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屏蔽关陇的咽喉之地,明代河西走廊边防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作为屏蔽关陇的咽喉之地,明代河西走廊边防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024 更新时间:2024/2/21 11:02:40

一、河西走廊东段的地理形胜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西走廊东段主要由武威绿洲盆地构成,东起乌鞘岭,西至张掖与永昌交界的大黄山及马营滩一线,地势整体自东、南与西三面心倾斜,北侧为石羊河缺口,主体部分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洪积冲积平原上大部分覆有黄土。

在气候方面,河西走廊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与受到山地地形的阻挡,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温差与日温差都较大。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属于半干旱、或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严重。

在河流方面,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为河西走廊提供了丰富的水流资源,滋润与养育了这片区域上的生命,使之有盎然的生机。河西走廊大大小小50多条内陆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这些内陆河又汇集为石羊河、黑河与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东段地处西北内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体内糖类有机物的沉积,使其更加的甘甜可口。河西走廊东段全年干旱少雨,海拔高,夏天昼长夜短,日照时间充足。

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当时各军堡士兵的生活和屯田,提供了便利的水源。为军事设施的修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夯土版筑的城墙能够长久的保存。

在地形地貌方面,走廊东段处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势整体上是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南面与青海省隔祁连山相连,北面为红崖山,祁连山和红崖山均呈东南—西北向延伸。南部和西部主要是祁连山山地,中部为平原地带,北部和东部为沙漠,呈现出向心圆的倾斜。

在明朝时期,河西走廊东段直接作为隔绝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和青海境内的蒙古人相联系的通道,在此设置卫所置军防守,并修建相应的军事设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外,更应该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其提供重要的区位优势。而河西走廊东段具备这些所有的条件,处于交通十字路口,是连接西域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南北两侧,分别为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相接,是一个交通的中转站。武威作为明代凉州卫的治所所在,东接兰州,西通张掖,处于河西走廊交通的咽喉之处。

河西走廊东段也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中原汉族与西北各少数民族在此相互交往,造就了河西走廊的一片繁荣之地。

处于河西走廊东部的门户位置,是维护关陇的重要屏障。有明一代,凉州路位于抵制蒙古和扼制西域的前沿战略要地,更是承担着隔绝北面蒙古和南部诸番联系的重任。至于凉州的地理形胜,在《大明一统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并充分说明了河西走廊东段独特的地理形胜及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

由于河西走廊东段所处的交通十字的路口,为明朝在此修建各类军事设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择险要关口修建堡寨,使得与天然的险要地理环境相结合,凭险而守,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

二、凉州路军事设施的修建与体系构成

河西走廊东段军事设施的修建自汉武帝开河西设郡置县开始,经历了以后历代朝的不断增修与完善。到明朝时期,面对残元势力对这一地区的不断袭扰,逐渐修建了九边防御体系,凉州路在卫所体系之下,军事设施的修建达到了又一高峰期。

(一)修建过程

明朝建立前期,河西走廊东段处于元朝统治之下,元朝沿袭、夏旧制,在凉州,设置西凉府。明朝初年,冯胜征西后对河西走廊取得了一定的控制。

在此基础上,陕西行都司属卫的建设也得到了详尽讨论。洪武十二年(1397)明朝“复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后徙于甘州。”后来又任命宋晟为甘肃镇首任镇守总官兵,更有利于明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管控和治理。

明朝从建朝之初,主要对北方残元势力以军事打击,到明英宗时的“土木堡之变”为界,明朝开始主要以防守为主,到成化时,彻底的转变为守势,以边墙、城堡、关隘作为防御的主要军事设施,开始大规模的设置和修建。

面对蒙元残留势力的不断袭扰,明朝为了更好的对河西走廊地区进行经营与开发。不得不改变明朝初年对元朝以军事打击为主,彻底消灭的战争策略,从而转向以防御为主,进行置军屯守的战略。

伴随着着战争政策的改变,在此大背景之下,一系列的军事设施开始在河西走廊修建起来,后期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甘肃镇五路防守的军事防御构建,而凉州路就是河西走廊东段的一路。

明代在凉州路军事设施的修建,在地势上来看,“外连沙漠,内无险阻,一线长城半借洪河环绕内外,似宜多置营堡。”主要体现在卫所的设置、长城的修建、防御堡寨的创建。卫所的设置,各卫所负责本区域内的主要防务,统御辖区内的各堡寨,镇守官兵最多,防御范围最大的城堡。

为方便进行屯住兵马,在有战斗发生时,能够及时支援前线。因此卫所城址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都是在辖区内的中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而堡寨的选址,则是在各防守山口,险要之处,凭险而守,筑堡驻军以来防御。

(二)空间分布

甘肃在冯胜下河西之后,开始纳入明朝的版图,为了更好的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明朝设置了不同于内地的府、州、县的都司卫所对其进行管控。而河西走廊东段明代时期主要是在凉州路的管控之下,由凉州卫、永昌卫、镇番卫、古浪所及其所属的边墙、堡寨和驿站组成。

河西走廊东段明代军事堡寨主要分布在凉州卫和永昌卫的辖区之内,镇番卫及古浪所分布较少。其一,这应与当时的军事地位有关。其二,就其上面三卫一所控制的地域范围来看,凉州卫和永昌卫的地域范围更广大,需要防御的关口较多,所以相应的军事堡寨数量多一些。

这些军事设施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了点线状分布的特点,边墙绕北而行,将卫所包围在内,以凉州卫为中心,向东、西延伸,北面则突出为镇番一卫,拱卫凉州卫。更加突出凉州卫的中心地位,以凉州副总兵驻扎于此,统驭凉州路下的军事防御,北面防守蒙古,南面阻隔诸番。

就其重要程度而言,河西走廊东段军事设施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和内部交通要道之上,这是便于地域范围内的可达性与军事支援的应急性相符的。空间上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差异性,这与当时军事防御的需要相关。

(三)防御体系的构建

明代凉州路的军事设、军事层级结构以及军事人员的配置,三个要素构成了明代凉州路军事防御体系,在军事设施、人员配置及其各自的统属关系都建立起了严格紧密的联系,形成在凉州副总兵的统领下,各卫所及军堡据城防守,分管各自区域的军事防务。

明代凉州路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自洪武时期冯胜下河西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朝万历年间。在军事设施的修建上具有联动性:

首先以修建边墙为第一道前线防御,在边墙以南则设置相应的卫所进行各区域的防守,各卫所又在其内部交通要道处修筑数量不等的军堡,进行联动策应,以成犄角之势,抵御敌人的袭边扰民之举。又在主要交通道路上的军堡之内设置驿站和递运所,便以传递消息和接待往来使者,为来往行人提供食宿方便。

三、明代凉州路修建的军事设施的变迁

(一)明代中后期的维修与加固

堡寨作为明代军事防御设施的一种,在抵御外敌入侵,屯田养民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一些堡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到明朝中后期进行了维修和加固。

例如镇番卫的黑山堡,建于天顺三年,到万历三十二年时,被山水冲毁,于是修建了新堡。到清朝乾隆时期“西北墙亦被沙淤。”红沙堡,始建于嘉靖七年,至万历九年时“因地窄,墙早不堪固守,展筑东、西、北三面。”而关于其它堡寨的加固和维修,没有找见相关的记载。从以上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对一些堡寨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维修和加固。

(二)清代的转型

清朝时期与明朝时期相比,除靖边堡、南把截堡和永丰堡清代官军配置数据的缺失之外,可以看出其它堡内,清朝时期与明朝时期相比,没有了马兵的配置,守兵的数量较明代亦是大幅度的减少。

整体上体现出一种趋势,即有明一朝在凉州路保留下来的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军事堡寨,在军事功能方面逐渐减弱,长城、卫所和堡寨的军事功能也在削弱。但是,这种变迁显得极为缓慢,直到乾隆中叶,河西单纯的军事功能才逐渐弱化。

清朝顺治初年雍正年间改河西走廊东段的卫所卫州县,裁撤卫所主要的军事防守官,守备、千总及旧有的大使,进一步削弱了明代以来卫所的军事职能,使其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得到加强。开始对明代卫所体系进行改变,从主要的军事防御功能转向置官管民的县一级行政区划。

到清朝时期,伴随着堡寨军事职能的弱化,大量移民的迁入,扩大了这一区域的屯田开发。到清朝乾隆时期,堡寨的军事防御功能彻底消失,开始由军堡向民堡转变,更是出现了村和庄。

(三)民国时期的变迁

清朝初年,袭用明朝旧制。到雍正二年(1724)改卫为府。镇番、古浪、永昌均在凉州府管辖之下。清朝末年,设甘凉道,受其管控。民国建立后,继续沿用甘凉道,治所在武威。随着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国家对地方管控的削弱。当地居民为了适应当时对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有组织的自发对堡城进行加筑,使其能够更好的防避匪患。

民国时期河西走廊东段由于匪灾严重和遭受地震的影响,致使当地居住人口的锐减,造成空无人烟的景象,任其堡寨屋舍自然残破,最严重的当属民国十六年的古浪大地震,使古浪城墙尽毁。堡寨内部建筑及其职能的分布转变,亦可体现出堡寨军事功能的转变,堡寨内部设置学校,使得其军事功能弱化,进一步转向民堡。

结语

清中期以来,随着凉州路的军事堡寨军事功能的丧失,不再被政府所重视,失去了发展的助推力量,初建时期的地理位置选择和自然环境状况,为其后来的城堡变迁奠定了基础,使堡寨的转型成为必然。

转型成功者,是对其原有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位置的再开发利用,荒废遗弃者,则是由于当初选址只考虑到其军事防御的功能。并没有考虑到后期发展所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条件,使其造成“沙进人退城荒”的景象,例如青松堡、卜剌堡和定羌堡等都是这种现状。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钦点沐王府镇守云南,为何最后却自身难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平定云南,云南沐家有后人吗,云南沐府简介

    朱元璋钦点沐王府镇守云南,为何最后却自身难保?云南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对于云南的统治都显得力不从心。早在三国时期,就有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的叛乱,演绎了一段“去七擒七纵”的民间佳话。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派遣蜀国的军队对于云南实行有效的统治,而是选择了继续信任孟获来统治这些

  • 清朝为何不尊金朝为正统,反而要以宋朝为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什么不承认金朝而承认宋朝,清朝跟金朝是一个族群吗,金朝和清朝有什么联系吗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汉朝就把秦朝当做正统,唐朝把隋朝当做正统,宋朝又把唐朝当做正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有力的维系了当时朝代成立的正统性和统治的合法性。一般来说,继位的朝代挑选的继承对象都是和自己有关的朝代,但是清朝却偏偏不走寻常路,他们明明是关外的满族人,也就是汉人所说的蛮夷之辈,却

  • 红小将挖开袁崇焕墓,专家闻讯赶到却一无所获,网友:下次快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袁崇焕,广西藤县袁崇焕故里,袁崇焕三年平辽

    清朝统治华夏数百年,对于华夏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很多人都说因为清朝的腐竹统治,才使得国家落后于西方。清朝入关,接着展开了对华夏长达几百年的控制。说到清朝入关,大家会想到人称大奸贼的吴三桂。还有一个人,他也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就是袁崇焕,本是一个书生,处于明朝末年,是明末清初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辽东地区

  • 宋高宗赵构年轻时胆识过人,为什么历史评价却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高宗赵构简介,宋高宗和赵构什么关系,宋高宗赵构为何无子

    说起历史上最怂最窝囊的皇帝,那肯定就是宋高宗赵构莫属。赵构是宋朝的第十位皇帝,同时他还是南宋开国皇帝。其实原本他不是一个窝囊皇帝,他在年少时候,他还是一个名扬天下的英雄。就在金军第一次南下的时候,他一度入金营为他们的人质。在1126年的时候,金军又第二次南下,他就奉命出使到金营当中求和。他在中途的时

  • 成吉思汗为何招来丘处机?不仅是为长生不老,还有一个高明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丘处机为什么要从金国千里迢迢赶去蒙古,去见成吉思汗呢?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他就是为了劝说成吉思汗要对百姓好,要能够安抚人心,稳妥地安置百姓。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宗教求得一个地位。他明白,蒙古人一直都是对宗教十分宽容的,他们能够允许多个宗教的存在,而且宗教和宗教之间即使也有些冲突,那也是小摩

  • 明朝含山公主:幼年丧母、18岁丧夫,历经8朝7位皇帝,守寡65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含山公主,朱元璋最长寿的女儿含山公主,明朝含山公主真实姓名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族贵胄,长寿者难得一二。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中,谁都想身心康健、多子多福、富贵尊荣、平安长命,但能得到这一切的人委实极少。明朝有一位堪称最长寿的公主,她一生经历了8朝共7位皇帝,17岁就丧夫,守寡了65年,她去世之前的位份是皇帝的曾祖姑母,最后皇帝为了对其进行体面的封赏,

  • 朱元璋出宫游玩,被一老婆婆指鼻子大骂,知晓原因后立马认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朱元璋大骂朱由检,妇人大骂朱元璋完整版

    熟悉明史的朋友都了解,朱元璋早期家里很穷,父母在他年幼的时候双双离开了人世。没有生存技能的他只能去做了乞丐,后来又去当了和尚。总之年幼的朱元璋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是自从他参军之后,他的运气就开始扭转了,他一路发展壮大,最后当了皇帝,这些都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事情。当然能够当皇帝一定少不了身边的辅佐,比如

  • 她被称“女版成吉思汗”,32岁嫁4岁小儿,连生8子,名字很耳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冠满中华,当年弯弓射大雕的气势蓬勃如山,使得世人不得不为之震撼,多年以后,黄金家族秉承着成吉思汗“真诚,稳健,创新,奉献”之精神,将蒙古族奇源部的威名弘扬而出。而真正扛起黄金家族大旗的不是蒙古大汉,也不是千军万马,而是一名被称为“女版成吉思汗”的女子。她32岁嫁于小自己28岁的男

  • 明代奇案:芝麻官偶遇算命先生,半夜裸身跳水而亡,妻子迅速改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出名的民间奇案,算命奇案,民间算命奇案故事

    回到家里芝麻官还是骂骂咧咧的。老婆看他这样不开心,就询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芝麻官就把这个事情讲了一下,老婆安慰了他几句,两个人就上床睡觉。到了三更半夜时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晚上突然下了大雨,芝麻官睡得正香,突然发出了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叫声,街坊邻居们都听到了赶紧就过去查看。此时只发现芝麻官穿着一

  • 分封制的终结,李斯于秦始皇极力推行,延续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创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抗,分封制郡县制图解,李斯驳斥分封制原话

    但是廷尉李斯极力反对分封制度,他认为周朝的分封制度是一个政治灾难,等到宗室子弟和功勋大臣与中央关系疏远,这些人就会利用自己的封地与中央朝廷对抗,到时候天下则会将春秋战国的情况再度重演一遍,天子将会成为摆设,所以李斯建议:“置诸侯不便”,应采用郡县制。经过周密的考虑后,秦始皇决定采用李斯的郡县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