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正义机构:纠察在京刑狱司,成立之后京师几乎再无冤案

北宋正义机构:纠察在京刑狱司,成立之后京师几乎再无冤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585 更新时间:2024/2/6 1:50:55

宋朝建立在一个比较混乱的基础之上,所以前朝沿袭下来的陋习和弊端十分的多,在以往,刑法掌控者拥有太多的权力,造成了很多冤案,而宋朝皇帝深知其中的危害,于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们建立了中央司法监管机构——纠察在京刑狱司。

北宋皇帝对冤案的态度

宋朝皇帝对刑法的实施十分看重,例如宋太祖宋太宗两位,他们每年都会亲自断案,对于部分囚犯罪状的记录进行审查,他们本着慎之又慎、以人为本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囚犯。国内全部平定之后,这两位皇帝为了加强底下官员对法律的尊重,每一个想入朝为官的人都必须熟知法律。

在执法的过程之中,只要犯人的案情稍微有一点不合情理的地方,犯人再上面进行申诉,几乎都会得到相应的减刑。

北宋后面几位皇帝对执法的态度都比较慎重,都不希望殃及无辜,例如宋真宗说:“大凡狱讼,无小大须为明辨,免及无辜也。”当然真宗皇帝并不是说说而已,在他上位之初就亲自审查了部分囚犯的犯罪记录,而在整个在位的期间,时不时就重审案件,一些犯了小罪的囚徒,很多都得到了处罚上的减免。

纠察在京刑狱司设置之前如处理冤案

在宋朝是专门设立监管司法者权利的机构之前,对于诉讼案件的审查主要是依靠两种方法,第一、录囚活动,即中国古代直接由皇帝或者相关官员审查囚犯,看其是否能够得到原谅并且宽恕的一个制度。第二、派遣朝廷命官或者皇帝亲自重新检阅相关的刑讯资料来进行监督。

对于第一种方法,早在宋太祖期间就“御讲武殿亲录系囚,多所原减”。到了宋太宗时期这一活动就进行了更加频繁,例如太平兴国六年就亲自审讯了一批有定罪有疑点的犯人,并且当场为大部分人减轻处罚,关于宋太宗亲自审查囚犯的记载当然还有很多。宋真宗时期,真宗皇帝即位之初就进行了这个活动,而后在整个在位期间,录囚活动比以往两个皇帝都多。

第二种方法,早在后唐时期就相关记载,不过当时是由地方官府派遣地方官员审阅当地案件,到了宋朝在继承了这一制度的同时,又将其进行了发扬,即除地方案件之外,京师里的案件也采用这种方法重新审阅。

此项制度在宋朝的第一次提出还是宋太宗时期,当时宋朝发生了一起案件,案件的主人公宋覃因为御史台的刑讯逼供,从而承认了自己用铜钱换铁钱的罪状,在宋太宗知道了他的冤情之后,下令“自今御史台每奏狱具,差官诣台录问”。这就是派遣朝廷官员进行录问的制度在宋朝首次被提出,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史书记载这一项制度一直无法实施。直到真宗时期才将这一政策再次施行,并规定曾经审讯过这个案件的官员,不能够再参与录问程序。

以上两项制度的实行,或多或少的减少了北宋初期冤案的发生,但是由于皇帝亲自审查案件的次数毕竟有限,也没有专门的官员负责重新审阅案件,每次录问都是临时指派官员,再加上京师的诉讼案件多牛,在这样的案件基数下,得到了公正处理的囚犯就显得屈指可数,这两项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纠察在京刑狱司成立

鉴于宋朝初期执行的两项制度的弊端,成立一个专门监管京师案件审判的机构迫在眉睫,宋真宗在对监管中央司法机构审判活动的不断尝试为该机构的成立提供了可能,当宋真宗看到地方政府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当地审判机构的权力的时候,就开始了积极思考,中央是否也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督京师的司法机构?

与此同时,发生了一起直接推动了这一机构成立的案件,开封府在廖符相关案件的审理过程之中,对于嫌疑人廖符严刑逼供,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开封府劾进士廖符,械系庭中,曝裂其背,讯之无状。”

宋真宗在知晓了这一消息之后,认为在还没有定罪之前就使用酷刑虐待,是一件很值得悲伤的事情。于是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七月在京师成立纠察在京刑狱司,专用于监管中央司法机构的权力,这一机构成立之后,京师几乎再无冤案发生。正如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范镇言:“先帝圣德仁明,钦恤庶狱,以京师浩穰,刑狱最繁,故建设纠察一司,令澄审真伪,欲使凡受罪者自以不冤。”

“开封府劾进士廖符,械系庭中,曝裂其背,讯之无状。”“先帝圣德仁明,钦恤庶狱,以京师浩穰,刑狱最繁,故建设纠察一司,令澄审真伪,欲使凡受罪者自以不冤。”

总的来说,纠察在京刑狱司它的成立主要由三个方面推动。

第一、宋朝初期几位皇帝都比较重视诉讼之事,不愿看到冤案的发生,于是对于中央司法机构权力的监管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皆收效甚微,所以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

第二、宋真宗在位时期,对司法领域的不断改革和探索为纠察在京刑狱司都产生提供了基础。

第三、纠察在京刑狱司成立的主要推动点还是廖符案的发生,这项案件直接触动了宋真宗的心灵,将创办纠察在京刑狱司提上了日程。

参考资料:

《长编》,《宋史》,《宋大诏令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更多文章

  • 包拯为何深得仁宗信任,得罪权贵还能善终,和狸猫换太子毫无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却不同,据记载,在包拯这一生从政期间的得罪的权贵达到了六十九人之多,其中不乏权势滔天的大人物,通常来说,这些有权有势的人都是有党羽的,能成为他们党羽的人的权势也不会差,包拯必定会遭到这些人党羽的报复,或在上朝时直接弹劾,或暗地里做些小动作。但是包拯的地位和人身安全都没有遭到很大的威胁,最后还是

  • 刘光世逢战必败,见敌就跑,为何还能当上南宋方面军大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绍宋杀刘光世是哪一集,名将刘光世,刘光世和南宋岳飞谁厉害

    建炎三年,宋高宗赵构向南逃逸,金国遣500骑兵追捕高宗,刘光世作为断后人员手握上万精兵,可是刘光世部队还没有看到金兵的影子,只听说有金兵追击就溃败而逃,南下渡江的速度都快赶上皇上了,好在高宗和刘光世跑的都快,安然无恙的成功南下。 同年,高宗派遣刘光世带领部队镇守江州,仅作为南昌的屏障对金军起到一个

  • 靖康之耻两帝两后受辱而死,死去的宋朝先人也备受侮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上万名的贵妾,公主,宗室夫人都被明明白白标上价格抵押出去。就在金兵的驻地,她们遭到了非人的待遇,被残忍的强暴与辱杀。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王朝灭亡,也令百姓受尽劫难。南宋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

  • 寡妇门前宰相多:宋朝两个宰相为争娶一个寡妇惊动了皇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争寡妇的两个宰相,宋宰相争寡妇,古代两个宰相抢寡妇

    薛惟吉是个官二代,他的养父薛居正曾任过太祖、太宗朝的宰相,具体官职叫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因为薛居正的溺爱,薛惟吉“少有勇力,形质魁岸,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鞠,纵酒不谨,雅好音乐。”薛惟吉的不着调的事,都传到了太宗皇帝赵光义耳朵里。42岁那年,薛惟吉死了,后来宰相向敏中大人向已故领军卫大将军薛惟吉遗

  • 包拯一生铁面无私,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只因从不得罪这类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包拯的十大事迹,历史上的包拯最后怎么样了,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铁面无私吗

    只是包拯28岁才考上了进士,本来可以大展宏图的时候,却因父母年迈的缘故就近在安徽和县做了一个监管税收的小吏,直到38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守完丧期,才正式接受朝廷的任命做了安徽知县。上任之后勤勉治理,功绩卓著,四年后就升为了端州知府。当时的端州是砚台的制造圣地,多种精美绝伦的砚台都出自砚台,宋朝文人墨客

  • 宋江为何要将李逵杀死,为了替他保守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江为何毒死李逵,李逵说宋江抢了刘老汉的女儿,李逵宋江琵琶亭吃酒

    宋江的成功,也应了那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带去平定方腊的一百单八人,仅36员幸存,还朝的只要27员。宋江,站在去世去的众首级头子肩上,成为大年夜大年夜宋第一罪人。平定方腊时,太湖榆柳庄的“赤须龙”费保曾与李俊说过多么一句话:“宁靖本是将军定,不准将军见宁靖”。李俊听后,如醍醐灌顶,恍然大年夜大年夜悟

  • 如果把崇祯皇帝换成朱元璋,大明王朝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和崇祯隔了多久,朱元璋和崇祯有一个根本区别,崇祯是朱元璋几世孙

    说实话就明末那个乱局,别说朱元璋了,就是把秦始皇拉来都没用。要知道,在历史中,一个人所能起的作用其实极其有限。首先咱们来看下大明朝究竟亡于什么,就小编个人观点而言,明朝灭亡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天灾、满人、李自成、士大夫,或许还有军队糜烂、土地问题等等,但这些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士大夫身上,可以说明朝灭亡

  • 古代中国最长寿公主之一,也是靖康之难中唯一幸免的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当年“靖康之难”,金兵把在京的所有帝姬、宗姬、族姬大部分都虏走,连一岁多的都没放过。鲁国公主被漏掉了,金兵一走,她就留在了汴京,恢复公主封号后,改为秦鲁两国大长公主。金兵不知道有这个帝姬,此时宋仁宗的儿女除了这个鲁国公主,有的早死,有的半老而死,金兵就以为她也是死了的——就算不死,也老得让金兵丧失了

  • 为国捐躯还是死于自己人之手:太监王振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太监王振有几个子女,太监王振电影,太监王振结局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应运而生出许多“知名”太监,王振就是其中一位。几百年后的今天,当一切过往灰飞烟灭,那些曾经被权势和私欲侵吞的天下财富,仍以建筑和文化的形式存留在人间,成为全人类的财富。玉泉寺、灵岩寺、智化寺就是王振的家庙。如今,它们以独特的姿态,为后人讲述着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这个人的故事。为国

  • 大明朝灭亡后,让人望风而逃的锦衣卫去哪了?讲完您不一定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哪去了,明朝东厂和锦衣卫,明朝锦衣卫头像

    作为现代人,一提起锦衣卫,给人一种酷酷的感觉,其是他那一身飞鱼服,一把绣春刀,还有他那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让人十分的向往。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的锦衣卫的生活是十分的严格以及残酷的。他们既然做了锦衣卫,必须严格遵行锦衣卫的纪律,可以说毫无自由而言。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是由朱元璋建立起来的情报机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