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杜甫就展开他的逃难生活了。无论杜甫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或安史之乱之后,有一个共通点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他经常哭穷。
他在诗里面总是说他穷途潦倒,而且是仕途坎坷。虽然他一生都在努力歌颂唐玄宗,与达官贵人交朋友,但是仕途上没有啥发展,仕途坎坷是真的。但是他总是说自己穷途潦倒,这个是哭穷,大家千万别相信。
为什么?因为我们来看看。他在诗里面的作品,有一篇《曲江三章》里面,提到说”杜曲幸有桑麻田“”,意思就是说,他有几亩桑麻田。
另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里面,他自己也说“余有田园在东京“”,那东京就是洛阳,也就是说他在洛阳有田产。
另外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里面,也有提到说:“两京犹薄产,四海绝随肩。”,这里的两京,就是指长安和洛阳,那意思就是说他在长安跟洛阳都有几分田产。那如此看来,说杜甫是真的穷困潦倒吗?似乎并不尽然,最起码他可以利用这些田产,来当个快乐的包租公。
事实上,我们从杜甫的生平来看,他并不如说他诗中所写的这么穷。怎么说呢,他参加两次科举之后就到处壮游吗?一个年轻人没有工作,居然有钱到处旅游,你说如果他没有几分家底,他怎么有办法支付沿途的盘缠?
他到了长安之后,连续待了十年,这十年期间他完全没有任何工作,那我就要问了,如果他真的是一介平民,没有任何收入,这么有办法在长安城这么高消费的地方呆了十年?居然没有饿死?
如果是我,在京城不要说呆一年,就说一个月,我也活不下去,对不对?好,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杜甫很可能没有他所想象的这么穷。
那有人会说,安史之乱之前,是因为他有家里支援,安史之乱之后,才是他真正穷途潦倒的时候,可是这一点也有人质疑,为什么?因为他在逃难的过程中,到处都有他当官的亲朋好友接济他,还为他置办产业,如果他家或者是他的家族,真的是那么没钱的话,怎么到处游历,都可以到哪里住哪里,你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还有一点最重要,他在逃难的时候,是携家带眷,整家一起搬迁,据说他当时,买了一条小舟,所以一家大小都睡在船上,那于是你知道他的一家大小多少人吗?八个!八个人的船,还可以吃住在船上,你觉得这种是我们印象中的小舟吗?这是平民来捕鱼用的小渔船吗?
这个这种船应该是富家子弟的画舫吧,放在现代,那就是豪华游轮啊,
因此说杜甫没钱,我还真的不太相信。
杜甫的哭穷,在我的理解,是诗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了表现自己那个郁郁不得志的心情,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非要把自己讲的超级惨烈不可。
所以,以后谁再说杜甫住茅屋,是个穷二代,大家还是心里有个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