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因此,姜子牙的后人,比如齐桓公小白,全名叫吕小白,而女子则只能按照排名并冠以姜姓——比如孟姜。再比如秦国,秦始皇的正确名字叫做赵政,而秦国君主的女儿,则是孟嬴这样的名字。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中国历史上,西周之后才出现姓氏爆发现象,并且,大多数现代姓氏,都是由姬姓和姜姓衍生出来的。
个人感觉,原因如下:
时代问题
西周末年,西周天子就对很多势力较大的诸侯无力约束。甚至西周幽王去世以后,周朝出现两个天子并存的状态,而这两个天子,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诉求:既有主张维持原有秩序的诸侯支持周携王,以及主张诸侯兼并秩序的诸侯支持周平王。最终,经过多年的火并,周携王被周平王一方的势力杀死,东周秩序开始。
东周的开始,被孔子视为礼崩乐坏的开始——诸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原本的秩序遭到了摒弃和否定。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混乱。
因此,诸侯们开始重视氏而轻视姓——毕竟,姓意味着大集体,而大集体处于虚无化,而氏则意味着小团体,小团体的利益是一种现实具体的存在。而随着氏的被重视,逐渐的,大量的氏在春秋战国这数百年时间里得以衍生出来,并流传至今。
“国姓”问题
那么,为什么衍生出来的氏里面,以姬姓和姜姓居多?
小编认为,这和西周的权力结构有关。
在我国清朝,满清统治者作为少数族裔,为了能够长期统治庞大的国土,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比如满清皇帝娶蒙古格格为皇后,从而笼络蒙古各部;同时,满清统治者通过尊孔、科举,拉拢汉族地主阶级。
周朝灭亡殷商也是如此。有历史学者认为,姜子牙是羌人的首领。周文王和姜子牙联合灭商,可以理解成周国和羌人的一种结盟。
周朝灭亡殷商以后,西周的很多王后,都来自姜姓:武王的王后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周穆王的王后是王俎姜,周懿王的王后是姜姓王后;周厉王的王后是申姜;周宣王的王后是姜姓王后后;周幽王的王后也是姜姓王后——这些都可以理解成姬姓的西周和姜姓联盟的一些佐证。
而周朝存在八百年,几乎不断对外分封,甚至在东周后期,周天子还将本来已经处于极小的王畿(天子直辖之地)分给了西周公和东周公两个诸侯。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许多诸侯,都是西周宗室(姬姓出身),之后历代周天子分封诸侯过程中,大多新诸侯(比如晋国就是周成王册封的),都是姬姓或者姜姓出身。
这种情况导致姬姓和姜姓诸侯的基数较大,从而导致东周时代,很多新衍生出来的氏,都源自姬姓或者姜姓。