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入中华: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

胡入中华: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嬗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08 更新时间:2024/1/29 11:53:19

因为这两个部落的战争和统一,我们才被称作是“炎黄子孙”。虽然这两个部落额子民同属于中原的南北不同地区,但也存在一定的民族性差异,从这以后,周边的少数民族就和中原内部出现了区分,它们被称作胡人或蛮夷。

我们则是被称作“中华”,这一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发展途中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被赋予了何种含义?这都离不开我们提到了“民族融合”,而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就出现了两次大的民族融合。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华”与民族融合

1.两晋动乱与“胡人内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充满了被动,也可以算作是中原正统衰落的表现。早年的西晋社会刚刚经过三足鼎立的洗礼,自西晋280年灭吴之后刚刚回归统一,但是这种统一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晋惠帝在当了皇帝之后,由于智商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除了“何不食肉糜”的笑柄之外,还一度导致皇权落到皇后手中,引起了其他皇族的不满,争夺权力的八王之乱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爆发。

这场战争说实质上就是西晋朝廷的内耗之战,历时七年的八王之乱将西晋的国力消耗殆尽,也就是在这次战争期间,陷于混乱的西晋朝廷疏忽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导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势力飞速发展。

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已经难以适应这些边疆的不毛之地,眼见司马家族的乱象,少数民族最终决定将目标放在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上,很快,这五大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入侵,而此时的西晋已经无力抗敌,最终被一支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王朝灭亡之际,这些少数民族纷纷占据地盘,各自称帝,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多个少数民族政权。此时民族融合已经初显端倪了,因为他们自身的人口远远不比中原,所以在建立政权的同时主张与汉人杂居,利用汉人的劳动力。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司马氏贵族凭借门阀支持建立东晋,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政被门阀与皇权共治的时期,这就给少数民族民族政权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之下,所谓的“胡人”开始进一步学习汉人的优秀传统。诸如北魏孝文帝等,都是民族融合的强有力推动者。

他主张鲜卑族从服饰,语言,习俗,等多方面汉化,主张与汉人联姻,其他少数民族纷纷效仿,就在这种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华”一词产生了。

2.早期 “中华”的含义与转变

中华一词最早是用来区分地区,因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存在一种说法叫“胡入中华”,即少数民族融入到中原地区。

此时的中华,含义为中原地区,这个词是由东晋朝廷提出,这个 “入”字带有入侵等歧视性的意思,而中华也有一定的自夸成分。

后来伴随着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势力的互相持平,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最终是被消除了,中华一词也不再用于中原人这种高高在上的自称。所谓中华,变成了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也有对中原地区先进制度的崇拜在其中。

在含义方面也更加深刻,除了代指中原和中原人之外,“中华”一词从外族人口中说出,也是民族融合的最好体现。

它代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终于从不断地对立和战争逐渐走向融合,不仅是意识形态上的共鸣,还包括制度上的学习和居住上的杂糅。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之中,中华经常被用来代指中原地区和中原人,这是一种和平的体现,同样是早期的一种民族区分,但这种区分充满了一视同仁,所谓差异,无疑是指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习俗和独具特色的民族瑰宝。

二、隋唐时期的民族特点与“中华”的含义更新

1.隋唐时期的和平相处

如果将刚才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性民族融合看成是被动进行的战争形式,那么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就是以和平为主的主动往来。这段时期的一大重要表现就是繁荣发达,其发达除了国内稳步前进的经济之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从隋朝来看,虽然是一个只经历了两世的短命王朝,不可否认它在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对少数民族也采取了一种和平共处的政策。

首先是承认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避免战争。除此之外,还下令让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入朝觐见,而后主动出面去调解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

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隋文帝采用了扶持和帮助的政策。比如隋文帝在和突厥地区交好之后,曾给他们补给了许多粮食,派遣官员对他们进行一些技术上的帮助,建立了友好往来的贸易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隋文帝所采取的政策一方面带动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发展,另一方面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为“胡入中华”和后期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杨坚被少数民族称为“圣人可汗”。

除了杨坚之外,唐朝时期还有一位可汗,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天可汗”。他当政的时期同样在少数民族关系方面有着重要建树,因为唐朝贵族的祖先本身就是“鲜卑族”出身,所以李世民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时候采取了很到位的措施。

那就是“恩威并施”,也就是武力与和平往来交叉使用,唐朝早年在进行立国战争的时候,无论是对中原的割据势力,还是对周边入侵的少数民族势力,一律采取武力镇压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统一。

就这样,李世民凭借自己高超的带兵作战能力,不但扫清了中原地区的抵抗武装,还让周边的少数民族闻风丧胆。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又进行了新的政策改革,对于臣服于大唐的,和平往来,对于抵抗的,坚决用武力扫清。

这方面唐太宗做得相当到位,比如当时采取的“和亲政策”,为了促进双方和平共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此后还很多公主下嫁的例子,当然,此间有些态度强硬甚至恶劣的,唐朝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击。

比如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其实是他主动求亲,期间甚至扬言若是不嫁就入侵唐朝,此类言语引发了李世民的远距离征战,最终松赞干布带着聘礼亲自入朝赔罪,获得原谅之后才保住了婚姻。

2.起伏的“中华”含义

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延绵,中华一词已经用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而到了隋朝时期,“中华”一词更多的是用来表现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尊重之情,毕竟隋文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得到了几乎所有少数民族的肯定。

隋朝时期的中华一词除了尊敬之外,还有一丝赞赏在其中,但是到了唐朝则不同,强大的国家实力和万里出征的雷霆手段让周围少数民族在和亲的状态下依然心生畏惧,“中华”的含义被进一步提高,几乎变成了少数民族的压力来源。

这大多是出于对唐朝的惧怕,所以“中华”一词后来被直接用于指代唐朝,久而久之,也变成了唐朝人的自称。比如在相关的史书中,唐朝人曾称自己是“唐之中华者”,也就是说那时起,中华是唐人的自居。

在这个时候,“中华”一词也是充满了大国的风范和国家实力的象征,成为了少数民族眼中不可逾越的存在。唐朝后期,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入,国外交流的不断开始,“中华一词”再度被广义化,所谓中华,也变成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统称。

因为要区别于国外,也就有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出现,所谓泱泱大国中所生根发芽的,就是这个含义之下的所有中国人。

总结

从整体上来看,中华一词的含义变化来自于很早就开始的民族交流与融合,只是代表的地位不同导致了“中华”不同的特点。从最早代指区域,到后来区别于中原人,再到后来的尊敬与畏惧,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广义性的“中华民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唐王朝:从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伟大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内容来源“道中华”公众号文章《大唐王朝:从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伟大帝国》 ,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参考资料[1] [日] 森安孝夫(著):《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03》,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年。[2] [英] 魏泓(Susan Whitfield) (著):《十件古物中的丝

  • 康熙要纳她为妃子,大臣苦劝,康熙:不是这三种关系的都可以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的执政能力自然是没得说,但是有关于他的私生活的风评却一直都不太好。在《清朝野史大观》中甚至有《纳姑为妃》这样一则,讲的就是康熙皇帝。皇太极有一个女儿,是顺治的妹妹,也就是康熙的姑姑。顺治时期,这个公主还没有到出嫁的年龄。等到康熙继位以后,把她一直留在宫中,到了嫁人的年龄也不让她出嫁。这公主迟迟不

  • 清朝,满人将喜鹊奉为神鸟,从不驱打,为何乌鸦也有同等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可是,清朝时的满族人,却将乌鸦视为和喜鹊一样的神鸟。他们见到了喜鹊,不会驱赶,看到了乌鸦也同样不会驱赶。甚至,还会在庭院中立起高高的杆子,上面挂着盛满食物的容器,喂养它们。为何满族人会视乌鸦和喜鹊一样为神鸟呢?这个和他们的祖先有关。据传,天上有三位仙女,大姐恩固伦,二姐正古伦,三妹佛古伦。三姐妹长得

  • 《如懿传》中很多妃子死于宫斗,此人不参与,却是乾隆最长寿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也有人不喜欢与人争斗,安分守己地在后宫中生活。陈婉茵就是这样一个女人。陈婉茵在弘历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嫁入潜邸。但是她性格温吞,胆小怕事,从来不去刻意争取。所以陈婉茵也一直不受宠爱。甚至长达十二年都没有被乾隆临幸。这种人当然不会被其他妃子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所以陈婉茵一直游离于宫斗的漩涡之外,得以

  • 河北邱县发现一合唐朝时期墓志 距今1216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记者从河北省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悉,近日该县邱城镇霍庄村一村民在清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合墓志,经专家鉴定为唐代元和元年所刻,距今已有1216年的历史。该墓志为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顶面长24厘米,底面长44厘米,厚7.5厘米。志石上有17行文字,共287字,字体大多为楷体,个别是隶书

  • 她是乾隆的皇后,最爱之人,为什么却早早去世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真实历史中的乾隆皇帝确实比较花心,他一生的妃子数不胜数,他也是清朝皇帝里活的最长,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人,但是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乾隆皇帝也不例外,这个人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富察皇后。富察皇后出身显赫,她的家族在大清建国以来都为大清立过不少汗马功劳,而且也是人才济济,富察皇后从小就身份尊贵

  • 有一种贫穷,叫家里只有一艘游艇。擅长哭穷的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杜甫就展开他的逃难生活了。无论杜甫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或安史之乱之后,有一个共通点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他经常哭穷。他在诗里面总是说他穷途潦倒,而且是仕途坎坷。虽然他一生都在努力歌颂唐玄宗,与达官贵人交朋友,但是仕途上没有啥发展,仕途坎坷是真的。但是他总是说自己穷途潦倒,这个是哭穷,

  • 河北临城发现唐代咸亨年间墓志铭距今1352年 佐证千年古县变迁演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平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邢台市临城县日前出土的墓志铭。这方墓志铭出土时志盖、志石两块扣合,保存完好。墓志铭为青石质,方形盝顶式,志盖边长41厘米,顶部浮雕一只卧兔,志石边长39厘米,正文阴刻楷书,竖式14行,满行14字,共计209字。随葬品为素烧白陶质,部分器物有彩绘,器型有陶俑、陶兽、陶碗

  • 吴三桂造反失败,昆明城破之时,吴家逃走一人,此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吴三桂当时肯舍了陈圆圆,暂且忍辱负重,投靠李自成,不但可以保家人的安全,其后还可以再辗转投奔南明政权,继续抗清。吴三桂如果抗清战死,那此时吴三桂的声名,恐怕不会低于宋朝抗金的大英雄岳飞。可惜呀,吴三桂降清了,而且降清之后,比在大明时更加的卖力。他作为清军前驱,率军追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然后,吴

  • 乾隆九龙宝剑是什么来历?为何孙殿英挖出后,经手五人全部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传闻中说,宝剑长达五尺,换算一下,大概有现代的1.6米。其中,宝剑的剑柄特别长,上面雕有九条栩栩如生的金龙。宝剑抽出时,剑身闪亮如水,光华四射,隐隐约约中,似有一层雾气笼罩。而剑鞘也是用十分珍贵的鲨鱼皮制成,上面镶嵌着各类宝石。放在阳光下,整把宝剑显得瑰丽无比,光华耀目。乾隆一见到这把剑,就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