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课本上为何没有完璧归赵的后续?看完才知,其实秦王在下一盘大棋

课本上为何没有完璧归赵的后续?看完才知,其实秦王在下一盘大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76 更新时间:2023/12/12 10:18:21

而长大后,我们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在学习时,就要思考得深一些,考虑一件事的时候,也不能只单看一面,还需理性地将更多东西考虑进去。

就拿小时候我们学过的《完璧归赵》来说,当时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注意力主要是放在“蔺相如能不能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个机智又勇敢的人”这些问题上,一般很少会往后面想:他把和氏璧带回赵国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根据我们当时的年龄和心智,老师是不可能会把后续告诉我们的。实际上,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赵国付出的代价太大。

01

战国末期,秦国因商鞅变法,一改过去被其他六国鱼肉的局面,在壮大的实力中,对其他六国进行反手吊打。秦王很有野心,面对强大的秦国,他已经看不上七雄称霸了,他要灭掉六国,一统中原,成为天下的帝王。

这段时期的山东六国中,只有赵国还能与秦国相抗衡,所以赵国成了秦国东出一统天下的绊脚石,秦国做梦都想灭掉赵国。

[var1]

当时赵国的君主是赵惠文王,蔺相如是上卿,廉颇担任大将军,乐毅、平原君为相,他们个个都是国家栋梁,为赵国巩固稳了政权。赵国在井然有序的良好局面下,并想招惹秦国。

而为了东出统治天下的计划,秦昭襄王很想攻打赵国,但这时候他没有理由向赵国发动战争,等于师出无名,所以为这件事烦透了心,可他也只能静待时机,直到和氏璧的出现。

和氏璧洁白无瑕,是国之珍品,赵惠文王得到它后爱不释手,对这块宝玉十分珍视。可怎想,和氏璧却引出了很大的祸端,秦昭襄王得知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后,经过和范雎等臣子商议,在攻打赵国这件事上,决定从和氏璧下手。

[var1]

为此,秦昭襄王便写了一封国书,命人送去给赵惠文王,内容是:秦国愿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但在进行这个交易以前,赵国要先把和氏璧送到秦国给他过目,让他看看和氏璧是否有这个价值。

和氏璧自然抵不上实实在在的十五座城池,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秦国的目的:如果赵国献上和氏璧,秦国就白白获得了一个宝贝,但那十五座城池,不可能划分出去;如果赵国不献出和氏璧,秦国就正好直接发兵攻打过去,不管赵国怎么选择,秦国都不会吃亏。

02

就在赵国进退两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示愿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去到秦国后,便把和氏璧呈上去给秦昭襄王。而秦王一看,果然是价值连城的好宝贝,拿在手里把玩了半天,就是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

然后那经典的一幕就出现了,蔺相以“和氏璧有瑕疵”为理由,从秦王手里要回了和氏璧,然后放话,秦王要是不兑现承诺,他就把和氏璧撞碎,把它毁了也不给你。

[var1]

秦王会为了一块玉石,兑换这种吃大亏的承诺吗?自然不会,即便和氏璧是稀世珍宝,也比不上他大秦的一寸领土重要,所以蔺相如能够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只是秦王在拖延时间,下一盘更大的棋。

经过这一件事,整个秦国的人都很不爽,因为蔺相如“抖机灵”把他们秦王给戏耍了。秦昭襄王看到火候到了,就开始部署攻打赵国的计划,在第二年,揪住了和氏璧这个事,给赵国安了个不讲信誉的污名,让白起带着十万大军攻打赵国。

秦国攻打赵国的时机也拿捏得很好,当时匈奴正在骚扰赵国,导致赵国一下子应付不过来,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上万人,三座城池落入了秦国的手里。

[var1]

第二年,秦昭襄王再接再厉,再次攻打赵国,获得了胜利,杀掉了2万赵军,掠夺来了四座城池,加上上一次的,秦国在两年时间里,获得了三十多万人口。

公园前262年,秦国又派出了25万大军攻打赵国,战事持续了一年多,赵国的粮草支撑不住,加上灾荒,优势明显不如物资比较有保障的秦国。

03

这场战役还没有结束,赵惠文王就去世了,赵孝成王接手上台,他比较昏庸,相信了秦人散布的谣言,把老将廉颇换了下来,怕他谋反。

赵括代替了廉颇的位置,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纸上谈兵的能力很强,所以他在狂妄自大下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差不多40万大军放下兵器,选择投降。

[var1]

经过长平战役后,赵国的大势就去了,加上君主不给力,元气迟迟恢复不上来,力量虚弱,在30多年后,国都被攻破,宣告着赵国的灭亡。

小时候,我们看到蔺相如面对不讲理的秦王,还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把宝玉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不由为他的机智而鼓掌。

长大后,当我们细品历史,才知道完璧归赵不是蔺相如机智,而是秦王套路深、野心大,借对手的珍宝,给对手设了这么个陷阱。

更多文章

  • 被称作「蛮夷」的楚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为什么是蛮夷,古代蛮夷,为什么中原诸侯视楚国为蛮夷

    相传,楚人的火神祝融的后裔,原本居住在中原,商王朝崛起后,四处征伐,楚人就遭了秧,一路被驱逐到荆山才定居下来。据《楚居》中一段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文中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 他曾装死逃命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相,为秦国统一大业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四大名相结局,秦国一代名相详解,秦国史上最惨的人

    他曾经装死逃命,忍辱负重,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绝不是他一人的功劳,而是在他之前的几位先祖一起积累的功绩。从秦穆公开始,秦国不断开拓疆土,积极东进,改革政治,到秦昭襄王时期,已经将秦国发展成为不可一世的霸主。这些都为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君离不开贤臣,每一位贤德的君

  • 他慧眼识珠,于500年后成功复制吕不韦的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着“士农工商”的“四民”概念,历朝历代也基本执行着“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想来亦可知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微。若论我国最成功的商人是谁呢?我认为吕不韦当之无愧,靠卓绝的商业头脑累积巨万家私。最难得的是看到秦质子异人的潜在价值,并通过一系列运作帮助嬴异人回到秦国成为太子继承秦国基业,

  • 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我是冤枉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白起坑杀20万赵军对不对,大秦帝国白起坑杀赵军,白起在哪里坑杀40万赵军

    文:师若可大家好,我叫白起。我的大名对诸位而言想必是如雷贯耳吧,所以我就不多做自我介绍了。今天,我主要说一件事,长平之战。说起长平之战,原本跟我没什么关系。这只不过是我小弟王龁和赵将廉颇两人之间的较量。奈何赵孝成王这昏老头儿不懂廉颇的心思,见廉颇小败几场便坚守营垒,避而不战,以为廉颇无计破秦。加上我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孔子真的是野合的私生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相关资料孔子语录,孔子爸妈多大生了孔子,孔子学府与孔子国际学校

    对于圣人,人们的疑问和好奇总是很多。先说说孔子的姓氏之迷。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徵(按照古人姓氏命名的惯例,古书上称她为颜氏徵。)为什么孔子父亲不姓孔呢?难道孔子真的像野史所传的那样是私生子吗?孔子祖籍宋国。大约地处现在的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由于一次宋国贵族之间的权

  • 孔子的子是什么意思?为何又叫他孔夫子?它们的来源其实非常有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孔子老子的子字含义,孔子为什么叫做孔夫子,孔子携子抱孙平面图

    我们今天把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同时也把孔子称为“孔夫子”。然而,我们如果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的话,就会发现它们的来源其实是非常有趣的。首先我们说说“子”。在春秋之前,“子”本来是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微子、箕子等。在春秋早期的时候,只有少

  • 吕不韦将最爱的女人送到别人的床上,究竟是奇货可居还是自掘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吕不韦的背景资料,吕不韦的婚姻简介,吕不韦有没有军事才能

    若论中国历史上最精明的商人,当属吕不韦。他善于谋略,不仅投资异人成功,因此而走上仕途,而且官居秦国丞相,权倾朝野,他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想为自己留下精神财富,却只不过是鸡零狗碎。吕不韦终究摆脱不了商人逐小利的思维,精明的他还是逃不过自掘坟墓的命运。一、奇货可居,发现巨大商机。东周末期,虽然“礼

  • 司马错打下巴蜀给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本钱,却为何是不为人知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司马错简介,司马错灭巴蜀,秦国最强客卿司马错

    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使商鞅入秦变法以来,秦国国家实力逐渐增强,军事上一扫献公时期河西之战的败势,商鞅率领刚练成的秦国新军趁魏国马陵之败收复河西失地。秦惠文王任用犀首公孙衍连续攻伐魏国,尽取魏河西全境,并在河东建立东进根基。此外,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由一位将领提议并攻取巴蜀之地,为后来秦国攻伐出国以及大出

  • 诸葛亮眼里的曹操,把他比作孙武和吴起还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武吴起白起战绩资料档案,吴起与兵圣孙武齐名的关系,孙武带兵和吴起谁厉害

    我们不知道曹操这样评价刘备到底是不是真心的,但他把自己称为英雄那绝对是真实的想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不仅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跟同时期的其他军阀比起来,也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甚至连诸葛亮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那么诸葛亮怎么评价曹操的呢?其实诸葛亮一生对曹操有过多次评价,因为是敌人,说他奸臣、逆贼等等

  • 【吉林博物馆】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一看就非同寻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此为吉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魔幻味十足。1968年这件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县刘家乡,长15.7厘米,国家一级文物,造型精美,铸工精巧,是一件罕见的东汉错金银工艺珍品。钩身为鸟喙神人状,眼部镶嵌两颗蓝色宝石,前额也镶嵌了一颗绿松石。羽用金银丝错成。饶有趣味的是,神人怀中用双手环抱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