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现象可以说是“士”的分流现象,很多士放弃了科举去从事商业活动。余英时先生指出,当时许多士放弃科举从商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中国的人口自明初到18世纪增加了好几倍,而举人、进士的名额却未相应增加,因此科举考试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另外一方面,自16世纪以后商业与城市化的发展对许多士子也构成很大的诱惑。”[2]对于当时的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我价值,使得社会地位提升改变经济状况的唯一途径。相对于人口数的增加和生员总人数的增加,明代的科举制度显示出了吸纳人才的有限性,彼时“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3]从中看出,科举制度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强,科举获得成功的概率远远要低于商业,反观商业的发展以及获得成功的概率增加使得从事商业的士人不断增加。
社会进步人口增多,但相应的进士、举人的选举名额并为增加,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科举舞弊有增加了科举的许多变故,如正德三年(1508年),大宦官刘瑾将自己的同乡五十人的名单交给会试主考,主考慑于宦官的淫威惟命是从。就连力改吏治、整饬科举的权臣张居正也曾恃权舞弊,万历二年(1574年)会试,张居正之子落第,张大为不满,遂停止当年于该届进士中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其后在万历五年、八年两届会试中,张的两个儿子先后高中榜眼、状元,其内阁同僚吕调阳、张四维、申时行的儿子们也都利益均沾,纷然登科。[4]
科举制度竞争激烈,而且充满种种变数。他们对科举失去了信心,所以选择放弃科举另谋出路,从商就成为了这些读书人的一个职业选择。
[1]《太函集》卷五十五《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
[2]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沈志佳编:《余英时文集》第3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3]吴吉祜:《丰南志》卷六《百岁翁状》,《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
[4]《中国选士制度史》,刘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1-3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