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明朝没亡,为何到崇祯年间,皇帝勤政反而灭了

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明朝没亡,为何到崇祯年间,皇帝勤政反而灭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15 更新时间:2024/3/10 12:03:39

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大明灭亡的那一年,他频繁地召见群臣,甚至有时一日三见,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大臣们能提供好的建议,以改变紧张的局势。

但群臣的反应又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对于南迁一事群臣们的态度。

当时对于崇祯帝来说,南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可以自保。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既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明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这个建议是由翰林学士李明睿提出的,但是崇祯本人是很矛盾的。如果南迁,弃守北京,在名誉上就会落下一个失国的罪名;但是李自成如火如荼的进攻态势,后金不断地袭扰,内忧外患之下,京城早已沦为危险之地。

迁还是不迁,他想把这个问题抛给群臣,由他们来做个决定。其实崇祯此举也打了自己的小算盘,只要群臣通过,他就顺水推舟地表个态,这样免得担历史责任。

可是,群臣比他狡猾多了。南迁一事在廷上朝议,大臣们的表态很有“用心”。左都御史李邦华认为,皇帝应该固守京师,让太子南下比较好。

崇祯一听,立马大怒,说自己经营天下十几年,都没干成什么事,一个孩子又做得了什么大事呢?

很显然,崇祯这是在狡辩,古代少年天子层出不穷,天子年幼,可以增派援手嘛。

众臣在此事上不表态,装糊涂,其实心里都有盘算。如果皇帝南迁,那么就会有一批大臣要留下辅佐太子,变成替死鬼;而如果京城一旦失守,那些力主随迁的大臣也会因此而受到责罚。

所以,不论赞成还是反对,在崇祯这里,都不会落下好处,那他们为什么要表态呢?

于是,对于南迁一事,群臣又抛回给了崇祯,最后合议的结果,就是请各路大军“入京勤王”。

但是勤王的军队没有等来,急报却先来了。情急之下,崇祯再度召见群臣商讨南迁一事,结果此事悬而未决,保定却失陷了,通道也没了,此事也不用议了。

在南迁提出之前的的撤关一事上,群臣的态度也是这样的。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群臣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崇祯本人又何尝不是太过爱惜知己的声誉呢?

作为一个帝王,事关大明存亡的大事都不敢决断,又何谈“励精图治”呢?有学者认为,崇祯是一个懦弱又生性多疑的人,虽有雄心,但怎奈内力不足,也是一场空谈。

每每召见大臣无所获时,他回宫后便痛哭,并且大骂朝中无人,还在自己的御案上写下过“文武官个个可杀”,实际上,他处理的官员也不少。

据史料统计,崇祯一朝,宰辅大臣像走马似的换个不停,内阁大学士换了50位,兵部尚书换了14位;被杀死或逼得自尽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巡抚杀了11位,这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官员。

而被他抓入监狱间接死亡或判刑的省部一级官员也有几十人。在明朝亡国前三年,也就是1641年,关押在监狱里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也高达145人,而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具备大臣资格官员的十分之一。

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三个问题:

  • 其一,朱由检是一个自负的皇帝,他并不擅长用人之术;
  • 其二,由于他的自负与孤傲,也将言路堵塞了。明亡时,朝中大臣少有人表态,崇祯一逼问,就赶紧说自己有罪,再问急了,就说要么加紧练兵,要么加饷。群臣对国事这种态度,崇祯也是需要反思自己的。
  • 其三,大臣们对崇祯早已有了他们的看法,崇祯认为文武官员没一个好人,而大臣们也认为他也并不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也就是说,君臣互相谁也看不上谁。
  • 君臣都有问题,最终导致崇祯的命令也没人执行了,成了一纸空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吴三桂

    他收到入京勤王的命令,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因为当时的李自成兵力强大。但是作为臣子,他又不能不奉诏,于是就在路上故意磨蹭,一天行军三十里,所以在半路就收到了明亡的消息。

    再者,在对待农民军的问题上,是剿灭为主还是安抚为主,一直没有定论,反反复复,李自成几次起死回生。

    还有在与大清的激战中,袁崇焕被冤杀后,祖大寿、洪承畴成为抗清标志性的人物,结果他们两人都降清了。

    如果说明亡,群臣有责任,那么崇祯帝的责任则更大。内政混乱腐败,实质都是人事,从帝王到臣子都出了问题,怎么会不亡呢?

    那么明朝为什么没在朱由校时代崩盘,难道说宦官魏忠贤还有治国的能力吗?当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魏忠贤是明亡的特大罪人。

    明朝在明穆宗至明神宗前期,曾出现过回光返照的迹象,隆庆新政、万历中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又与群臣发生“国本之争”,导致28年不上朝,以至于刚刚积累起来的资本,再次被耗空。因此,有学者认为,明实亡始于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明神宗在位长达48年,也是明朝在位最长的帝王。在他死后,明光宗朱常洛只当了28天皇帝就离世了,权力就过渡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手上。

    由于国本之争事件,朱常洛朝不保夕,终日活在恐惧中,对于长子朱由校也没什么教育,朱由校几乎就是在魏忠贤和客氏二人教导下长大的。因此,在朱由校当了皇帝之后,魏忠贤和客氏才有机会上位。

    魏忠贤人称九千岁,在他专政期间,形成阉党集团,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

  • 首先,在取得了朱由校的信任后,他先是掌控了内廷,审批奏章、培植党羽、迫害后妃。
  • 其次,在把持内廷的同时,他还把手伸向了外廷,并结成了阉党集团。当时最著名的阉党党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等人。这些党徒遍布朝野,从朝廷内阁到六部,再到各地的总督,巡抚,魏忠贤的“九千岁”绝非虚名。
  • 朝廷大小事务,基本都要向他请示,只有得到他的认可后才会有下文。这种情况发展到最后,变成朝政之事竟无人向明熹宗请示,举朝上下,只知魏阉,而不知有“皇帝”了。

    更为重要的是,阉党利用权力迫害东林党人,其中“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就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在“乙丑诏狱”事件中,杨涟、左光斗等六人被酷刑折磨致死;在“丙寅诏狱”中,更有周起元、高攀龙等七人死于酷刑。

    在魏忠贤大肆逮捕东林党的同时,各地已是民变四起。明朝内政黑暗,不少正直之士死于魏忠贤的迫害之下,也难怪到了崇祯朝,大臣们话都不敢说了,崇祯自负是一方面,历史的前车之鉴,大臣们也不得不考虑在内。

    那么,在天年间,后金就没动静吗?有,我们看下在入关前,后金都城的变化情况,费阿拉-赫图阿拉-界凡-萨尔浒-辽阳-沈阳,后金都城的变化过程,就是后金不断强大的历史,同时也是明朝不断丢失国土的过程。

    天启皇帝在位仅七年,在1620年即位后,努尔哈赤于1621年迁都辽阳。在1622年,努尔哈赤发起了广宁之战,此战之后,明朝丧失了整个辽东。

    此后,努尔哈赤与明朝休战四年,直到1626年,努尔哈赤休整之后,再次向明朝发起了进功,不过这次他没有占到便宜,因为他的对手袁崇焕出现了。

    所以,从时间线上来看,后金在天启年间大规模用兵两次,大部分时间在休战,之后袁崇焕出现后,延缓了明朝覆亡的脚步。

    综上所述,明朝覆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内政,而魏忠贤的专政无疑是加剧了内政的混乱。到天启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才爆发。到崇祯即位后,正好农民起义、清军不断进功,内政混乱,都赶上了,所以,明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著名文学家,一生两袖清风,对人仁慈宽厚,把俸禄都给了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元德秀是唐玄宗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进士,擅长文辞、弹奏音乐。他性情纯朴,自己的生活非常素简,对人仁慈宽厚,把俸禄都给了别人。元德秀人如其名,从家庭到国家,对生命中相遇的人,都展现了仁慈宽厚的高贵情操。一视同仁物我两忘元德秀小时候就丧父。虽然父亲曾当过延州刺史,父亲去世后,他们一家过着贫困的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宝丰汝窑博物馆:汝窑天青 雅冠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雨过天青色,汝窑清淡含蓄之美冠压诸窑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哥、钧、定诸窑齐名于世,并有“汝窑为魁”之称。历史文献记载的汝窑,系指北宋汝州辖区内专为宫廷烧造青瓷之窑,窑址在今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其卓绝的烧造工艺源于清凉寺窑。宝丰清凉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终于明初,在北宋晚期成功烧制天青

    • 时为太子的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不管安禄山如何强大,大唐都城长安,在潼关的庇佑之下,还是可以确保万无一失的。甚至,在确保关中无碍的情况下,大唐军队还是可以尽早平定叛乱的。可是,唐玄宗却因为远贤臣,而亲小人,最终丢了都城,失了皇位,让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叛乱之初,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谗言,处死了退守潼关的唐朝名将封

    • 北宋为何不能像汉唐那样纵横东亚?北宋军事力量薄弱原因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时光飞逝,到了大宋的时候,往日的强盛不复存在,北宋被北方民族欺负的无可奈何,俯首称臣。那么,北宋为何不能像汉唐那样纵横东亚,万国来朝?北宋军事力量薄弱原因是啥?宋朝之所以不能像汉唐那样纵横东亚,万国来朝,主要是军事力量薄弱,说白了,打不过人家,所以就被人感到了屈辱了。而北宋军事力量薄弱有这么两

    • 刘伯温临终前送上一筐鱼,朱元璋花了17年才明白背后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料事如神,深受朱元璋重用,加上个性正直,因此得罪不少人,最终被奸人所害。尽管如此,刘伯温仍心系朝廷,临终前为朱元璋送去一筐鱼和一本书,送去的书是《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尚且能够看懂,但是唯独这筐鱼,朱元璋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7年后,太子朱标去世,皇位继承面临着极大的问题,这时朱元璋才明白刘伯温

    • 李世民本来无意做太子,为什么后来反悔而发动兵变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最终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这个人作风比较散漫,喜欢女色,闲着没事了就去打猎;而齐王李元吉常常犯错误,两个人都不受李渊的喜爱。而当时李世民的功勋和名望是众所瞩目的,李渊有意让他取代李建成当太子,李建成心里常因此事而不安。李建成就与三弟李元吉共同策划,来结交更多的党羽,来排挤李世民。李渊当了皇帝

    • 延津故事: 魏邱南宋的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延津县魏邱乡有个村庄名叫“南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也有个“南宋”,这两个“南宋”还真的有联系呢。 据说,这个村在北宋时是一个大集镇,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经常人声鼎沸,买卖兴隆,加上这个地方是黄河渡口,交通要道,所以这个集镇繁荣。谁知后来金国入侵中原,劫走徽、钦二帝,攻克东京汴梁,中原无主,官吏逃亡

    • 李世民为什么敢杀兄逼父退位,而朱棣却不敢造反朱元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明明都当上的皇帝,为什么两者之间的风评相差如此之大,朱棣究竟做了哪些事,才让后人如此骂他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历史上两位通过篡权而当上皇帝的人。首先我们来说说李世民和朱棣之间的区别,虽然两人在军事上都有非常不错的造诣,但二人在他们父亲眼中的地位不同。就拿李世民来说,他是十八岁的时候,就跟

    • 展览预告!“珠光宝影”明代御窑瓷器展即将启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11月1日,【博学东莞】“珠光宝影——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明代正统、景泰、天顺御窑瓷器展”将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综合展厅拉开帷幕。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是明代历史上的特殊时期。边境战乱频发的历史背景下,关于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状况的文献记载较少,其面貌模糊不清,一方面政治环境比较动

    • “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对唐玄宗而言,可能只是此人的替代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女人就是武惠妃。白居易在诗中说唐玄宗“重色思倾国”真是一点也不假。唐玄宗对武惠妃非常的宠爱。武惠妃曾给唐玄宗生下一个儿子,唐玄宗亲自取名为“李一”。从名字就能看出唐玄宗对李一的倾向了。可惜李一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在唐玄宗时,公主的封邑有五百户人家。但是唐玄宗实在是太爱武惠妃了,给武惠妃的女儿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