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临终问武则天:朕死了你怎么办?她是如何回答保全性命的

李世民临终问武则天:朕死了你怎么办?她是如何回答保全性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539 更新时间:2024/2/8 14:20:00

“你悄悄地带李淳风来见朕,谁也不许惊动!”

“是!”

此时已经是三更时分,肃穆的大唐宫殿内,唐太宗李世民正在饶有兴致地翻看着古书典籍。

这位唐朝的最高统治者长得高大威武,神情庄严,不怒自威。

图1

所以宫中见到太宗皇帝都不敢吵闹喧哗,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位皇帝一向勤政,所以在他看书或者是批阅奏章的时候,没有人敢打扰。

太宗皇帝看书看得兴致正高,这时候一本《秘记》映入眼帘。在昏暗的烛光下,这本书泛着一种神秘的光芒,好像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召唤着太宗皇帝。

唐太宗定睛仔细看了看,没错,确实是一本名为《秘记》的书。这本书是谁写的,书本上没有标注。

那么是谁献上来的,太宗皇帝也想不起来了,什么时候出现在了自己的书架上也不得而知。反正这本神秘的书籍就这么停留在了太宗皇帝的手中。

图2

太宗皇帝好奇地打开,想要看看究竟有什么秘密的事情会被记录在这里。

当他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原本有些困乏的大脑瞬间清醒过来。只见书上赫然写着一行大字: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这简单的一行字背后,究竟包含了多少信息!唐三世之后!

李世民在心里默默盘算,从自己的父亲李渊开始,到自己已经是二代皇帝,三世之后,那么就是自己的儿子以后,就会出现一位女皇帝。而且这位女皇帝还和“武”字相关。

这个“武”到底是什么意思?女皇帝姓武吗?还是这位女皇帝要通过武力来获得皇位?

想到这里,这位一向英明,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还是不自觉地打了一个寒战。他想起自己的皇位是如何得来的。

图3

兄弟相残

公元617年五月,身为太原留守的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并且在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等人的支持下,很快就攻陷了长安城。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

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讲究长幼尊卑。所以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李渊自然而然地首先考虑的是李建成。

但是李渊却忘记了一件事儿,在大战前夕,李渊亲口答应了李世民,事成之后要立李世民为太子。

所以在战争中,李世民左右奔袭,为李渊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事成之后,李渊却犹豫了。我们不难想象,对于李渊来说,长子和次子都是自己的骨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图4

最重要的是,封建时代的长幼尊卑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大臣们也都赞同立李建成为太子。当然,这次李建成成功了。

李渊立了李建成当太子。但是,李建成心里也留下了一块心病。

自己的父亲曾经犹豫过该立谁为太子,虽然自己成功了,但是自己的这位二弟又岂是甘于失败的?所以李建成就开始在朝堂上,联合自己的三弟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李世民,杀伐决断毫不留情。他是那么容易被排挤的吗?

随着李世民在战场上一次一次地立下军功,威望也一天比一天高了起来。李建成更加寝食难安。

俗话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现在的李建成就是这样的心理。

图5

于是在李渊晚年,看到的朝堂场景是这样的:朝堂之上,太子李建成在权势上压了李世民一头,处处给李世民难看,处处压制李世民的势力。

但是在秦王府内,李世民的幕僚人才济济,他们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

李渊虽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的这位大儿子,无论是才干还是胆识都不如自己的二儿子。

所以李渊先封李世民为司徒,位列三公,后来封他为尚书令和中书令,也就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

等到封无可封的时候又创造了一个职位:天策上将来册封他。可见以李世民的才干,在人才济济的唐朝也是一位翘楚。

图6

所以在朝堂上,李世民的地位在所有亲王之上,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入朝,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每日骑马入朝,都要经过玄武门,李世民要在这里劫杀他们二人。

但是常年行军打仗的人,对敌人的布阵、眼神都会有所察觉。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没走到玄武门,来到临湖殿的时候觉察出异样。

立即掉转马头,准备返回太子东宫和李元吉的齐王府。这时,李世民策马赶来:“大哥、三弟,怎么不去上朝呢?”

图7

听到李世民的声音,一向冲动鲁莽的李元吉马上回头,搭弓射箭就向着李世民射去。但是由于李元吉心中慌乱,一连射了两三次都没有把弓拉满,李世民侥幸逃脱。

脱险的李世民用尽全力,搭弓射向李建成,一箭穿心,射死了自己的这位大哥。而后又杀死了负隅顽抗的三弟李元吉。

太子死了,太子党自然也就散了。通过这场血腥的政变,李世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李渊之后的大唐第二位皇帝。

图8

风雨欲来

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李世民,非常清楚改朝换代会是什么样的场面。如果唐三世后,出现了女主武王,那么自己的子孙必然会遭到一场杀戮。

于是内心慌乱的太宗皇帝命内侍找到了精通星象的李淳风,让他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正史《旧唐书》中很清楚地记载了太宗皇帝召见李淳风这件事。

《旧唐书李淳风传》中是这么说的: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图9

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

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官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尽。”

也就是说,李淳风告诉了太宗皇帝,这个将来要称帝的女王,现在已经在皇帝的后宫中了。于是心中惶惶的李世民就开始留意自己宫中姓武的女子。

当时,武则天还不叫武则天,入宫以后,因为长相非常美丽,太宗皇帝给她赐了个名字叫“媚娘”。

当然,当时仅仅是个才人的武媚娘根本不知道,一场有关她的腥风血雨即将来临。这时候她还沉浸在与太宗皇帝的情爱里无法自拔。

图10

被临幸过的武媚娘,例假没有按时来到,武媚娘和她的贴身女婢心中非常欢喜。她们做着母凭子贵的美梦,等待着皇子的到来。

这时候正赶上太宗皇帝派人彻查后宫中姓武的嫔妃,太监一听,武才人怀孕了!那还得了,快点禀告皇帝,请太医诊断。

诊断结果出来了,武媚娘并没有怀孕。失落至极的武媚娘高兴不起来,但是太监的话却让这位聪慧的女子瞬间清醒了过来。当得知武媚娘没有身孕以后,太监对她说:“算你命大,捡了条小命。”

这不对啊,没有怀孕就没有呗,这跟捡了条命有什么关系?武媚娘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图11

很快她就听到了关于“女主武王”的传言。武媚娘也是吓得一身冷汗,她自己也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小事儿。

武媚娘年幼的时候,有一次她的父亲把她打扮成一个男孩子,让一位算命先生算卦。

算命先生仔细端详了一番对武则天的父亲说:“小公子长得龙筋凤骨,若是女儿身,他日必是天下雄主。”

想到这里,武媚娘心头一震,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生怕行差踏错,惹来杀身之祸。

代罪羔羊

说来也巧,有一次太宗皇帝的一员大将李君羡立了军功,太宗皇帝就赏了李君羡一顿饭吃。吃饭的空档,太宗皇帝就和这位勇猛的大将聊起了天。

图12

也许是酒喝得比较尽兴,也许是酒后失言,反正李君羡不知道怎么就说起了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

正为“女主武王”几个字而辗转难眠的太宗皇帝一听这个小名,这不就是一个女人的名字吗。再加上李君羡的职务是看守玄武门,李君羡又是一位勇猛的武将。

一连串的信息组合起来,让太宗皇帝笃信箴言里的“女主武王”就是李君羡。所以,不久之后,李君羡就被太宗皇帝诛杀了。

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李君羡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明明刚立了军功,又那么得皇帝的欢心,怎么眨眼功夫就要被诛杀了呢!

图13

李君羡被杀之后,武媚娘听到消息,心里稍微放下一些警惕。

毕竟,太宗皇帝已经找到了“女主武王”,作为一位小小才人的武媚娘,在偌大的皇宫里本来就不起眼,现在肯定不会再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吧。如今,武媚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活着。

才人驯马

也许是“女主武王”的风波过去太久了,李世民也不再追查此事,武媚娘也渐渐地放松了警惕,安安心心地做着她的武才人。

有一天,从西域来的使节给太宗皇帝送来了一匹汗血宝马,名字叫做狮子骢。这匹马长得高大健硕,通体毛色油亮,嘶鸣声高亢嘹亮。太宗皇帝见了非常喜欢,于是命令训马师驯服这匹宝马。

图14

但是这匹宝马骜不驯,训马师刚刚上去,就被狮子骢甩在了地上。于是太宗皇帝就下令,在宫中寻找可以驯服宝马的人,如果成功驯服,赏金千两。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前来驯马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搏杀疆场的将军,还是武功高强的侍卫,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连几天都没有人能够驯服狮子骢。

这天,一位瘦弱貌美的女子站了出来,说:“为何不让臣妾来试一试?”说话的不是旁人,正是武媚娘,武才人。

太宗皇帝笑着说:“这么多强壮的男人都训不服这匹烈马,你有什么好办法来驯服它呢?”

武媚娘不慌不忙地说:“只需要陛下赐给臣妾三样东西,臣妾保证,不管多么烈的宝马,我也能驯服!”

图15

太宗皇帝仔细地看着武才人,别看她个头娇小,但是眼神中透着骨不屈不挠的倔犟和英气。于是就问:“哪三样东西?”

“钢鞭、铁锤和匕首。”

“要这三样东西,你打算怎么使用呢?”

武则天目光坚定:“不管是什么马都是供人驱使的,如果它不听话,我就用钢鞭抽打它。

如果打不服,那我就用铁锤锤击它,如果还是驯服不了,那么此物不可留用,我就用匕首隔断它的喉咙!”

听到这里,太宗皇帝心头一紧,忽然想起,这个女人是武才人,她姓“武”。

图16

在他心中沉寂许久的“女主武王”四个字再一次浮现出来。

临终保命

狮子骢是被驯服了,可是武媚娘再次成了太宗皇帝重点关注的对象。他派人留心武媚娘的一举一动,可还是不放心。

最终,太宗皇帝自己问武媚娘,如果让你做我的贴身侍婢你愿意吗?

答案有的选吗?武媚娘知道自己不该出风头的时候出了风头,现在的选择关乎生死。她说:“臣妾愿意。”

于是武媚娘从武才人变成了一位在太宗皇帝的大殿里端茶倒水,侍奉笔墨的宫女。但是,这也给武媚娘认识她的下一任丈夫李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图17

公元649年7月,李世民已经气息奄奄。武媚娘作为贴身侍女,每天服侍太宗皇帝吃药,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生怕出一点差错。

她知道,这位天纵英明的皇帝时日无多了,她祈祷太宗皇帝忽视自己,不要再提起什么“女主武王”的事情。

不过怕什么来什么。太宗皇帝临终前,拉着武媚娘的手问:“朕死了,你怎么办?”

武则天马上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中反复盘算后回道:“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太宗皇帝终于放心地去了。命是保住了,但是武媚娘和后宫中没有生育过皇子的嫔妃一起被送往了感业寺。

图18

那时候,没有人知道,武媚娘有一天会再次回到宫中,而且最后真的成为了一代雄主。

参考文献:《旧唐书李淳风传》《旧唐书则天皇后》

《玄武门之变》《旧唐书太宗本纪》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作家写穿越小说,幻想100年后的上海,全部猜对了,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梁启超在书中幻想,1962年,维新变法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一流强国,第一任大总统是罗在田。罗在田这名字是梁启超从光绪帝的名字“爱新觉罗载湉”取出后面三个字的谐音。第二任大总统是黄克强,名字的意思是黄种人战胜西方白种人。巧的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物黄兴,他字克强,梁启超写这本书的时候,黄兴正在日本留学,

  • 《山河月明》中,朱能和朱棣结拜为兄弟,被朱棣的反应可爱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能怎么认识朱棣,山河月明朱棣受委屈和朱元璋吵架,山河月明朱棣身份暴露被兄弟发现

    朱棣:“不过啊,兄弟归兄弟,爹还是要各认各的。”被朱棣的反应可爱到,成毅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太好了!谁不想和朱棣做兄弟呢?太子,听说你弟给你又认了一个弟弟!!!朱能:战场上一起拼杀过,咱俩一个姓,认个兄弟吧朱棣:没问题!燕王身份公开后朱能:????????朱棣你退半步还摸pp的动作是认真的吗哈哈哈孩子被

  • 千古绝对,和珅想用上联为难纪昀!纪昀对出下联后,和珅气急败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是八旗子弟,依靠溜须拍马步步高升,而且越来越贪得无厌,在其位不谋其政,简直是无恶不作。而纪昀则是一位极为正派的人物,很看不惯和珅的所作所为,纪昀经常用言语讽刺和珅。他们二人之间的对话,也是朋友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次,和珅摆了一桌酒,效仿曹操煮酒论英雄。对纪昀道:天下英

  • 《尚食》中,朱瞻基姚子衿仿佛回到了新婚当晚,这是梦回傅璎了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尚食朱瞻基给姚子衿哈气暖手,尚食朱瞻基旧伤复发,尚食姚子衿失声朱瞻基去探望

    朱瞻基说就是要永远欠着,对对对,你们欠着再留到下一世!我们要看现代三搭!朱瞻基被姚子衿骗至皇后寝宫,偷偷放走皇后的子衿丝毫不惧,再次带上红盖头,二人仿佛回到新婚当晚。战机:“朕才不想做孤家寡人呢,你永远是朕的妻子”。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互为彼此的唯一。姚子衿跟朱瞻基两人仿佛又回到了一开始的模样。“前

  • 康熙第八个儿子胤禩的出身很差,实力为何那么强大?康熙是明白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而八爷党呢,贤有八爷,钱有九爷,地位有十爷,人们只看到八爷胤禩的母亲是辛者库出身,地位很低,但没有看见八爷敵福晋的出身,安亲王最喜欢的孙女或是外孙女,安亲王乃努尔哈赤之孙,代善之子,满洲铁帽子王爷,可以说八爷背后有整个代善家族的影子,也就是说有满洲八旗里红旗和镶红旗的支持!再有就是十爷是康熙早期四大

  • 《资治通鉴》-大骗子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我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找不到赵高在权力斗争之外的坏事。如果有人知道,请告诉我,非常感谢。..来来来,朋友们,先把争论搁置一旁,先享受权力斗争的盛宴吧!!!下定决心——先皇不死,死的是敢作弊的人——魏皋!先帝病重,命高氏写信救苏,说封《和丧》书,归赵高所用,但不赏使。下一步是控制心脏“太子有才,有谋略,

  • 康熙一生那么多儿子,他们的后代如今生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康熙的后代今何在,康熙的子孙后代简介,历史上康熙的儿子们都怎么样了

    在清朝的时候,康熙可以算是一个好皇帝,而且他还生下了几十个儿子,相比于那些找不到人继承皇位的皇帝来讲,康熙可谓是非常的幸福,毕竟他的儿子很多。都知道那个时候没有太高的医疗水平,所以有一些孩子就死了,他的六子、11子、18子、19子在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死了,死得最早的一个才两岁。儿子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

  •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写诗是好的,反正最多也就多了些废纸,涂鸦字画是讨人厌的,不过至少死不了人。但是高调的奢华就很折损国力。他死后才40年,大清就被打的屁滚尿流,这是一种不确定性,皇帝在成长过程中所迎接来的喜好,对朝代是好是坏,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无规律选择过程。嘉靖在对这方面的态度是:修仙问道。劳民与伤财加上懒政的18点

  • 乾隆看一副对联有谋反之意大怒:杀,10岁小孩说了一句话乾隆: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戏说乾隆这部剧,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古装剧,里面乾隆皇帝更是多次去江南游玩,这也让人对乾隆多姿多彩的生活非常向往。当然这只是电视剧,在我国正史里也有详细的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一共6次下江南。客观的说皇帝这种出巡,不管是对朝廷还是对民间都能起到不错的督促作用。但是到了民间老百姓的眼

  • “温饱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明朝书坊,让图书走入民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有些时候,甚至需要书商亲自出马对小说进行改编。比如部分书籍的内容实在枯燥乏味,有些书商就用白话文写了一遍,尽管看起来有些滑稽,但在当时深受欢迎,销量极高。通俗小说深受欢迎,但是明朝完善了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每年有不少人备考,这也让许多书商看到了商机。最后,就是在书名中添加引起人们好奇心的词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