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让大家最为熟悉关云长的段子,还是那个场面:
关羽:关某虽一介武夫,亦颇知忠义二字,正所谓择木之禽得其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关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即为刘兄之躯,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张飞:俺也一样。
关羽: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身相伴,生死相随!
张飞:俺也一样。
关羽:有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张飞:俺也一样。
这个场面把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衬托的体无完肤。
众所周知,关羽好读《春秋》,而《春秋》完全是儒家思想化的书籍,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所以这也被关羽毕生信奉。
当陆树铭去世,人们用这句话悼念,也恰如其分: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的第七十六回,关羽败走麦城,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言辞拒绝。
那么啥叫“名可垂于竹帛”,其实这就要说到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史学意识。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是有的,我们信仰的就是历史。
就是你看一个人,作恶多端,遗臭万年,子孙背负骂名,这是很惨的。而一个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然失败,虽然死了,他的意义要比苟活着强。
所以我们对项羽乌江自刎,历来评价都比较高;对于李陵投降匈奴,史书向来都是看不起。
所以,关羽之死也是典型代表。他生前忠义为本,又武艺超群,身处绝境不卖主求荣,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古代特别讲求这一点,“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古人还是很惧怕自己被历史记上恶名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即使如此,自古以来各种奸臣贼子层出不穷,可见这种所谓的“史学意识”,都是自觉信仰的,只是儒家小圈子的流动。
所以到了今天,本来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盛行,随着独孩政策、城市化浪潮,作为史学意识在民间的基本,宗庙意识又基本绝迹。大家也都没了印象,没了追求。
商业主义一鼓噪,消费主义一喧嚣,大家都讲究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了。哪管什么名可垂于竹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