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12 更新时间:2023/12/30 6:02:57

古代帝王想“泰山封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封禅,是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能不能封禅,就看两个关键:

1、国库有没有钱,皇帝自己好不好意思。

2、文武百官支不支持,能不能人为打造“天降祥瑞”。

泰山封禅,是上古时期的潮流,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本来还能找到一点上古遗留下来的封禅传统,严格来讲,那是孔子那一代对“克己复礼”耿耿于怀的思想大家们在泰山“遗迹”挖掘出来的,可是始皇帝是什么人:

称帝,烧书,很多文化的轨迹断了,于是封建时代的封禅,就以始皇帝的封禅为标准。

即便是春秋时期,上古封禅的标准和原则也早已经丢失很多了,没有什么详细的记载史料安全地落地,留给后人的,就是一地鸡毛。

但“君权神授”这个核心,一样要维持,这个东西不能变,上古的三皇五帝,几乎都封禅了,还有很多古代部落的知名首领,这件事情都做了,比如管仲的说法就是: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

可惜的是,就算先秦尊敬这批上古人物,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连人家的名字、事迹都没有搞清楚,封禅这件事到底是有是无,很难说,即便是有,仪式又该是怎么样的,标准是什么,是每个首领都要进行吗,封禅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难道是打开天界之门和天老子唠唠嗑吗?

没人知道,可禁不住名人多,且都是“君”,既然都做了这件事,那后人就得接棒,这就跟第一个祭拜祖先的人发了达,以后子子孙孙都要祭祖的道理,初衷未必是多孝顺,主要也是为了继续发达。

他老子是“君主”,他想要接任,总得名正言顺吧,以前没有家天下,或者说家天下不是那么绝对的东西,你干得不好,大伯三叔都是不支持你,把你赶下台都有可能的。

于是封禅就是个很好的东西,新即位的君主可以光明正大地说,继他老子之后,他是第二个可以单独和老天唠悄悄话的人物。

这就是“君权神授”了。

因此泰山封禅,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古时期,封禅的特色不明,地点密集出现在泰山,中原扛把子都做过这件事了,是君主的必修课。

第二阶段:先秦时期,从周天子到诸侯的资格扩散,形式上比上古丰富了很多,这个时候的封禅主要是为了“标榜”功绩,是封建时代封禅的标准基础。

第三阶段:封建时代,由秦始皇再次定义封禅的意义,两千多年封建时代,拢共也就那么六位皇帝封禅,次数不多,烧钱得很。

始皇帝去山东的时候,顺便封了禅。

但是世人鲜知的是,始皇帝在泰山准备封禅,跟文武百官商量的时候,有一群儒生大声地告诉秦始皇:

“陛下,您没资格”!

所以始皇帝就很烦儒生,标准是他们说的,劝的是他们,阻的也是他们,秦始皇怒了,我家大业大,何须你们这群老胡子在这里给我点评叨叨的,都回家读书读死了去吧,我要封禅,名号:“皇帝”。

在始皇帝的封禅大业中,有诸多石碑,刻着秦的功绩,始皇帝的功绩,比如其中一段: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据说碑文是李斯写的,李斯是什么人物?

那可是法家啊,法家做事情,不搞虚头巴脑的,一定要有点真材实料才可以,也是李斯的加入,让封禅开始有了指标性的要求,以前封禅,未必需要什么KPI,你只要封禅了,就接着当老大就行。

可是到了秦始皇这里,你必须要有点成绩了,不是个混吃等死的都有资格来禀告老天,如果做得不好,封禅的时候还在打瞌睡,说不定一个雷就下来了。

因此根据始皇帝封禅的“颂德文”,封禅开始有了三大硬性要求:

1、内外皆服,神州一统(这是平定了战国六国统一天下最奠定的)。

2、天下太平,盛世人间(大家吃得饱穿得暖,家庭幸福奔小康)。

3、天降祥瑞,百姓祈福(实际上就是要文武百官做做样子)。

那么这三个标准难不难?

说实话,老难了。

就算是秦始皇自己,严格来讲也是没有做到的。

这个情形就好比,一位资深的学术大师定义了试卷满分是一百分,但是让他去考,他也考不到一百分。

所以封禅这个东西,说难很难,但真要做,运作一番,也是没毛病的。

封建封禅的六帝:

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关于始皇帝的功绩,那就不说了,接着先讲汉武帝。

因此在官员这里的基础,汉武帝有了。

当然啦,汉武帝自己也争气,的确把匈奴给打痛了打残了,于西,收复了河西之地,算是实现了大一统,内外皆服这个说法,也是成立的。

但汉武帝时代,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赋税加重,人口损失严重,《轮台罪己诏》也没有否认这些事实,所以汉武帝在始皇帝定下来的标准中,满二缺一,却总体要比始皇帝更好。

不过封禅,他觉得还是足够了。

然后汉武帝时代,还有个人物,叫司马迁,《史记》想来不陌生,史书祖母级别的存在,《史记》里面有一个叫做《封禅书》,是被司马迁重新定义的封禅,标准到了这里,又要变一变了。

那么第三位就是汉光武帝刘秀了。

刘秀封禅的时候,搞得动静还是很大的。

百姓祈福,天降祥瑞,百官报喜,做得很到位。

那么刘秀有没有这个资格呢?

说实话是有的。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光复汉室,把西汉老祖宗们的牌位再次扶起来了,新朝末年,天下群雄纷争,刘秀能一个个去灭掉,能耐是很大的了,加上还打压了匈奴,国内的经济也有意推动,三个标准都勉强达标了。

刘秀封禅,更多是为了强调“君权神授”,打开天界之门找老天唠唠嗑,毕竟他是刘发的后代,跟个平民百姓没区别,正统性不强,那就神性来凑。

再之后,数百年的大世,封禅者就断了一阵子。

谁知道,这就是一个王朝的巅峰了,两晋南北朝,强人不少,但没有人有资格封禅,最基本的,天下都没有一统,封个禅可能都要跑到敌占区去,这不是开玩笑呢吗。

而隋唐两朝,隋文帝、唐太宗其实是有资格封禅的,而且是非常有资格。

首先是一统了天下,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其次就是开科举,改变了人间的富贵结构,对外,杨家和李家都很硬气,一个是圣人可汗,一个是天可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惜的是,人家越能耐越不显摆,而李世民有过这种想法,刚一说出来,魏征就喷得李世民无地自容,没办法啊,人家李世民讲道理,尊重臣子意见,也就没提这回事了。

再之后是唐高宗,他完全是沾了他老子李世民的光,他做的事情,本质上也是替李世民做的。

而且李家当皇帝,的确是民心所向,你说需要天降祥瑞,不需要怎么造假,百姓都能给你编出来上报官府,这才是真的祥瑞。

武则天后来花那么多钱收买百官和百姓,人家都还是向着李家,站在李显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典型的祖上积德了。

再之后是唐玄宗,他也有资格把这个禅,封上那么一封。

唐玄宗的封禅,钱是够够的,什么海内外皆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们这个是真的富了,农业富足,加上那么多年天气气候就没有怎么差过,开元盛世一度被认为是古代的一个巅峰,人均粮食拥有量金字塔般的存在。

集隋建制,唐武德、贞观以来的文明成果在唐玄宗这里绽放,他封个禅,不为过,后来的安史之乱,跟他封禅这件事情,并不冲突。

也是唐玄宗证明了,封禅并不代表上天会保佑你,谁骚包谁倒霉,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皇帝也跑不掉这个原理。

自唐玄宗后,中原出现了一条分界线,请勿随便封禅,假如泰山下面挂着这么一个牌子,我想上面写的,也就是这几个字。

安史之乱是厉害的,横断神州,这场分裂造成的弊端,到了明代才彻底解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燕云之地的丢失,两宋没有一个皇帝说话是硬气的,就算喊出天下太平这句话,都要关起宫门躲在妃子的被窝里偷偷说。

又怎么敢到泰山封禅?

可是宋真宗他就敢。

作为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宋真宗真的没有资格,也以一己之力,把封禅这个传统搞坏了。

但是宋真宗的优势在于,他们老赵家给文人机会,澶渊之盟,那是宋真宗一个人的错吗?

大家都不希望武官做大,这个盟约,就是文官集团的意思,他们按着宋真宗的头把水喝了,还要给宋真宗办一个体面的仪式,告诉世人,这可是一件好事。

于是天下祥瑞多起,就连“天书”都出现了,宋真宗自己都信了,难不成这真的是一件好事?

大宋朝在军事上也是高走低开,宋真宗不行,后面的人更不行了,一丢再丢,一躲再躲,幸亏宋高宗没有封禅,保住了底线,要不然,始皇帝和汉武帝能在下面把赵家人踩死。

就这样,一直到明代,中原才算相对统一,可这个时候,因为各种因素,大家已经不喜欢封禅了,因为皇权加剧了,百官反而不喜欢再给皇帝加持,而且大明朝也没有那么体面,土木堡事变是个分界线,且看看,从明宣宗的宣德年间到土木堡之变这里,大明朝才富起来多少年而已。

可要不是按照始皇帝的标准,难不成还按照宋真宗的标准吗,那成了啥了?上古的脸,也丢干净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盘点:三国都有哪些封侯了的名将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对于功臣的封爵制度仍然沿用汉朝制度,也即采用二爵制,就是只有王爵、侯爵两级。同时,因为汉高祖刘邦立下了“非刘氏不得为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规定,所以,不是皇帝宗室的功臣,几乎是无法染指王爵的,也即侯爵就是这些文臣武将的最高荣誉了。当然,对于三国时期文臣武将获得的侯爵,在地位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 古代妃子生活是什么样的 她们只等人伺候就行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妃子,历史解密

    对古代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妃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妃子吃的就是满汉全席吗?清代是我国的最后一个朝代,在此之前,中国一直过着王位承袭制的生活,皇上来统领天下,大臣辅佐皇帝,百姓丰衣足食,就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组成,而皇上劳心劳力,百姓应该更多的将自己的粮食和物品通通赠

  • 穆齐奥·克莱门蒂创作了多少首钢琴曲?他有着怎样的风格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穆齐奥·克莱门蒂,意大利作曲家,历史解密

    克莱门蒂作有约110多首钢琴奏鸣曲,此外还有四手联弹、双钢琴曲、变奏曲、随想曲及其它短小键盘乐曲,他的音乐风格令人愉悦快乐,旋律大多自由不受拘束,可爱天真,活泼流畅,优美而充满活力与朝气。克莱门蒂音乐的特点与当时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一样更加注重具体音符的色彩和装饰细节,柔和顺畅,并且更加趋向沉溺于和谐

  • 黄歇才华出众解决国家危难,成为一代股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黄歇,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黄歇年轻的时候曾经奔走四处向他人求师,很快他就收获了一身的本领,并且深受当时的楚王赏识。而在公元前298年的时候秦开始对楚用兵并且接连打败楚军拿下两座城池,甚至还攻下了王都并且一直在向东面推进。而楚王迫于压力之下只好将国都迁走,他害怕国家被秦覆灭只好派自己手下口才了得的黄歇前去出使说情。而此时秦王已

  • 昌平君为何能继承吕不韦的宰相之位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嫪毐之乱爆发时,昌平君和昌文君与吕不韦一道接受秦王下达的“攻毐令”,领兵镇压叛乱。这件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秦王知道了嫪毐发动叛乱的消息后,“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道命令,是秦王命令的略写,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第一位是相国,就是吕不韦,第二位是昌平君,第三位是昌

  • 明朝设置的南北镇抚司,和锦衣卫有何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设置的南北镇抚司,和锦衣卫有何不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也就是他的特务机关。他能够通过锦衣卫,知道任何一位大臣的所有琐碎事务,显然是为了加强皇权才设立的。锦衣卫旗下,又设立了镇抚司。镇抚司的主要工作,那就是负责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说暗查官员的私事,逮捕、审问

  • 她本是宫女,为康熙生育一子二女,死后才成为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敬敏皇贵妃,清朝,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康熙的后宫妃子数量惊人,光皇后就有4位,皇贵妃也有3位,加上其他贵妃、妃子、贵人等,有据可考的就有62人。试想下,一个皇帝的后宫这么庞大,那么争宠吃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这后宫之中,女人上演了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与骨肉分离。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康熙的一位妃子,她的名字叫做章佳氏,是康熙的敬

  • 徐州相王是什么意思?魏齐两国之间的连盟为何会惹怒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徐州相王,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大败,为对付秦国,魏惠王与齐威王于公元前334年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为何这个历史事件如此重要呢?有种说法是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真正的划分,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也就是说,不少人认为,春秋战

  • 唐初名将王孝杰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唐初名将王孝杰最后什么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这其中,吐蕃大唐时期,虽然社会相对安定,不过这其中有个例外,那就是吐蕃。吐蕃在远离中原的偏远西部逐渐发展了起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时间一长,他们就开始惦记上了大唐的地盘。唐代初期,有一位名将,名叫王孝杰。他奉命抵御吐蕃,镇守边疆。但在一次

  • 揭秘:古人用筷子时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筷子是我国古代先人智慧留下的产物,早在3000多年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在古代的时候筷子又称为“箸”,我们经常使用的筷子,它也承载了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特色,所以说一双简单的筷子确实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筷子经过3000多年的使用之后,在民间也有很多关于筷子的使用文化,而在民间的时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