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昌龄这首诗,戳中很多无知少女的心,不愧为了千古名作

王昌龄这首诗,戳中很多无知少女的心,不愧为了千古名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601 更新时间:2024/2/8 14:23:36

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王昌龄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上,深受后人推崇。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则是他的这首《闺怨》诗。全诗如下: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 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

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这首《闺怨》,是唐代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此诗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点出“不曾愁”,第二句“ 春日凝妆上翠楼”,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 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 “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 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点击上面卡片,查看更多诗友们的原创诗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白最狂的一句诗,被无数人引用,网友:论狂只服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此外,李白15岁接触道家思想,喜欢上剑术,在剑术上的造诣非同一般,放眼整个大唐,仅次于裴旻,居于第二,所以,李白不仅有着“诗仙”、“谪仙人”的称号,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号,那就是“剑仙”。李白一生作诗千余首,《静夜思》、《行路难》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今天要说的,是李白最狂的一句诗,直击人的内心

  • 李世民打了胜仗,皇帝李渊派妃子慰问,埋下杀兄夺位的导火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7月2日,也就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明在长安城的太极宫北门(玄武门)发动政权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夺得太子之位,后继任皇位。中国唐朝时期的版图像这种夺权事件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纵观史料,涉及此次事件的描述中,主角大多是李世民、李渊

  •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攻打李建成时,李渊是什么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如何评价李渊从干事创业的角度来说,李渊是个非常成功的人士,开创享国二百八十九的大唐盛世,将华夏文明带入全新的历史高度。若从家庭和睦的角度来看,李渊又是个相当失败的父亲,自己尚在人世,两个儿子变为太子储君之位而自相残杀。由于李渊疏于管教,引发历史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以次子的身份成功实现翻盘,太子李

  • 成吉思汗巅峰时期,领土有多少,真实数据太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在1162年出生,1184年的时候成了蒙古可汗,结果引起了其他部落的不满,最后引发了十三翼之战,这次战役也成了成吉思汗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仗。后来他组建了12部联军,并且在1203年的时候,把整个草原都征服了,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召开了大会,并且建立了蒙古国,之后继续向外扩张领土,12

  • 嬴政、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如果同一朝代,谁会是皇帝和臣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嬴政本来就是秦国世子,并成功继位为秦王。嬴政在听从了李斯、尉缭等人的统一之策后,将灭六国一统天下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启用人才,不遗余力的致力于目标的实现。嬴政本身的起点就很高,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李世民、刘邦、朱元璋没法比呀。李世民的出身虽然也比较好,但是也仅仅是北周一贵族子弟而已。如果是七国争雄时

  • 连朱元璋都不敢动的国宝,此人盗为己有,死前良心发现奉宝归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东陵大盗”——孙殿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在盗挖了慈禧太后的定陵后赚地盆满钵满,引起全国震惊。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人更加厉害,他竟然盗走连朱元璋都不敢动的国宝,并且占为己有,他就是一身匪气的“宁夏王”——马鸿逵。马鸿逵1892年生于甘肃河州,回族人,从小家世显赫。他为人狡猾,阴狠毒辣,民国初期迅速成长

  • 李世民为什么要发动玄武门之变?其背后的原因颠覆你的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太子之位的争议唐武德四年,年仅23岁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洛阳之战中大破窦建德和王世充,一战擒双王,一时名动天下。洛阳之战后,唐朝基本上也就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当李唐开国皇帝李渊看到此番景象不由得大喜,但一个随之而来的棘手问题也就马上摆在了李渊的面前,自己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一个父亲,该如何安置

  • 历史给明朝的最后机会,崇祯本可救国,但因抵制外戚葬送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时期的官吏统治十分腐败,崇祯大力清除阉党,《汉南续郡志》中有记载:“崇政元年,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蝗灾、、、略阳水涝,民舍全无。”灾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常年旱粮食颗粒未收,思想保守的大臣们也做不出有效措施来对应,还个个自视清高,但也是有资本这样同北方夷族作战,这是什么原因呢?明朝时期国门

  • 历史上,“造反”成功的藩王,可不止一个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由此,对于永乐大帝来说,成为造反成功的藩王,这是比较罕见的情况。当然,在历史上,“造反”成功的藩王,可不止一个朱棣!一、苻坚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公元354年(皇始四年),苻雄去世,本为东海王世子的苻坚承袭父爵。由此,苻坚一

  • 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简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网上有一种说法,将中国的古代有三个帝国时代,即中华第一帝国秦汉时代,中华第二帝国隋唐时代,中华第三帝国明清时代,而在三个帝国衔接时期,发生了两次民族大融合。也就是以五胡乱华开始的南北朝时期和以契丹进入幽云十六州开始辽、金、西夏和蒙古时期。网上有一种很普遍的看法,民族融合就是胡人进入中原中原之后,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