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路人形容孔子为“丧家犬”,孔子:说得对极了!这是为什么?

路人形容孔子为“丧家犬”,孔子:说得对极了!这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125 更新时间:2023/12/13 0:11:10

公元前517年,即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斗鸡之变”,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大败,狼狈逃亡至齐国。

同年,35岁的孔子也来到了齐国。除了迫于鲁国局势动荡之外,孔子更是想借助齐国施展抱负,实现政治理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仕齐“为高阳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后来由于齐相晏子的反对,孔子很快离开了齐国,离去时状况相当狼狈,“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后世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孔子一生向往仕途,渴望出仕。他特别想要做官,在青年时做过管理仓库、牧管牛羊的小官,连“仕”都称不上。而孔子真正在鲁国入朝为官,也只是从鲁定公九年到十三年的短短四年时间。

《论语·阳货》:“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时五十岁的孔子,对于出仕跃跃欲试。这个时候,鲁国平定了因阳虎反叛季氏而引起的叛乱,国内需要一个可以稳住政局的人物,定公想到了孔子,就这样,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司马迁说:“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虽然关于孔子究竟做了些什么的记载比较少,但是孔子的政绩应该不错,因为一年之后,他就被另任为司空,再任为大司寇。在任大司寇期间,孔子在夹谷会盟中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风采。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仕鲁迎来了致命的打击,“堕三都”的失败,使孔子看清季氏在鲁国的权力之大,野心之大,妄想削弱鲁国宫室。“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就这样站在了命运的岔路口:要么放弃理想和抱负,委曲求全,要么坚守本心,离开鲁国。

[var1]

孔子做了决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坚决不向“三桓”妥协。于是,五十五岁的孔子,挺了挺将近两米的身板,带着子路、冉有等弟子上路了。

孔子师徒的第一站是卫国,他曾经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卫国都城人口众多、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孔子十分期待可以在这个姬姓封国一展拳脚。但是这卫灵公却不是个可辅佐的君主,他听信谗言,怀疑孔子,结果就是孔子在卫国待了十个月就走了。

接下来,孔子想去晋国一试,因为鲁晋两国国情相似,都是卿大夫掌权,鲁国是季氏,晋国则是赵氏。但是途中发生了“子畏于匡”的事件:孔子一行人走到一个叫匡的地方,被当地居民包围,根据钱穆先生的说法,是因为孔子与阳虎样貌相似,而阳虎在匡地任职时欺压百姓、横征暴敛,使得愤怒的居民将被错认的孔子包围起来。孔子临危不乱,横琴在膝,纵声高歌,弟子们也纷纷效之。解除匡地之围后,孔子及弟子接到了卫国贤大夫的信件:卫灵公邀请孔子返回卫国。而第二次到卫国,卫灵公却依旧不重用孔子,他年纪渐老,厌烦政务,《史记》记载: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

孔子接下来准备去陈国,一路上途经曹国、宋国都没有人接待他,处境何其凄凉。甚至还被宋国司马桓魋追打,威胁。一行人一路逃亡,逃到郑国时,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子贡在询问时,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一听,这相貌正是孔子,便匆匆赶往东门。找到孔子后,子贡便将这段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史记·孔子世家》载“累累若丧家之犬”,“累累”指颓丧憔悴的样子。六十岁的老者走投无路,总会让人心生凄凉悲壮之感,但是孔子则不以为然,还“欣然笑之”,“泰然处之”。

郑国是个世风日下的国家,孔子一行人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去往陈国。根据《孟子》的记载:孔子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而仕陈的三年里,陈湣公仅仅将孔子作为一个“礼贤”的摆设,从不问政。公元前489年,吴国发兵攻打陈国,陈国陷入一片混乱,孔子师徒不得不再次踏上流亡之路。这一年,孔子63岁。

[var1]

这个时候,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吴伐陈,楚援陈,而在此之前,因为楚国伐蔡取得胜利,蔡国被迫迁至一个叫州来的地方,楚国还将原本蔡国境内的百姓迁到负函这个地方。

此时的孔子想到了楚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南蛮之国”。在中原四处碰壁后,孔子不得已将目光投向了这里。

就在孔子一行人向着陈蔡边境的负函出发时,又遇到了困难——断粮,连续七天的断粮。有人饿病了,有人饿的站不起来了。为了安抚学生们不安的心理,六十三岁的孔子顶着饥饿给学生们讲课、弹琴、吟咏诗文。就是在这段期间,孔子留下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铿锵有力的话语。这件事在《荀子·宥坐》也有记载:孔子南适楚,戹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子皆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

有着这样坚定乐观的老师,孔子一行人渡过难关也是必然的。按照原本的计划,孔子来到负函见到了楚国叶公。就是那个“叶公好龙”的叶公。虽然因为这个典故,给大家造成了“叶公好像不太聪明的样子”,但是人家确是一个勤政贤良的国家公务员。一见到孔子就虚心问政,孔子也是给出了“近者说,远者来”的答复,孔子还曾经与叶公讨论过伦理问题。但因为两人政见不和,孔子并没有在楚地多做停留。

孔子四处流亡,最后一站又是卫国。此时在位的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庄子·人世间》说卫出公独断专权、杀人如麻。不管真假与否,其实卫国真正吸引孔子的原因是那里有许多贤才,例如公子荆、贤大夫蘧伯玉。仕卫一段时间后,出公向孔子询问的都是一些军事方面的事情,孔子不是不懂,只是他的毕生愿望是在于“恢复周礼”,对战争可以说是极其反感。于是,他又说出了当年与卫灵公说的一模一样的话:我只懂礼乐祭祀之事,甲兵征战我不知道。此时孔子六十八岁,到底是会想家。客观上的不如意和主观上的思乡情绪让这个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在仔细回想了这十四年的流亡后,将目光投向了归家的路……

[var1]

“礼乐”不仅是春秋时期社会制度的集中反映,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春秋中期以后,国君地位式微,“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格外明显。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维护天子、维护等级制,使天下走上“正名”的正轨。

于是,孔子离开了“以下犯上”的鲁国,四处流亡。在卫国,无人问政,无人对所谓“周礼”奉若神明,在郑国也是,在齐国也是,在陈国也是,在楚国更是。十四年间不断流亡逃窜、“累累若丧家之犬”的不仅是孔子师徒,更是在后世被中国知识分子奉为圭臬的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遏制了儒家学说的发展,维护等级制度的梦想根本无法实现。伴随着儒家的衰落,以“严刑峻法”闻名的法家思想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商鞅曾言:“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战国时期,齐国赫赫有名的稷下学宫也是形成了以法家为主流的学术氛围。正是因为法家的一手遮天,才造成了当时孔子及其学说的狼狈尴尬局面。

儒法之争,历来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儒家和法家,一个彰显人文主义,一个推崇王权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政体的瓦解给了时人一个思想教训。《尚书·吕刑》里记载了五种商刑“墨、鼻、剕、宫、大辟”。当君主们发现用刑法约束百姓远比用道德感化百姓更为行之有效时,就会对刑法产生依赖。由此便生长出适合法家生长的沃土,从而将儒学逼向死胡同。

这是造成孔子“若丧家之犬”的根本原因。

孔子一生为“恢复周礼”而奔波,渴望遇到一个贤明君主,实施仁政,却屡屡碰壁。年迈的孔子已经看到儒家学说并不符合当时国君的胃口。清醒的人总是痛苦,但是孔子之所以被后世所敬仰,在于他一生在黑暗与痛苦中行走,却从未放弃向往光明的出口。他沉下心来,著书立说,全心全意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一个独立思考的思想伟人,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发展。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澈冬澈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课本上为何没有完璧归赵的后续?看完才知,其实秦王在下一盘大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完璧归赵秦王结局,完璧归赵真正的赢家秦王,完璧归赵之中秦王是谁

    而长大后,我们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在学习时,就要思考得深一些,考虑一件事的时候,也不能只单看一面,还需理性地将更多东西考虑进去。就拿小时候我们学过的《完璧归赵》来说,当时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注意力主要是放在“蔺相如能不能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个机智又勇敢的人”这些问题上,一

  • 被称作「蛮夷」的楚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国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楚国为什么是蛮夷,古代蛮夷,为什么中原诸侯视楚国为蛮夷

    相传,楚人的火神祝融的后裔,原本居住在中原,商王朝崛起后,四处征伐,楚人就遭了秧,一路被驱逐到荆山才定居下来。据《楚居》中一段对楚先君鬻熊的记载:鬻熊的妻子妣厉,生子熊丽时难产,剖腹产后妣厉死去,熊丽存活。妣厉死后,巫师用荆条(原文中为“楚”)包裹其腹部埋葬。为了纪念她,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 他曾装死逃命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相,为秦国统一大业打下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国四大名相结局,秦国一代名相详解,秦国史上最惨的人

    他曾经装死逃命,忍辱负重,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绝不是他一人的功劳,而是在他之前的几位先祖一起积累的功绩。从秦穆公开始,秦国不断开拓疆土,积极东进,改革政治,到秦昭襄王时期,已经将秦国发展成为不可一世的霸主。这些都为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君离不开贤臣,每一位贤德的君

  • 他慧眼识珠,于500年后成功复制吕不韦的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着“士农工商”的“四民”概念,历朝历代也基本执行着“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想来亦可知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微。若论我国最成功的商人是谁呢?我认为吕不韦当之无愧,靠卓绝的商业头脑累积巨万家私。最难得的是看到秦质子异人的潜在价值,并通过一系列运作帮助嬴异人回到秦国成为太子继承秦国基业,

  • 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我是冤枉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白起坑杀20万赵军对不对,大秦帝国白起坑杀赵军,白起在哪里坑杀40万赵军

    文:师若可大家好,我叫白起。我的大名对诸位而言想必是如雷贯耳吧,所以我就不多做自我介绍了。今天,我主要说一件事,长平之战。说起长平之战,原本跟我没什么关系。这只不过是我小弟王龁和赵将廉颇两人之间的较量。奈何赵孝成王这昏老头儿不懂廉颇的心思,见廉颇小败几场便坚守营垒,避而不战,以为廉颇无计破秦。加上我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孔子真的是野合的私生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相关资料孔子语录,孔子爸妈多大生了孔子,孔子学府与孔子国际学校

    对于圣人,人们的疑问和好奇总是很多。先说说孔子的姓氏之迷。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徵(按照古人姓氏命名的惯例,古书上称她为颜氏徵。)为什么孔子父亲不姓孔呢?难道孔子真的像野史所传的那样是私生子吗?孔子祖籍宋国。大约地处现在的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由于一次宋国贵族之间的权

  • 孔子的子是什么意思?为何又叫他孔夫子?它们的来源其实非常有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孔子老子的子字含义,孔子为什么叫做孔夫子,孔子携子抱孙平面图

    我们今天把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同时也把孔子称为“孔夫子”。然而,我们如果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的话,就会发现它们的来源其实是非常有趣的。首先我们说说“子”。在春秋之前,“子”本来是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微子、箕子等。在春秋早期的时候,只有少

  • 吕不韦将最爱的女人送到别人的床上,究竟是奇货可居还是自掘坟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吕不韦的背景资料,吕不韦的婚姻简介,吕不韦有没有军事才能

    若论中国历史上最精明的商人,当属吕不韦。他善于谋略,不仅投资异人成功,因此而走上仕途,而且官居秦国丞相,权倾朝野,他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想为自己留下精神财富,却只不过是鸡零狗碎。吕不韦终究摆脱不了商人逐小利的思维,精明的他还是逃不过自掘坟墓的命运。一、奇货可居,发现巨大商机。东周末期,虽然“礼

  • 司马错打下巴蜀给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本钱,却为何是不为人知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国司马错简介,司马错灭巴蜀,秦国最强客卿司马错

    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使商鞅入秦变法以来,秦国国家实力逐渐增强,军事上一扫献公时期河西之战的败势,商鞅率领刚练成的秦国新军趁魏国马陵之败收复河西失地。秦惠文王任用犀首公孙衍连续攻伐魏国,尽取魏河西全境,并在河东建立东进根基。此外,秦惠文王在位期间,由一位将领提议并攻取巴蜀之地,为后来秦国攻伐出国以及大出

  • 诸葛亮眼里的曹操,把他比作孙武和吴起还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武吴起白起战绩资料档案,吴起与兵圣孙武齐名的关系,孙武带兵和吴起谁厉害

    我们不知道曹操这样评价刘备到底是不是真心的,但他把自己称为英雄那绝对是真实的想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操不仅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跟同时期的其他军阀比起来,也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甚至连诸葛亮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那么诸葛亮怎么评价曹操的呢?其实诸葛亮一生对曹操有过多次评价,因为是敌人,说他奸臣、逆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