作过战,从项梁时代起,彼此都是楚军将领,交往和话题不会没有。同是张良的朋友,由张良居中穿针引线,相谈甚欢。
酒席间,刘邦尊项伯为兄,与项伯结为兄弟,约为儿女亲家,然后又是一顿忽悠。项伯真的被说动了,同意劝说项羽。他与刘邦约定,刘邦明日一早到鸿门军中,亲自见项羽陈情说明。
项伯回到鸿门军中,马上面见项羽,将刘邦的委屈心情一一面呈,极力说服项羽与刘邦和解。
项羽生于贵族名家,从小失去父母,由伯父项梁抚养长大,秦时避难,起兵渡江,定陶军败,每到关键难处,依靠的都是项氏宗族的和衷共济。项梁战死后,项伯是项氏宗族之长,项伯的话,他是不能不侧耳倾听的。
他想起就在一年多以前,随同项梁军到东阿援魏救齐、击破章邯军后,与刘邦联军共同作战,先战成阳,攻破秦军屠城,再战雍丘,斩杀秦三川太守李由,项梁军败,又一同安全撤回,也是同生死共患难一场。项羽犹豫动摇了,他答应项伯,同意刘邦前来陈情说明,下令撤销攻击令。
就这样,一场危机被刘邦顺利化解。后人对项伯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多,我觉得他作为朋友,在最危机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张良,就这一点,他真的是诚意满满。反而是刘邦和张良做得有点不地道,趁机利用了项伯的一片真心诚意。当然他们是政治家,不会在乎这一点小感情。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