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庚迁殷有功,后世商王反而不待见他,直待周灭商才想起他的好来

盘庚迁殷有功,后世商王反而不待见他,直待周灭商才想起他的好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443 更新时间:2024/1/16 6:27:53

盘庚迁殷,大名鼎鼎。

《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盘庚迁新都,施新政。自他开始的“商晚期”,再次出现“中兴”转机,特别是到了武丁一代,更呈现出商王朝的新繁荣。

按说,盘庚在有商一朝是立了大功的。

然而,后世商王似乎并不太待见这位先王。甲骨卜辞中,目前只发现7条卜辞与他有关,包括两条是“合祭”先王时有他。卜辞里,祭祀外姓“小臣”伊尹的卜辞,多达130多条,这真是天壤之别。他的哥哥阳甲,也更被后世商王关注。

何以如此呢?

盘庚,《竹书纪年》称其名旬,商王祖丁次子、阳甲之弟。阳甲在位四年(或曰十七年)死后,盘庚继位。

算下来,自商汤开始,盘庚为第十世、第十九位商王,在位二十八。

学界,将商王仲丁作为“商中期”的开端。至盘庚,发生了“九世之乱”,以致“商王五迁”。

前四迁是——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

第五迁,由盘庚完成——将商都迁至殷。从此也开始了近三百年的“商晚期”。

“商中期”,是个乱世。关于“九世五迁”的原因,众说纷纭——游牧说、水患说、利于战争说等等,不一而足。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学界的看法逐渐趋于一致,认为“九世五迁”的根本原因,在于商王朝内部残酷的王位之争。

盘庚继其兄阳甲之位,所面临的,仍然是王室内部各种势力缠斗的局面,朋党纠葛、满目沉疴。从个人讲,若想坐稳王位,就不如效仿前几世先王迁都;为王朝虑,如欲有所作为,也必须重打鼓另开张。

这大概是盘庚决定实现商都“第五迁”的根本动因。

此时的旧都,在商先王南庚所迁之“奄”。其地望,有山东曲阜说、鲁北说和现今新乡西南30余里处的古“鄘”地说。从卜辞看,“鄘”地的可能性最大。

《史记·殷本纪》说:“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

有人据此说,盘庚迁了两次,先迁殷,再迁亳。事实上,一王迁都两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学者们称,司马迁所说殷都原在“河北”,后迁至“河南”,是以汉代黄河走向的表述,替代了商代时的“河西”及“河东”;另其所云的“殷”和“亳”,也不是两处,亦为对后来连为一体的“洹北商城”和“小屯商都”的连称。

盘庚所迁的“殷”都,应该为1999年发现的“洹北商城”。其位于河南安阳洹河北岸,与“殷墟”隔河相望,并有重叠。

“洹北商城”,外城南北城墙长约2200米,东西长2150米,总面积约470万平方米,规模相当不小。外城内另建有宫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已探明30多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当为宫殿基础。外城北部,建有紧凑的居民住宅,近约200万平方米。城内,还发现了王陵、其他墓葬区、灰坑、水井等等遗迹。

盘庚迁殷,一波三折,所遇阻力应是相当大。于是,围绕迁都,才流传下来的著名的《尚书·盘庚》。

《尚书·盘庚》包括三篇。关于何时成文,《殷本纪》包含了两种说法——盘庚即时成文和其弟小辛继位后成文。现在学界,更赞成即时成文说——盘庚讲话,史官记录,然后载入商王室“册典”。周公曾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周族灭商后见到了这些“册典”,随后又外传至民间,相互传抄,以致流传下来的《盘庚》,夹杂了不少周代才有语气和词汇。

另外,传承过程中,《盘庚》三篇的顺序也被打乱。直到清代俞樾,才提出以往《尚书》中《盘庚》三篇的排列顺序是颠倒的。后来的学者,多采用他的意见,将“原中篇”排在第一篇;“原下篇”排在第二篇;“原上篇”排为第三篇。

如此排列,很好还原了盘庚迁都过程中的反对势力之强大,以及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强势恫吓之手段。

《盘庚》第一篇(原中篇),是迁殷前他对贵戚近臣的讲话,命他们向民众传达。其大意是——

盘庚决定把人民迁徙到黄河对岸,就召集了许多反对迁移的人,准备尽情讲一番话。许多人来到王庭,惴惴地等候。

盘庚说:唉!我们先王没有一个不是只图拯救和保护人民的,所以很能顺天应时。每当老天降下大灾的时候,先王总是实行迁徙,从不留恋他们亲手缔造的原有都邑。我也为了拯救保护你们,使大家生活安好,所以要迁到新邑去,这是非常符合大家的根本要求的。

盘庚威胁说:不愿意迁都,是自取困穷,自寻苦恼! 你们只想苟且活过今天,不管以后,上帝还能容许你们有活命吗!

若是不肯和我同心迁都,先王便要重重地责罚你们。你们无法逃过上帝和先王的责罚。

盘庚说:我的迁移决定不改了。倘若不肯听奉上命,奸诈邪恶,我就要把他杀戮了,绝灭了,不让这种恶劣的孽种遗留一个在新邑之内。

这话讲得够狠!

盘庚即位第二年开始营建新都,耗时弥久,于第十三年迁殷。自此,“商”也才被称为“殷”。

迁都后,盘庚又做了第二次讲话,这次的听众,是所有在位的官员。大意是——

盘庚已经迁移好了,安排所有臣民在新邑居处,然后按各人的地位进行整顿。

盘庚告诫众官员说:不要贪图嬉逸欢愉,要勤勉努力把上帝给予的大命完成好。我不再责怪你们;你们也不要再有以前的怨怒,勾结在一起讲我的坏话。

他说:我不是不知道人们的不满,而是上帝的神灵指引了正确的道路。我不敢违背占卜,必须遵循神龟的吉示。各邦的首脑、军事长官及王朝的各级官吏们,我已明白告诉了你们了,我意已决,不论同不同意,你们都必须遵从。要使人民获得好处,永远洁净你们那颗能够和我一致的心。”

尽管从决定迁都到搬到新址已经过去了十数年,显然,商族上上下下,仍然对迁都怨声鼎沸。从《盘庚》第二篇可知,他坚持自己的强硬立场,一面加强对旧贵族的约束,一面对下民恩威并施。

在此情况下,大约不久,盘庚讲了第三次话。大意是——

盘庚迁殷后,臣民住不惯这个地方。他于是召来亲近的贵戚大臣,叫他们再次传达给臣民。

盘庚说:本王带你们来这里,是要让臣民有一个安居的好地方,不至于让你们都旧邑死尽。我又做了占卜,卜辞说:‘情况不会不好的!’先王总是敬遵天命,因此不敢贪安宁,老住在一个地方,从立国到现在已迁移过五次国都了。现在如果不遵循先王的成例,就难保上天要断绝我们商邦的大命了,怎能谈得上继续先王的光辉功业呢!

盘庚觉察到,人民闹着住不惯,都是因为官员的煽动,决定用已有典制去饬正法纪,就对他们说:谁也不得隐匿我规诫小民的话!

王(盘庚)说:我要训诫你们:你们应当摈弃私心,不要傲视我的命令。先王向臣下发出政令时,他们决不敢稍有差错地去违拗先王的旨意。他们从不说惑乱众听的谬论,所以人民也很能服从王的旨意。

他说:我不愿意丢弃先王任用旧人的传统,哪里想到因此酿成了你们的放纵!

他说:你们不把我的好话向百姓宣布,这是你们自取祸根,以致做出许多坏的事情来自害了自身。你们既带头引导人民做坏事,自然得由你们自己来承受其痛苦,你们要懊悔也来不及!我手握你们的生杀之权,你们不畏惧吗?如果你们自己惹出祸端,可不要怪我错待了你们!我也绝不会掩没你们的好处。现在我大祭先王,你们的祖先也一起受祭。你们的作善而得福或作恶而得灾,都有先王和你们的祖和父来处置你们,我也不敢隐恶藏善。

他口气一转说:不论远近的人,我总是用刑罚来惩处他们的罪恶,用爵赏来表彰他们的良善。国家好,是你们大家的功劳;国家不好,就是我行使刑法有疏失。你们要把我的话广为传达告诫:从今天以至于将来,各守本分,站稳立场,谨慎说话。

以上所述,仅为大意。实际上《盘庚》文中讲得更周密、更严厉,也更语重心长。欲知详情,只好请去阅读原文和详解了。

概括地说,从《盘庚》三篇可知——

第一,“上帝”或“上天”,是商族的最高神,具有无限权威。商王通过占卜与“上帝”或“上天”沟通,将自己的主张以“上帝”或“上天”的旨意传达。

第二,商王具有人间最高权力,可见当时的“王权政治”已完全成熟。商王可以秉承“上帝”“上天”或先王之命严厉惩罚臣民。

第三,敬天孝祖,是商王朝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并由此派生出“事贵因循”的观念和传统,循旧俗、用旧人,这同时也是倚重文化传承的体现。

盘庚强调循旧俗、用旧人,但其实于迁殷后实行了不少新政,归结为对旧贵族和民众两大方面。

对旧贵族,政治上,盘庚限制其权力,要求必须敬天孝祖,谨慎遵从商王旨意,与己同心同德,要“克黜乃心”严于自律,要敬老爱幼施德于民。经济上,不准旧贵族无限制地聚敛财富,并提出自己会以身作则。

对民众,强调“惟民之承保”“安定厥邦”,给民众更好的生活。盘庚迁殷,大约是做过认真考察的,一是殷为战略要地,二是这里有更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然而,后世商王不很待见盘庚也是确实得。

究其原因——

第一个,盘庚继位,仍然是“兄终弟及”,且属于商汤旁系十世玄孙。凡非“父死子承”的嫡系商王,在后来的商王祭祀中,地位大多不很高。

第二个,盘庚迁殷,商族上下迁之前不心甘情愿者颇多;迁之后,久久仍然怨声载道。虽有《盘庚》三篇,但或许这样的不满传了不少代,致使后世商王仍然因此事迁怒于他。

直到周灭商,商族才想起盘庚之好。

《吕氏春秋·慎大》载,周公问殷之遗老“民之所欲”,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殷本纪》说,武王封纣子武庚,“令修盘庚之政,殷民大悦”云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怀王招募妃子,先让她们上前闻闻自己的体味,有的恶心直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var1]之前热播的《芈月传》也曾经提到过在楚怀王选秀的时候还专门让所有人上前来闻闻自己身上的味道,并且谈谈自己的感想。当时很多妃子都闻到了很难闻的味道,但因为害怕惹怒楚怀王都选择不说话或者说并没有闻到任何味道,甚至还有人因为实在忍受不住这个味道,所以捂着嘴干呕

  • 上下五千年13:少康中兴,寒浞灭族,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4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寒浞建立的什么朝代,上下五千年的上古时期,春秋历史解读

    话说寒浞灭后羿以后,自立为王,然而对朝中老臣并不放心,所以对原朝臣和贵族展开杀戮,造成贵族大逃亡。同时对人民横征暴敛,荒淫暴虐,让很多人民流离失所。这些人对寒浞深恶痛绝,最后在少康复国时跟随少康,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话说寒浞在杀害朝中大臣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追杀流亡的仲康之子相,相被杀时他的妃子怀孕逃

  • 王斗怼齐宣王:没有“管仲”就不用贤才,没有宝马就不用驾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可这时王斗却故意为难齐宣王:“我快步去谒见大王是贪慕权势,大王快步前来见我是喜好贤才。大王认为如何?”[var1] 谒者听了,不得不回去通报齐宣王。 听了谒者的回话,齐宣王并没有生气,反倒大度地说:“那就请先生慢点进来吧,寡人出去接他!”说完,他就快步走到宫门前,去迎接王斗。两人一起进宫时,齐宣王又

  • 刘邦抱着美夫人会见大臣,大臣怒骂:桀纣,刘邦闻言为何不怒反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周昌一进宫殿大堂,便看见刘邦正抱着坐在自己腿上的戚夫人,在那里嬉笑打闹。看到这一幕,周昌冷笑一声,扭头便走。可是,此时的刘邦好像被野蛮附身,他急忙跑上前去,把周昌按倒在地,并骑在周昌的胸脯上,洋洋得意地问:“你说我这一国之君怎么样?”周昌闻言,不假思索地答道:“你的所作所为就是桀纣昏君的楷模!”在彭

  • 王伯当为何至死不投降秦王李世民?为何叫他“白衣神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伯当李世民,白衣神箭王伯当,王伯当的历史简介

    王伯当原名王勇,是河南兰考人,外号勇三郎。他是起义军首领李密手下最信任得力的将领,因为他自始至终效忠于李密,后来与李密一道被唐军杀死。[var1] 王伯当 演义中王伯当虽然一路跟随李密,并且与李密一同赴死。但是却并不代表他没有生机,实际上他不但有生机,而且还有一个很好的前程。不过后来被他自己拒绝了,

  • 在齐桓公称霸天下的过程中为什么很少看到晋国、秦国的身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桓公秦国,秦国和晋国实力相当吗,齐桓公怎么称霸诸侯的

    春秋时期,诸侯各自封地称王,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王纷纷争霸天下,可是真正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也只有晋,楚,齐,秦,宋,鲁等几十个诸侯国。不过,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时候,历史记载中却几乎找不到晋国和秦国的身影,这又是为什么呢?[var1]齐桓公晋国内乱,力不从心晋国第一代诸侯的册封就极具传奇色彩,《史记

  • 炼丹术:中国的炼丹术最早在战国时候就有了,其中内丹的境界很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最详细的内丹修炼法,张三丰内丹功法详解,炼丹术的发展史

    [var1] 《葛洪炼丹》,李铣绘 不过内丹只能提升等级,但要当神仙,还是要外丹。炼外丹需要原材料,葛洪特别重视一种叫丹砂的东西。丹砂也就是朱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所以称为还丹。丹砂就是硫化汞。葛洪说的这个过程,用化学家的庸俗解释,就是说煅烧硫化汞可游离出金属汞(水银),再使水银同硫黄

  • 魏惠王之弟,商鞅的老朋友公子昂到底是草包还是大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魏惠王商鞅,公子卬和魏惠王的关系,魏惠王为什么那么长寿

    [var1]公子昂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由于《大秦帝国之裂变》中演义的公子卬喜好音乐,带着美人行军,让士兵演奏音乐,昏庸无比而且头脑简单,在河西大战中被商鞅玩弄于股掌之间而被网友戏称为草包。[var1]先看史书记载中的公子昂:公子昂,魏惠王的弟弟,为人性格豪爽,擅长吟诗作画,是一位标准的贵族公子哥,

  • 东汉末日:何进依计诛杀蹇硕,为何又召董卓进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何进如果不死能镇得住董卓吗,蹇硕和何进,三国宦官蹇硕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有疾,卧床数日,不能视朝,公卿以下,各请册立太子,杳无复音;待至旬余,不闻召入大臣宣扬末命。只上军校尉蹇硕却出入寝宫,得与灵帝商决后事。正想依旨宣布,不料灵帝病变,仓猝归阴。蹇硕秘不发丧,矫诏召大将军何进,入受顾命。何进接了诏旨,匆匆入宫;甫至宫门,正与蹇硕司马潘

  • 孔子到底生活在怎样的时代?有着怎样的经历?为啥能提出儒家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曾经大力推行私人讲学之风,推动了教育平民化。孔子生前曾经带领自己的学生,常年奔走于各国,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为儒家学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孔子的一生,是伟大而又光辉的一生。他的一生,为中国思想界提供了最宝贵的财富,为后世带来了无限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