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贵族还有特权吗?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贵族还有特权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314 更新时间:2024/2/14 5:28:38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贵族还有特权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已经逐步发展完善,所以列国在法家的指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变法。

但是面对着不同的政治环境,各国变法发展极不平衡,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变法运动中,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派系的倾向:

李悝吴起、商鞅算是一派,而申不害算是一派。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并不相同,一个靠的是法,用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来削弱贵族,发展国力。

一个用术,以君主的手段来限制贵族,使国君的权力最大化。而随着时间有先后、规模大小、程度深浅,当然收效也不相同。

商鞅入秦,怀揣着魏国强大的秘密,但到底这一套在魏国看来行之有效的东西是否也符合秦国的国情,到底哪一种才是秦国和秦孝公需要的呢?

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明确表示希望能够“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但是三晋趁着秦国内乱,夺取河西,“诸侯卑秦”,所以孝公想的是“强秦”,收复河西地,开疆扩土,他求的是有强国之术的人才。

商鞅从自己极其渊博庞杂的学识中取出了“霸道”,这才是秦人最感兴趣的。至于如何能够实现霸呢? 商鞅认为是法。那么应该如何运用呢?商鞅对于以前的李悝、吴起两人的经历和教训,应该是有所研究的。在对二人的研究中,商鞅结合秦国的实际,提出了一套创新性的治国方略。

我们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商鞅首先通过“南门徙木”,使民众相信政府的法令是言出必行的, 这样就为以后法令的出台和实施铺平了道路,其后出台的法令,基本原则都是从李吴二人之处学得,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商鞅的创新,他不拘泥于前辈的经验,而是创造性地将其发挥。 特别是对于宗室贵族的打击。

西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这些世袭贵族,“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瑟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实质上并没有什么治国才能,完全是靠祖先的荫恩。

而那些出身阶层比较低的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却进入不了统治阶层。这种现象在战国时期已经比较突出,成为当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想以才举人,就必须对世卿世禄制度加以批判。

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都在变法过程中对准亲亲传统和世卿世禄制开刀,魏国首先变法,在改革中“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淫民即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无功而食”的旧贵族,这些人的存在势必会扰乱乡里秩序,破坏社会风气,要变法革新必须对这些势力和不劳而获的现象予以打击,夺其禄以予有才能之人。

历史实际证明,那些靠荫恩出仕的旧贵族,不再见于当时魏国的政治舞台,而一大批出身较低的士人,如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却因有功于国,而获得高官厚禄,成为政坛显宦。但是这并没有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故只能奏效于一时。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规定“废公族之疏远者”,“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对旧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进行了限制并逐步取消,剥夺了旧贵族的部分特权,这是李悝上述措施的翻版,虽然有了一定的制度性的规定,但还要照顾三代一百多年的时间,很容易丧失发展的良机。

秦国继踵而后,后来居上,在打击血亲贵族方面采取了最彻底的措施。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商鞅有先见之明,在打击宗室贵族方面不遗余力,采取直接打击的方法,并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

秦国由于其历史进程的特殊性,宗法制比较薄弱,但是如果不加以限制,可能秦宗室也会象六国的世家大族那样发展壮大,从这一方面来看,商鞅对宗室贵族的打击是很有预见性的。

商鞅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将秦宗室一下子从特权者打成平民,要想有特权有爵位,就必须立有军功,与平民同,不得例外。相对于东方六国的变法而言,是比较彻底的。这是对世卿世禄制度最为彻底的否定,改变了自春秋以来卿大夫世代把持国家政权的局面,有效地防止了宗室贵族专权。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宗室贵族始终未能形成一种同君权相抗衡的力量,没有出现象六国那样宗室贵族长期专权的现象,相反在战国后期形成了布衣将相的格局,与这条法令的实施不无关系。

太子犯法,刑其傅黥其师,以此为契机,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得到了民众的首肯,为在全国推行新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收到了“明日,秦人皆趋令”的显著效果。“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在秦国是确实推行过的。

最终,战国晚期的韩非将两者统一起来,并加入了势治的内容,使得法家的思想得到完善,虽此思想未践行于韩国,却受到秦君嬴政的大力推崇,并由其同学李斯运用在了秦统一后的政治建设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常洛都做了哪些人?为何最后会中毒而亡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知道,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其实社会已经有点混乱了,稳定对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而言,看来是坚持不了多久了。而到了万历48年以后,那社会形势更为严竣了。可以说这个朝代已经差不多要灭亡了,在如此危险的现状下,在万历皇帝之后,就是朱常洛当了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其实还是做了很多不错的事情。比如说当时的边防军需

  • 一代明君朱棣,为什么让他的皇后之位空缺17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一代明君朱棣,为什么让他的皇后之位空缺17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之后建文帝为了解除诸侯藩王尾大不掉的隐患,于是就施行削藩。但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削藩不成,不仅引来了一场靖难之役,而且自己的帝位也被朱棣抢走了。

  • 杜甫那么有名还当官,为什么他的小儿子却被饿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杜甫大家都知道,是个非常有名气的唐朝诗人,并且杜甫自己不仅有官职,杜甫祖上也有官职,那么有名还当官,为什么他的小儿子却被饿死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事实上,杜甫是一个非常苦命的人。他一生落魄,仕途不顺,命运多舛,生活艰难。可以说是古代贫苦诗人的一个缩影。后来他担任了军械库的管事,好不容易薪

  • 霍光为什么选择刘贺作为继承人?刘贺为何能脱颖而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贺,西汉,历史解密

    刘贺,史称汉废帝、海昏侯,他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汉昭帝是西汉第八位皇帝,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弗陵。他21岁就病死了,生前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那么接班人就得从近亲中选择了,要说其实选择还挺多的,那么为何最终刘贺脱颖而

  • 乾隆为什么只有五位公主长大成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为什么只有五位公主长大成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乾隆也是个多子多孙的皇帝,可儿子虽然多,但能力出众,有望成为皇储的皇子们,到最后都没能活过乾隆,而乾隆的女儿们,存活率倒是可以。乾隆一共有十个公主,有五位长大成人,虽说不是长寿,可是这五位公主都已经出嫁。这五位公主中,只有一位是皇后的

  • 在古代什么是捣衣?又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担负着记载信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大任务。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时代在变迁,很多东西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比如“捣衣”便是如此。如今的我们,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大多都会觉得,它指的是用木棒敲打洗衣服的状态。然而,在古代的时候,其实并非是这个

  • 古代宫女教完皇帝启蒙后 她们的结局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皇帝,宫女,历史解密

    对古代皇帝和宫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宫女给皇帝提供生理启蒙,宫女在教完皇帝之后,她们去了哪里?“国初设猫之意,专为子孙长深宫,恐不知人道,误生育继嗣之事,使见猫之牝牡相逐,感发其生机。又有鸽子房,亦此意也。”这是出自于明朝的《禁御秘闻》。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的皇家为了

  • 朱祁钰为什么不直接收朱见深为养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朱祁钰为什么不直接收朱见深为养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本来,当初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让朱祁钰监国。但是为了防备朱祁钰监国过程中篡国,同时因为是出外打仗,害怕有不测,因此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朱祁镇做的这一点,当时无论是太后,还是朝中的大臣,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也都认为这样的安排是

  •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散佚 造成中国上古历史的断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上古,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散佚,历史解密

    现代中国人关于秦汉以前的历史知识基本是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开篇是五帝本纪。第一位就是黄帝,关于黄帝的记载可以说很详细。首先说,司马迁的治学态度很是严谨的,之所以从黄帝开始,是因为黄帝以前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都不可考。也就是说,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西汉中期,关于黄帝以后的历史资料还是很详细

  • 古代打仗士兵很少出现装死现象 难倒古人就这么勇猛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很少有士兵装死?在一些古装类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两军交战的场景。一般在这个时候,双方士兵都会冲在最前面,不管是拿刀的、扛枪的、持盾的还是舞剑的,所有人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取得敌将首级。可有人注意过吗?即使在这么猛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