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子
现代我们有成型的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九年义务、高中、高等教育、研究生……当然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也可以考取国家或地方公务员,成为政府部门人才储备。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已经有了公务员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考试范围也是有规定的。班固的《汉书》中记载: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字,大师众至干余人,益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己。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影视作品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的时候规范了公务员考试的范围和科目,也就是《五经》,包括欧阳氏版本的《尚书》、后氏的《礼》、《诗经》、杨氏的《易经》、公羊氏的《春秋》,汉武帝也开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在汉武帝开创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科的,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西汉的男人,想考取公务员可以学习并钻研这《五经》的一部就行,到时候再去进行该科目的考试。政府会根据考试成绩,安排工作,定职称,发工资。汉武帝后西汉大部分官员也都是精通这些经典,走上仕途,封侯拜相的,比如汉元帝时期的丞相翟方进学习的就是《春秋》。
汉代帛书
后来的考试科目有所增加,也不是各个学术人士对某科经典不同的注解罢了,比如《毛诗》就是毛公这个人研究完《诗经》后的著作。
在西汉学这些经典的人,可以出将入相,也可以著书立说广受门徒。比如秦朝的博士伏生懂得《尚书》。汉文帝时期政局稳定下来,开始寻找那些懂得古代经典的贤人,在全国寻找能够找到的懂得《尚书》的人,发现只有山东的伏生了能够讲解《尚书》。而这个时候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汉文帝放弃了把他请到长安讲学的念头,改为让晁错去过学习。伏生也收了很多门徒,比如张生、欧阳生,而这些门徒也不断地传授《尚书》,为西汉不断地培养输出人才。欧阳生的《尚书》也成为了武帝时期公务员官方考试《尚书》科目的教程。
倪大红饰演的伏生
还记得《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说他读《春秋》知大义,其实人家也有可能是想考公务员呦。
参考资料《汉书》
); }
全译本《汉书》
叶子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