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历史上的姜子牙却并非如此,他做过小贩、当过屠夫,虽有一身本事,却仕途坎坷。
幸好姜子牙对自己“推销”十分精妙,得到了姬昌的赏识,这才有了后来姜太公助武王伐纣有功,建立齐国。
可是一介屠夫,更是年岁老矣,他凭什么获得了姬昌的青睐与信任?他的身世更是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想要探求的秘密。直到甘肃一古墓的发现,才让人们真正了解到了,这个出身不凡的传奇。
一、自荐大师姜子牙
有道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实际上,姜子牙钓鱼,钓的不是鱼,而是人、也是自己的前程。
相传,姜子牙出身贫寒,但是他却一直醉心于学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封侯拜相,有一番大作为,但是苦于仕途多舛,年过七十,仍然没有起色。
除了钻研学问之外,其他的事情姜子牙也一概不关心,更别说是劳作了。
家里大事小情,都是他夫人一手操办。后来他的妻子实在忍受不了他的这种状态,于是愤然离开了他。
之后他为了生存,当过小贩、也当过屠夫。但无论何时,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坚定地认为,自己有朝一日终会成功。
在忙于生计的时候,姜子牙也时刻关心周遭动态,对于国家发生的大事小情更是了然于胸。
终于他听闻纣王对于姬昌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之后,他便知道他一飞冲天的机会,即将到来。于是他开始探听关于姬昌的一系列的信息,知道姬昌喜欢狩猎之后,便开始布局。
先是以直钩钓鱼的方式,吸引人们的关注度,让人们免费为他“宣传”。其次便是日复一日的,准备着自己的“面试”。
果然,在姬昌狩猎的途中,也听闻了这个喜欢用“直钩”钓鱼的奇怪老头,抱着猎奇的心理,也去看看姜子牙是如何钓鱼的。
而姜子牙也借着这次机会,成功地见到了姬昌,开始了自己的“面试”。
由于猎奇心理,姬昌自然而然地与姜子牙攀谈了一番,没人知道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具体聊了些什么。
只知道通过这次攀谈过后,姬昌对于姜子牙的学识、见解、能力都十分的赞赏,在攀谈过后,更是直接将姜子牙拜为了太师。
二、姜子牙的身世之谜
这件事在如今的人们眼中,并没有什么奇怪,毕竟有史记载的,出身寒门凭借自身努力有所成就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要知道,在当时这种事情却是不正常的。
当时,唯一一个善于接纳出身低微人士,并委以重任的只有商纣王。
而武王与姜子牙,在为商纣王定罪的时候其中有一项罪责,就是指控商纣王委任出身低微的人,而不重用自己的亲族以及贵族。
如果姜子牙真的出身低微,那么他们对商纣王的这则指控,岂不是“贼喊捉贼”?
此外,姜子牙要是真的没有一定的背景,姬昌真的能够凭借与姜子牙的一番简短谈话,就将这个萍水相逢的老头摆在那么高的位置吗?
由此看来,姜子牙的身世并非那么简单。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姜子牙的祖上曾经也是一位不小的官员,在大禹治水之时,还立下了大功,被赐封在了吕地。
后来家族没落,部分族人守在吕地、部分族人沦为平民迁移。到了姜子牙这一代,家族之中早已衰败不堪,穷困潦倒。
根据司马迁的猜测,姜子牙很可能之前就在商朝为官,后来对纣王不满,辞官不做归隐山岭,直至遇见了姬昌,才再次出山。
以上这两种对于姜子牙身世的记载,是对于姜子牙身世众多猜测之中,人们较为认可的,但他的身世究竟如何,直到甘肃的一座古墓出土,才揭开了真相。
197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地区发现了许多西周古墓,其中有一块青铜簋上雕刻的铭文,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上面写着“吕姜作簋”。
按照当时的姓氏制度来看,这座墓的主人,应该是从其他地方,嫁到这里来的,而且既然有姓氏,那在当时一定也是有名望的贵族。因为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可以有姓氏。
由此来推断,当时的吕地应该就在此处,最起码应该在北方,而并非记载中的南阳。而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认定,当时的吕地,应该就是如今的山西一带。
那么出生在山西的姜子牙,是怎么不远千里到朝歌寻求发展的呢?
要知道,这段距离在那个时期已经算是十分遥远了,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完成这一段旅程的。
由此可见,当时的姜子牙纵使不是家财万贯,也一定有丰厚的资金,绝不是出身“贫寒”。
况且如果姜子牙真的是出身贫寒,他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等等学问的呢?再加上,如果不是有着一定的背景,他又如何让姬昌认同他的呢?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推断,姜子牙的身世一定非比寻常,贵族后裔这个身份仿佛更加符合他的人设。
三、总结
如今的人们大多是通过《封神演义》等戏剧文学作品,来了解商、周那段时期的,因此对于其中许多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这些作品所描绘的当中。
不要忘了,这些作品都是通过作者加工后的产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其中许多的人物、事件,也都与真实发生的事情大不相同。
比如真实的商纣王,并非一个完全昏庸无能的人、而真实的姜子牙也并非作品中表现得那么大义凛然、那么“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